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原本--论如何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
第4节作者:
落叶满阶 第三,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为股票市场推波助澜。国际油价在2008年以前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处于上升状态,它最终突破了人们的多个心理线,50,80,100,120美元一桶,节节攀高的石油价格带动了其他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扬。虽然国外不少人指责是中国的过度投资带来了国际市场生产资料的不断攀升,但中国国内的专家们更愿意把这个责任推到美国政府对美元政策的头上。或许,这两个理由都是存在的,在2006年,美国政府宣布不再公布美元的发行数量,美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贬值的道路上不断奔驰。而中国石油进口量每年的大幅度增加也不是一个特例,因为不仅仅在石油问题上,中国政府在全球寻找新的资源,在铜矿、铁矿以及其它资源上,中国政府的急迫心情都是溢于言表的。无论如何,国际期货市场上一定会反映这些重大因素,它们闻风而动,普遍上扬。石油创出了140美元一桶的新记录,铜、锡、锌、铝这些有色金属全部都创出新的记录。在中国国内,水泥、煤炭、电力、水资源统统都在上涨,这些生产资料自然要影响生活资料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在短短3年时间里涨幅超过一倍。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储蓄这种传统的投资手段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不适合普通的投资者,它显得过时了,因为较低的银行利息不足以抵消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只能造成现实亏损。在股市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大量投资者将储蓄资金转入到股市中来。
日期:2010-01-31 15:07:15
股票投资原本-----论如何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
(连载第7)
(接上)
开放式基金在近几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大量投资者的介入,它们的成功发行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有些发行上千亿的基金居然可以在数小时之内全部售完,在场外还有不少的购买者因为没有来得及购买而懊悔不已。不少资金转到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壮大使股市资金有了更多的来源,在那里可以博取更大的收益,当然,风险也更大一些。
新开户的股民数量每天以数十万数量级的增长量在不断增加,带来新的资金。在两年的股市上涨期间,中国A股市场上基本没有像样的回调。不仅仅是营业厅人满为患,即使在公共场所、在办公室、在许多家庭,一到交易时间,人们就会聚集在电脑前,神情紧张都关注股市行情。许多人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股票,为自己持有的股票持续上涨而暗自欣喜。持续开户的股民数量终于超过了一亿,这是一个惊人的庞大数字,因为中国的城市人口不过5-6亿,按照平均每个家庭4人的人口比例折算,超过一半以上的城市家庭至少拥有一个股票帐户。这说明资本向股票市场上不断流动,不断降低的储蓄资产增幅证明了这个事实。以全民皆兵来形容那时的股市盛况是毫不为过的,潮水般的投资大军与汹涌的通货膨胀融合在一起,造就了盛况空前的股市繁荣,但是这种资本市场上的繁荣泡沫被吹得如此之大,它掩盖了这样一些事实:自2003年开始,中国市场开放的前沿地带广东和浙江就有很多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关闭,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攀升消耗了普通居民的大部分消费能力,普通人面临三大生活问题(住房、教育、医疗)时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长期走牛的股市不可能持续存在。
在2007年7-8月美国次贷危机到来以前的4月底到5月初,中国股市的大部分投资者第一次体会到暴跌的风险性,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很多的股票连续跌停,投资者根本来不及卖出股票,股价就已经定格在跌停板上。这只是一场预演,因为在其后的数月里,股票指数依然回到上升的轨道,并从4000点上涨到了6000点上方。对于许多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而言,大牛市在2007年4月底就已经结束了,在后面的数月时间里,只是一个出货的时机,他们可以从容地卖出手中利润巨大的股票。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似乎注定要经历更加悲惨的岁月,只有熊市才会让投资者真正成熟。
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如此之大,令人震惊,但中国并不是一个个案。由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表明,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繁荣不过是一场虚假的繁荣,错误的政策手段导致了不合理的体制,也导致了不合理的价格。无论是房利美、房地美,还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都表明凡是不合理的体制,迟早会被市场规律本身所修正。金融衍生品的过度繁荣没有得到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帝国的表象建筑在沙堡之上。很难想像曾被彼得*林奇大肆赞扬的克莱斯勒公司也会宣布破产,通用汽车公司被逼到破产的边缘,美林------全球最大的证券公司彻底倒下,无数曾在市场上叱诧风云的跨国公司从市场上彻底消失。
中国市场没有产生那样严重的后果,因为中国政府用扩大通货膨胀的方式大规模增加了政府投资和货币供应,用全民的安全保障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后果买了单,尽管这一步可能会导致更加危险的后果。泡沫没有跟随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一起破裂,不是因为中国市场具有免疫力,而是因为破裂的时间被推迟了,但同时,这个泡沫也被吹得更大,在今后会给中国经济制造更大的麻烦。
在第一节所附的图表表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使表现最出色的公司在接踵而来的熊市中水银泻地般下跌了80%以上。正如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中国股市上的大部分投资者望着不断缩水的财富之囊,真正体会到裸泳的感觉。股票投资对许多人来说,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2005年以来的大牛市和接踵而至的大熊市从长远来看,只不过是历史中一道独特的股市风景,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股市开始真正走向全民时代,这意味着中国股市经过二十年的洗礼终于走向了成熟阶段。作为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二十年来的投资经验,如何总结个人投资过程中的得失,如何当再次面对相同的境况时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只要投资者还身处股市,只要股市还存在波动,只要贪婪和恐惧仍然控制着整个市场,讨论此类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期:2010-02-03 18:04:29
股票投资原本-----论如何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
(连载第8)
四.资本市场的历史与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本是一个政治名词,但同时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过去的四五百年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资本意味着财富作为本金在不断衍生,而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金融机构和公司治理成为资本主义成功的基石。
它最初诞生在尼德兰,当时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成功的海上贸易使它们的财富急剧增加。欧洲刚刚经历了三十年战争,但是荷兰却是一片安宁祥和,这吸引了许多欧洲一流的人才到荷兰定居。频繁庞大的贸易活动使许多新的规则从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诞生。据说最初的一批金融机构肇始于金匠铺,他们为客户保管黄金和重要物品的仓库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当他们发现,客户总是会存留大量的财产在仓库的时候,它们试着把一些财产进行放贷,这就逐渐演变为现代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诞生使资本可以迅速地充实到新的资产中去,它如同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把资本提供给每个有信用的人。中央银行就是心脏,商业银行就是血管,资金就是血液,它们滋养了市场这个庞大的身体,它具有生命的特征,总是不断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完善,由此,欧洲经济在摄取全球资源的情况下突飞猛进。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第一家具有现代色彩的股份制公司。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而它的股息也高达40%。它从巴达维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刺激了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股份制公司几乎是一种完美的制度。公司形态完全脱离了个人色彩,是资本的永久性联合,股东的个人生存安危也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此,公司存续时间长而且稳定性很高。它的出资方不仅包括个人,组织,也包括了国家政府机构,但他们本身大多不参与公司管理,专业人士受聘对公司的业绩负责,他们想尽一切可能可以扩大公司的效益。而股票作为一种出资凭证可以自由交易,导致了股票市场的逐渐繁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