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接下来,是吹大泡沫阶段——由此,在1985年以后的十年内,日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5%。于是,全球资本疯狂涌入日本,抬高了日本的资产价格。同时,暴利驱使下,日本爆发全民炒楼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楼市泡沫横飞。当日,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然后,进入泡沫破灭阶段——1989年,日本政府采取紧缩措施,着手针对泡沫采取降温措施。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
泡沫破灭的后续发展——与之相应地,自1991年到2000年,日本政坛上,出现了7个首相: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羽田孜、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他们走马灯般上台下台,将当日记忆力极好的瓜子弄得晕头转向。
为了振兴经济,每个首相上台,即宣布“×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一个较小的副作用是:初时,令瓜子震惊于数额的庞大,后来见到了刺激措施的频繁似乎仅仅带来了惨淡的效果,直接导致瓜子对“庞大数字的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失去信心、也失去兴趣。
参见资料:“日本政府也从1992年8月开始以追加预算方式实施了十余次经济振兴计划,1992年到1999年度,日本发行的普通国债约达142.28万亿日元,用于刺激景气的财政投资达125万亿日元,如果加上1997年以来为稳定金融秩序而投入的公共资金,总额将近190万亿日元,并使总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从1993年的67.9%上升到2000年的135%。”
这专门为刺激经济拨出的大笔资金,在日本国内并未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于是,直到今日,日本政府的巨额经济刺激措施仍然不断出台。
在大笔的日元投资资金形成的巨额流动性的推动下,按照规划,日本狭小的、已经布满了铁路、公路、机场的国土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不断。
然而,已经没有地方容纳这些铁路、公路、机场了,于是,滑稽的场面出现了:在已有的铁路、公路旁边,建造起止、走向、功能相同、平行的第二条、第三条线路;或者在鸟不拉屎的荒凉绝域建设机场——管它有没有飞机停降,反正刺激了经济了。
资金转化为钢筋水泥,留在了“铁、公、基”上了,但是资金推动的流动性却在继续流转。
巨量的流动性,在日本的“铁、公、基”上稍做停留,便流出日本,出海寻找高回报的领域去了。
日期:2010-06-02 16:26:28
续上二、
接上文:
——不要忘记,资本,总是追着“安全、高额”的利润的。那是它的本性。
日元流动性,追寻高利润的领域,去了哪儿呢?
据瓜子所知,这笔钱,至少去了两个地方:
1、在海外购置优质资产——这些都是中国根本无法买到的。
资料显示:日本在海外的净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到1804亿美元,超过号称“食利大国”的英国(1465亿美元),爬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此后,除1990年外,日本一直保持了世界最大纯债权国的地位。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与“广场协议”前的1984年相比,增大了18倍以上。
另有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一举增加3317亿美元,达到32046亿美元。其中仅海外证券方面的资产,就达到13280亿美元,超过其海外总资产的三分之一,足见其资本运行力度之大。【2】
这些资产,有秘密的,有公开的。就瓜子所知,就包括发展中国家(当然包括中国)众多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的股权、开采权、优先购买权等等。其中,最惹眼的,就是日本事实上参股、甚至控制了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
还是资料说话:
*******************************************************
“三井物产与巴西淡水河谷真正走向联合,是从2001年三井物产帮助淡水河谷成功并购巴西资源公司CMM公司开始的。三井物产本就拥有CMM公司 40%的股份,后又从CMM创始人的孙子Frering兄弟手中买进60%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彻底并购了CMM。之后,三井物产将一半的CMM股份卖给淡水河谷,帮助后者成功控制了CMM公司。
此后,三井物产继续深化与淡水河谷的合作,双方于2002年4月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正式将合作关系扩展到铁矿石业务之外,包括三井物产向淡水河谷出售采掘机械,提供运输铁矿石的铁路车厢,以及建立沿海集装箱运输和物流合资企业等。合作中,三井物产还对淡水河谷给予金融援助,在日常工作中,双方还有着非常密切的人员交流,例如三井物产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户经理,双方还建立了情报互换机制。
事实上,早在2003年9月,三井物产出资8.30亿美元收购了Valepar公司1960.7万股的普通股,Valepar公司是巴西淡水河谷的控股公司。此次收购的股份相当于淡水河谷总股份的5.05%和淡水河谷公司7.84%的普通股。由此,Valepar的股份构成是:Littel(四家巴西养老基金)持股58.0%、Bradespar(巴西发展银行的投资公司)持股17.4%、三井物产持股15.0%。然而,前两位股东是巴西当地金融机构,没有商业经验,并非实际经营者,而三井物产则派遣业务主管进入了淡水河谷的行政委员会,成为事实上的公司经营决策者。
再谈三井物产与力拓和必和必拓的联合。
事实上,三井物产在澳大利亚投资经营铁矿山已经有很多年,与力拓公司关系密切。三井物产已经部分拥有力拓的一项核心资产,即位于澳大利亚 Robe River的铁矿石业务。1965年,三井物产投资Robe River铁矿山。1967年,继续投资澳大利亚的Newman铁矿山。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亚的West Angelas铁矿山和Pannawonica矿山由力拓公司、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共同拥有和开采。
三井物产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三井物产在西澳大利亚经营三座铁矿合资企业Mt. Newman、Yandi和Mt. Goldsworthy,必和必拓、伊藤忠商事和三井物产在这些合资企业的股权分别为85%、8%和7%。三井物产还连续出台增资计划,以提高共同经营的西澳大利亚铁矿合资企业的年产能。
此外,三井物产与必和必拓在澳大利亚以外也有联盟关系。早在2006年11月,必和必拓向三井物产出售了其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油气田15%的利益,此宗交易标志着日本公司首次获得纳米比亚的勘测许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