《以经济为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第7节作者:
北地舞者 根据费雪方程MV=PQ(M是货币量,V是货币使用次数,P是商品价格,Q是商品交易次数)可知,在货币量恒定不变,货币流动增速小于商品流动增速,商品价格是递减的。
这个是什么呢?通货紧缩!
在金属货币时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经常出现的通货紧缩,就是这个深层的经济原因所导致。因为金属货币不像信用货币,可以根据经济的运转需求而适度向社会投放货币,因此,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往往不能满足经济的需求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在金属货币时代,做为孤立的经济体看,货币问题成了个无解的难题,然而经济体并不孤立。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个问题,选择了使经济有出路的办法:战争!直接抢货币过来,通过利益获得者消费投放到社会中,以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战争这东西风险大,以前写过的东东里大概描述了些,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呢?答案是,贸易。贸易无疑可以促进货币流动起来,但是仅限于自己的社会群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干吗?外销啊!我们拼命外销,但是不进口,把大量货币截留在我们境内,这不就可以解决我们社会货币量不足的问题了么?
于是贸易壁垒就产生了。
货币政策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是个很可怕的问题,它严重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有效性。在信用货币出现之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悲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人鼓吹黄金,说货币要恢复到金本位,这是种多么愚蠢的想法。
(未完,太累了,回头继续补内容。)
日期:2009-02-12 15:38:35
战争总福利减去分配给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的福利后,获得的福利都归食利阶层所有。这部分利益,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解释叫“剩余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血酬定律》里,把相似的这部分福利定义成“血利”。对于这个看法,我是没有异议的。
假定把分给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的福利看做成本,根据收益=总收入-成本这个公式可知,食利阶层可获得收益的多寡,取决于外分的利益多寡,两者间成反比关系。为了降低因福利发放而导致高企的成本,食利阶层的借口层出不穷。最常见且屡试不爽的策略是偷换概念,颠倒是非。动辄用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做噱头绕圈子,用“无私奉献”来降低福利的发放标准。其实,这些借口除了遮羞布的作用外,再就是营造一种环境,使得克扣非食利阶层的福利成为合理行为。
战争,同其他一切经济行为一样,都有风险。风险的预算是确保自身获得福利的必备方案。作为战争的策动者,大多是食利阶层,最不济是次食利阶层,但概率偏低。根据前文福利分配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福利的最大受益者多是这些战争策动者,这是他们乐于策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只是讨论的假定前提条件是非战败。
如果一旦战败,扣除丧失权力的政治风险或因战败而导致丢了命的风险外,几乎不再有额外的风险。如果需要经济赔偿,大可以把这份经济压力转嫁给被食利阶层。甚至在外交上吃了亏,都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被食利阶层敲骨榨髓,然后营造出一种氛围,将这影响社会的经济灾难嫁祸给天灾人祸,或者将仇恨外引,树立一个虚拟的敌人群体。这是最常见的转移经济压力的手段。
在进入现代社会前的历史上,没有战争法庭的说法,战争策划者也没有被推上战争法庭的风险,而社会群落间的经济索赔都需要有人来负责,保留既有的食利阶层有助于战胜一方索取赔偿,作为战胜方,多是愿意保留战败方的旧食利阶层的,因此他们常常能逃脱战败的惩罚。那么这又变相纵容了这些战争策动者们。
日期:2009-02-15 12:43:56
有一点是我们一直没做精算的,那就是通过战争获得福利的方式,对于这些被动接受的人是否划算,或者说,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我们再次建立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按战争胜利后,食利阶层在不倒搭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给其他阶层分配福利。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获得到了经济利益,但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也失去了安全感,也失去了获得精神愉悦的条件。他们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以战争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中去,或是杀戮,或是生产。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类比:企业中的员工无限度地加班加点,以求得最大生产效能。若按这个观点来看,战争带来的福利,对于这些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来说,无非就是相当于“加班费”而已。
虽然老板支付了加班费,可是员工仍旧疲惫不堪,并无幸福感可言。脱离模型联系现实可知,老板们并不都很慷慨,个个都会支付“加班费”,大多是经常性克扣这种“加班费”。从这个角度说,战争福利对于被食利阶层,无论如何计算,都算不得真正的福利。
说到这,我们又可以看出一点,战争福利中的责任与权利是不对等的。担负最大责任者,权利往往最小,甚至低微到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推论出,食利阶层捏造的“无私奉献”,或是“爱集体利益就是爱自己利益”等相似话语,无非是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谎言。剥去谎言的外壳,我们不难看出,标榜这些“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多是些野心家,所谓“集体的利益”,实际上却是他们的利益诉求点。
换句话说,爱了集体的利益就等于爱了这些野心家的利益。倘若相信了他们冠冕堂皇的说法,就会被他们所利用,就会上了天大的当。
临了,突然想起一句荒唐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若说这话是从食利阶层的嘴里说出来的,我一点都不会奇怪。因为他的立场就决定了他应该且一定会这么说。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说出这话的顾炎武先生,却是不折扣的草根——出身于被食利阶层。
对于类似的,非得利者却总习惯于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说话,我一直非常费解,并且看不到他们的出路。是他们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利益,亦或是谎话说得久了,连自己也骗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就不得而之了。也许,这真应了戈培尔博士的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谎言重复了千遍便成了真理。
套用前文分析战争福利的思路,我们非常容易就点中了顾先生这句话的死穴:凭什么没有权利的匹夫要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这显然在逻辑上讲不过去。因此说,在责任权利不对等的前提下,国家的兴亡,匹夫实无承担责任的义务。
日期:2009-02-15 21:24:09
因细雨提醒,这里特做检讨,并将校订文发来。
有一点是我们一直没做精算的,那就是通过战争获得福利的方式,对于这些被动接受的人是否划算,或者说,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我们再次建立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按战争胜利后,食利阶层在不倒搭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给其他阶层分配福利。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获得到了经济利益,但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也失去了安全感,也失去了获得精神愉悦的条件。他们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以战争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中去,或是杀戮,或是生产。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类比:企业中的员工无限度地加班加点,以求得最大生产效能。若按这个观点来看,战争带来的福利,对于这些次食利阶层和被食利阶层来说,无非就是相当于“加班费”而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