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之后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数据有误,事先通过电话核实的,当出现问题之后,对方推了个一干二净,愣说自己没接到过电话询问,见此,我知道再争论只是无趣,哑巴亏我已经吃定了。虽然对方的做法不厚道,但也教会我以后一定要留下证据,email也罢录音电话也罢。但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郁闷,替人背黑锅又糟上司批评。我的上司因为工作任务的重新分配调整了个人精力分配,用于处理我们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大大缩减,大部分的工作压到了我的身上,由于刚来,对工作内容的不熟悉和人员磨合期等问题,导致那段时间出现问题的频率似乎特别高。
在郁闷了一周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关键——我害怕犯错,害怕被人指责自己的工作没作到位。找到症结豁然开朗。我太过追求完美了,不允许自己犯错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人做的事情,总有犯错的可能性,只要不是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允许自己的前进的道路上稍微走些弯路。说句自我安慰的话,就我这个年纪,担当一个总公司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确实有点为难我了,我的能力、阅历远远没达到这个水平,也许用同龄人的标准衡量我,我站在了一个略高的水平上,但用这个岗位的标准来衡量,得到的又会是另外一个数据。企业会给一个人成长的机会,但绝对不会为了某个个人的成长而给予很长的岗位等待期,要知道工作不可能因为某个人而搁置在那里,如果我的成长速度低于预期,那么被替代,是很正常的事情。别人在衡量我的时候不会单纯用年龄的标准,所以被指责被批评是常情,何况我所在的岗位需要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年轻人去协调总是有点吃力,尤其是协调哪些老将,他们站位未必高,但资格肯定老,很多时候需要照顾他们的个人感觉又达到协调目的,所以很难。虽然现在有点弱,但是我有这点自信,达到同样的水平,我的成长过程会比一般人更迅速,虽然难免磕碰。
我的上司说我的心态很好,其实不是没有心态不佳的时候,低落、烦躁、失落等等,各种情绪都品尝过,要走出来关键还是自我调节。同样的事情,从不同角度看,总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不同,才会有月缺月圆、四季分明。如同运动场上的健将,今天你保持是记录保持者,谁敢保证永远不被人超越?所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走点弯路,才会有个好心情。
日期:2006-12-11 13:17:50
七十一、见风使舵
看自己一路随感随写的文章,似乎言语之间可以看到自己在渐渐宽容,渐渐成熟,看事看人的态度都宽容了很多。是啊,人在世间活,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人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也是现实的作用所致。十恶不赦的人毕竟少数,同样的,完美无缺的人也并不存在,客观世界中的人,总是存有两面性,正常情况下,人性善的一面表现得较多,换句话也可以说人性恶的方面被压制的多一些,所以,世间还是好人多一些(按照一般的好人判别标准)。而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时,作为经济人的基本特性之一的自私,便会活跃起来。
他,挺淳朴的一个人,工作也比较踏实——至少在我看来,在我们共事的时候,并未表现出见风使舵的一面。当现实状况发生了改变,高层易人,且与前任思路完全大相径庭,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跟前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和矛:你,站在哪一边?
我相信他并非如别人口中的那种本性便是见风使舵的人,而是审时度势之后作出的也许有些痛苦的选择。当别人跟我说起对他转换如此之快的不屑时,我说:我们要理解他,他没有根基没有背景,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甚至于他老婆的工作都是靠着他的面子才安排在了公司,一旦他被新任排挤,那么他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格局将增加双双失业的经济风险,孰轻孰重,他必然是衡量过后作出的选择,可能痛苦可能压抑本性,但是不得不在屋檐下低头。对方听了我的话之后,也释然了。
对于见风使舵者,如果不是本性中有墙头草的因子,更多的是为情势所迫而作出的在当时的自己认为是合理的一种行为选择,当然,也许放在更长的时期去考证,这样的选择未必正确,但未卜先知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如今的我,见到为形势所迫而见风使舵者,没有鄙视,相反有点同情,真的,人到这个时候,内心必然是不甘的,不甘却又必须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是可怜是什么?
一份同样的工作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价值是不同的。能力强的,可以迅速找到新的工作,甚至有更好的就业选择;家底厚的,可以给自己放一个假,慢慢寻找工作机会;关系广的,可以倚仗人脉发动朋友,搜索更好的机会。越是看得重,出现见风使舵迹象的几率越高,很容易理解,人对珍惜的东西总是会想方设法保留,哪怕方法不一定见得到阳光。
日期:2006-12-12 19:23:39
七十二、务虚
讨厌务虚,但却不能避免务虚。一年一度的总结时又到来,很多时候,总结就时一个务虚的过程,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过场,要知道,有时候做得好不如写得好说得好,高层不可能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大概比较直观的材料便是总结述职了。所以,有的人在部门比较受认同,在高层看来却不过如此,不足为奇。
摆到台面上来讨论,相信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发表反对的言论,比如会扰乱秩序,会引发不良风气,不一而足,但是,说实话,不喜欢听好话反倒喜欢听批评的能有几人,头脑情形的人,能在别人的好话中保持判别力,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倘若周围的所有人都这样,那就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罗!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微型故事:新上任的领导,对于秘书的每日端水倒茶十分不适应,因为他之前是给人端水倒茶的,地位的转换,让他有点不习惯,尤其不习惯的是每次踏上专车,秘书必定赶在他前头,将车门打开,小心地伺候他安全上车,不让头磕到碰到,他三令五申不让秘书如此这般,孰知秘书自有充分理由备着应答,您是我们的头,照顾好您不让您为琐事操心,把心思用在大事上,是我应该做的,如果让您磕着碰着了,那是我工作的严重失职等等等等,最后领导只要默认了秘书的做法,久而久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一年后,秘书高就,安排了一个新秘书,这个秘书也不给他端水倒茶了,真是也不伺候上车导致领导的头上某天磕出一个包了。于是,领导开始念着以前秘书的好,相形之下,新秘书的不称职让他很为恼火——呵呵,看,这就是一个务虚的过程,你说秘书虚伪吧?虚伪,尽是伺候得领导高兴的事,当然,最终自己也得到了好处,高升了。你说秘书实在吧?也实在,于公,他是履行自己的一部分职责,只不过表现得比一般人明显,于私,他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让领导看到听到感觉到,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所以,有时候,务虚是需要的,只是得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好像很多事情最终都回归到度的问题)
部门的一个小姑娘,工龄一年多,性格偏内向,但是确实在脚踏实地干活,可能是物以类聚的缘故,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人,讨厌唱高调,做三分吹十分的人,但是企业里面高层往往有一票否决权,在人员提拔、调动的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因为她的不够圆滑、不够伶牙俐齿、察言观色,工作被高层不认同,很可能在近期被换岗。用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甚至为了这个事情,跟我的同级也讨论过,当然,最后因为观点相左,我马上打住话题。一个踏实的员工的调离,其实是对会做表面文章的习气的鼓励,更多的人会产生这种行为选择,长此下去,会有不佳风气蔓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