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花样和草样年华》
第23节

作者: 寒江雨雪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商英的话音刚落,参详官张康国极力维护丞相面子,就反驳说:“皇上谕旨说‘法难一定,事贵变通’,应根据时势变迁制定新法度。前宰臣死守成法,不敢变通,因国库空空而下台,成了我们的前车之鉴。”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身材魁伟,面似美玉,气势豪迈,卓越不凡。过去章惇赏识他的才干,荐为言官,蔡京与他交谊深厚,荐举为尚书右丞兼讲议司详定官。赵佶不放心老蔡,让他暗中监视制约,后与老蔡闹翻,受到整治。
  张康国,字宾老,扬州人,中等身材,眉粗眼深,鼻梁尖耸,机敏警觉,。蔡京任户部尚书时,荐为福建转运判官,最近又任为翰林学士、讲议司参详官,参与密议后与蔡京争夺权力,中毒身亡。
  蔡京手抚茂密胡须,微笑听着他俩的论争。他虽然再三提起圣旨的意思是“共议变革,集思广益”,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而在内心中,却波澜起伏:天觉志大才疏,书呆子一个。你不知道现在朝廷和皇帝王族们,都希望本宰相搞到钱吗?否则人家怎能让咱干?如果不在人天天都吃的盐上做文章,你到哪里能划拉到钱?这是第一要务,是大政治。至于地方上如何过日子,会否转嫁危机给百姓,那是枝节问题。成大事情,不拘泥小节。这小子不愿久在人下,只可笼络,不可轻信。宾老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机智灵活,对自己忠实,可以信用。大家见丞相沉默静听,以为是虚怀若谷,也就各抒己见。主要是实施新的钞盐制后,州县失去了主要的财政收入,应如何立新法为州县开辟新的财源?推行新的钞盐制会遇到哪些阻力,应如何采取对策?过去积欠的未兑现的旧盐钞应如何偿还?等等。由于与会者大多是财经、盐务、交通的行家,经验丰富,情况熟悉,所议的内容很快取得进展。

  最后蔡京总结说;“新的盐法是根据‘神宗遗意’而制定的,哲宗时已在河北、河东等地试行过,现在不过是将新钞法推广到更多的地区而已。皇上常说,‘法难一定,事贵变通’,我们奉旨制订新法不必存有顾虑!”
  无耻家伙,为掩盖自己的恶行,又拉出权威人物来遮羞.神宗爱民,怎会有这样祸害百姓的“遗意”?
  他指定张康国、林摅、李憕等人,分别将所议写成奏章,由他审定后呈请皇上批准。
  大家兴奋的很,都知道丞相过去当过地方官,又曾任发运使和户部尚书,熟悉财货来源,精于征收赋税,是个理财的能手。给他做小弟,一定能前程锦绣,名利双收。

日期:2009-01-31 11:20:07

  朝廷起用蔡京,决意全面恢复熙宁新法,在任命大臣、赋税、商业、礼乐、教育等方面,即将出现大动作,天下震动。区区三十多年,这经国之制五次大反复,每次都要伤筋动骨。各地的大小官吏、富商大贾、文人学士,都纷纷进京打听消息,寻求发达机遇,驿站码头突然热闹非凡。
  几个知名的大盐商聚集京城,设法购买新盐钞,兑现旧盐钞,看准机会,招财进宝大发一笔。
  工部尚书兼侍读何执中,尚书右丞兼讲议司详定官张商英在京城有很多亲戚开设店铺做生意,对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先奔这里落脚。得到答复是,赶紧到老大那里,有好事情。他们带足了礼品金银宝物等,急忙赶过去。高官泄露新盐钞法精神,告诉即将实行的新盐法草案:盐场见盐钞要及时付盐,不得拖延;商人可用私船运输,舟行可以加快;盐税在京一次缴足,沿途不得再收税;讲议司专派官员到各路检查督促,违者必绳之以法,等等。

  他俩盐商亲戚们担心施行新盐钞法,旧的盐钞作废了,结果得到一颗定心丸,高官说皇帝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朝廷不偿还旧盐钞,失信于民,有碍堂堂天朝大国国体,已再三催促蔡丞相设法解决。
  他俩的盐商亲戚们了解皇帝的心思后,马上廉价收购了不少旧盐钞。很快讲议司订出兑现办法,一半给盐,一半给内库和左藏库所存的香料、珍宝和家具等。
  执掌盐钞的机构榷货务,空前地忙碌起来。机构内人手少而客商多,购买盐钞相当困难。垄断永远吃香,古今皆然。有后台靠山的商人永远发财,古今亦然。
  勾搭上朝廷高官的盐商们的商务很快就办妥了。有一天,何张二人的亲戚去榷货务领取盐钞,还受到蔡京心腹主管魏伯初的热情接见,准许他俩分别去海盐和淮南盐场取盐,运到京西路、陕西路销售。盐钞、合同递牒均已办妥。
  商运东南海产细盐到西北地区销售,两位盐商在宋朝首开纪录。

