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众生相》
第15节

作者: 涤影
收藏本书TXT下载
  等到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理解了那些企业为什么会对工作经验有硬性要求了。作为企业,只选择对的人才!回头检视自己刚刚走出校园的那段日子,为人处世未免幼稚!别人形容自己是一直待在象牙塔中的人可能听了之后心中还有点不乐意,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素养,对这个世界还是有很深刻的认识的,真正踏入社会之后,便会感觉自己的渺小。在这里奉劝尚未走出校园的人,如果不是那种专心搞学问的,为了不久的将来踏上社会时增加就业的筹码也好,为了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能力也罢,一定要抓住机会参与实习工作!不要嫌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要怕工作的累和苦,也不要对实习工作的报酬低而心怀不满,实际上,很多收获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当时的物质收入来衡量的,也许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那对于自身是一种财富,真的。

  在我们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告诫我们,如果你本科毕业之后打算继续深造,那么本科期间就要争取多发表论文;如果本科毕业之后打算工作,那么尽量多接触社会,寻找实习机会。应该说给了我们比较中肯的建议,可惜的是,大学前三年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每年暑假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也以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自己填写一点实习意见而应付了事,现在想起来那个后悔啊!

  公司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应届毕业生入司,虽然年纪相仿,但是我多多少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初生牛犊不畏虎”,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能力胜任工作没有问题,因此尝到失败的滋味也是在所难免,年轻时候遭受点挫折未必是坏事,至少能学会快速成长;不懂人情世故,学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但工作却是很多人的合作过程,所以不懂得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会对工作造成不小的阻力,个人认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成功的一半。这些问题一般在工作一定时间后都会逐步改善的,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学习能力都还是不错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女孩子刚来公司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错,性格外向开朗,工作也比较勤快。但是不久以后大家都发现有点问题,她对谁都直呼其名,放在生活中似乎并无大碍,但是在职场很多领导会觉得那是对他个人权威的一种蔑视,即便是同级职员,也都多多少少有种资历区分,一个四十左右的老员工听一个小姑娘直呼其名大概也有点不那么舒服的感觉吧。我估计她是接受了太多职场平等的教育了,抑或看到的电视剧中多半是外企场景,大家不管什么职务都是以名字相称。但是职场中的人很少会有人直接提醒你,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最后,我找了一个机会,用婉转的方式提醒了她一下。可能有人说我中庸,但我觉得这是对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多叫几个领导老总、多喊几声姐姐师傅的,对自己并没有多少损失,相反可以让自己在职场获得好人缘,套用一句谚语,就是“礼多人不怪”!

  个性也好、棱角也好,必须适时表现适当表达,否则就会让自己受伤。我反对很多人说的工作久了棱角就全部磨平了的话,我觉得很多聪明人只是把自己的棱角隐藏了起来,一旦给他机会,他还是会重新挥发棱角的光芒!也许是毕业时间不是很久的原因,对校园一直有深深的感情和怀念,也看到不少关注我的帖子的是尚未毕业的朋友(也许可以用学弟学妹相称),所以我想告诉你们:接受社会的世故,保持内心的纯真!

  日期:2005-3-2 11:14:23
  二十九、当裁员的大刀高高举起
  裁员对于公司而言,是一项减员增效的措施,但是裁员时候的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情形多少有点让人不忍心。甚至还能看到在裁员的大政策之下借刀杀人的景象,只是我们要学会从容。
  总部一旦作出这个重大决定,全国立即着手。穿插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文丨革丨时期,据说当时某单位在开会讨论到底要批判谁拉谁当典型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不言无法作出决定,会议就一直持续,终于有人熬不住(大概是开会时候喝茶过多的缘故)去了洗手间,等他回来,发现会议已经有了重大结果——需要揪出来批判的人就是他!当然,这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畸形产物。公司的裁员相对这个是要公平公正得多,但世事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期待也不能太高,也许到了最后该裁的人依然稳坐泰山,不该裁的人卷包走人了。

  这种关系自身存亡的消息总是流传得非常快,在我接到消息的第三天开始,就有人时不时地开始向我打探消息了,或正面或侧面,都想知道自己的明天是怎么安排的,怎么都给人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我感觉公司应该在日常的绩效考核中定期地淘汰一部分人,让大家知道制度的存在,而不是因为前期的人为、非人为因素导致人员过度膨胀,之后才选择举起裁员的大刀。如此大动作的裁员容易让团队人心惶惶、给人一种公司似乎出现问题的不妙感觉。恰恰是由于我们在前期,一旦发现此人不适合该岗位,只是选择让他换岗(只要他自己还想留在公司),除非员工自动选择离开。这对于企业,其实是十分被动的一种局面——以上的话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看的,倘若换一个立场,当然得出的不是这样的结论了,所谓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么。

  从得知裁员、到制订裁员计划直至裁员实施,能看到人性百态。乔原本是一个部门的普通员工,他的被裁,很多人看来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因为他曾经比较公开地对他们部门领导表示过不满也曾越级反应过他的直接上司的一些问题,应该说他是正直的,他所反应的一些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并且可能依然存在的,但是人在自己的实力尚未到火候的时候做这种事情类似于赌博,赢了可能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因为一个不够优秀的上司离开;输了,可能一败涂地,连一个普通员工的小饭碗都保不住!很不幸,他的结局是后者(抑或未必是不幸,离开一个不好的上司对自己而言未尝不是种幸运)。所以说他的离开在意料之中。他的上司在获知裁员信息之后立即着手让他将手头的工作、资料等逐步交接给其他员工了,虽然没有正面直接地告诉他你被裁员了,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的离开是注定的。但是他的工作确实做得不作,就岗位工作而言,他是完全胜任的,所以离开时大家多少也有点出乎意料,同时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感慨:工作勤恳没有大用,领导想裁你,你就得离开,似乎拍马顺溜的更有市场。裁员期限的最后一天,他被告知从明天开始不用上班了,最后能争取到的便是几个月的违约补偿金。

  也有部门领导为了不得罪别人,想出了不记名投票选择裁员目标的方法。但是最终没有实施,似乎谁也不想当杀手、谁也不想当牺牲者。我觉得那些不愿意用这个方法的人无疑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力,也许也有种害怕承担责任的因素在里面。让部门领导决定,不论裁了谁似乎杀手都是部门领导。倘若是我,我会接受这种方法,至少自己手中还有一票的权力,否则等于把自己的权力统统让度给了部门领导,这对大家未必是件公平的事情。几个人看一个人总是要相对于一个人看一个人要公平全面得多,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职场的博弈啊!

  倒是有一个大家一直认为是闲人的家伙在裁员之后一直还在公司晃悠,原因很简单,他有一个在公司当领导的亲戚。可能有人会埋怨社会的不公,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社会关系是不够的,有亲戚帮扶当然是好事,但是自身如果能力不够或者努力不多的话,等待你的只是原地踏步。他虽然没在裁员之列,但是他在公司至少十年,如今依然是个每月拿那么几斗米的人物,且公司里面的人对他多有点不当回事的意思,因为在工作上他确实什么都拿不起来。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无论无何也让人看不出羡慕的感觉来。可能我有点武断,他这一辈子也就那样日复一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