  魏主管还特意嘱咐,兑换的香料等物品要晚些日子再出手。
  很快,商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京城兑换盐钞,朝廷里的折顶物品都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
  而且,买方市场广阔。东京的达官、富商、暴发户们手中有的是钱,都想购买奇珍异宝,用来比阔气,显示自己的身价,也做一回皇亲国戚。阔佬们都想用进口香料熏衣服,熏居室,都想买到高价珠宝和玩物,配置上原来是宫廷、贵族所用的家具和陈设。
  这些宝物能改善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装点出名门望族和宗室贵戚的气派,花费点银两,何足道哉。
  有背景的富商们把早期兑换的物品乘价格高涨抛了出去,狠赚了一笔。就像股票市场有可靠消息一样,闭眼也能捞钱。
  看来蔡丞相的盐钞法真是利国富民啊。
  慢着,再仔细看看。
  咋一看,这个新盐钞法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执行起来,问题多多,王安石的新法就是这种情形。

  盐是人民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一直由北宋政府垄断专营。在西北地区,实行的“盐钞”政策是叫商人交钱给当地官府,然后换取“盐钞”,凭钞买官盐。在东南地区,则由地方政府专卖,盐钱一分为二,一部分交中央,一部分留地方。
  蔡京则完全改变了“盐钞”政策。他要盐商交钱给中央,然后换取“盐钞”到地方买盐。这样,盐利归属中央,地方官府鸟毛也捞不着。他们很生气,就你们汴梁那疙瘩人聪明啊,本来这笔收入是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之一,现在被掐断了,我们怎么办?
  那就失之东隅,收之桑葚了。就像执行青苗法保甲法转嫁危机一样,地方政府就在盐商身上再剥一次皮。你持京城的盐钞提不走盐,还要再买一次。或者再加点赋税,总之,你们要出点血。
  朝廷也没那么多的器具供盐商兑换,先兑换的就占便宜了,无法兑换的?那就发扬点无私奉献精神吧。
  更要命的是官府的盐钞经常更换,旧钞没用完,新钞又发出,只有贴上钱才能以旧换新。往往花三倍的钱,才能得到一份货。没有钱换新盐钞的,像过期电影票一样,旧钞全废,变成故纸废物。很多商人被逼的破产,甚至倾家荡产。富商巨贾抱着几十万缗,“一旦化为流丐”,跳水自杀。客死异乡,孤儿寡妇,号泣呼天喊地,不知数不胜数!闻者为之伤心,见者为之流涕。

  坑害了盐商,政府大饱其囊。政和六年(1116年),盐税收入猛增到四千万贯。
  这就雄辩地证明,在官僚机制不变的前提下,任何经济变革都是富了少数,坑害了多数。也有力地证明了王安石变法的荒唐,在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总量的情况下,任何所谓的“理财”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壁。因为资源是一定的,钱财就那么多。国库充实了,要么是从农民,要么是从商人那里取走了钱财。
  蔡京及其党羽还大提盐价,一袋盐三百斤,从一万一千增加到三万三千贯。盐中还参有泥沙灰土,质次价高。
  盐钞法朝行夕改,昔非今是。结果,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了,为北宋灭亡,皇帝陛下北国吃雪买好了半张火车票。
  老蔡可不管这些,能搞到钱就是继承了先皇遗志,就是人民的好丞相。
  兴,百姓苦。


日期:2009-02-01 17:36:45

  蔡京的眼睛能看毒日,也能瞅到一切捞钱的路子。
  他推行复榷茶法,在荆湖、江、淮、两浙、福建等七路实行复榷茶之制,规定生产茶的州郡随所置场,禁止商人国户私下买卖,凡置场地园户租折税照旧。后来又增加了增损茶法,合同场法等等繁多的名目,民听眩惑,而且非产茶区也要负担茶课。茶法屡变,茶价日长。从崇宁元年到政和六年,十四年里收息竟从五百万缗翻到一千万缗,百姓所受的苦难和沉重的剥削可想而知。

  对于三农问题,蔡京的手腕更是毒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