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56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27 22:18:09

  心理关羽57
  却说曹操击败张鲁,取了汉中。刘备随即又击败曹操,夺了汉中。这其间老将黄忠、猛将张飞赵云魏延等均立了大功。
  刘备又命刘封孟达王平等人攻取上庸诸郡。此时刘备据拥荆州、益州、汉中,土地广有,人丁兴盛,达到了个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这和旧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苦苦追随刘备的部下在艰辛的付出和漫长的等待之后,也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对于他们来说,当前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一个名分。他们认为,刘备对名分的渴求一定比他们更迫切。但是,左等右等,却看不到刘备有丝毫的动作。于是,众人决定要助推一下,尊刘备为帝。这样,老大进步了,大家都能名正言顺地跟着进步。
  此时,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众人提出,要诸葛亮牵头主事,推动刘备称帝。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辅佐刘备,内心中也是为了得到一个平台和名分,好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超越管乐的功绩。所以,诸葛亮一口应承,来见刘备。

  诸葛亮想起隆中对时,刘备豪气毕露,自以为此刻劝他称帝必是十拿九稳,没想到却碰了一个大钉子。
  诸葛亮说:“现在献帝懦弱,曹操专权,天下百姓实是无主。现在主公东征西讨,得了两川荆襄之地,威震四海,正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也好征讨国贼曹操。请主公选择吉日,即可登基。”
  刘备却大惊失色道:“军师你怎么会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刘备我虽然是汉室宗亲,始终也是汉帝之臣啊。如果我做了此事,和谋反又有什么区别呢?”
  诸葛亮面上一红,本以为可以轻松说服刘备,没想到刘备反应会如此激烈,但刘备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出于维护自己面子的需要,诸葛亮毫不隐讳地说出了以自己为首的诸文臣武将的真实想法,继续辩解道:“主公,情况不是你想的那样了。现在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有才德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家舍生忘死,各事其主。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如果今天您为了大义,避嫌不肯继位,手下诸人,就没有图望了,不久就会四散而去,各奔前程。主公您要深思啊。”

  但刘备丝毫不为所动,还是坚持说:“僭居尊位,吾实不敢!你们再商议一下吧。”
  刘备为什么会拒绝诸葛亮的称帝建议(实质是整个组织的建议,诸葛亮是首席代言人)呢?是他真的不想称帝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备很小的时候,与乡间小儿戏耍的时候,就说过“我将来要当天子”的话。后来命途挫折,一直没能舒展,支撑他屡败屡战的正是这个念头。况且,此前他攻下西川,对群臣大加封赏,多人被封侯,其行为已经和皇帝没有区别了。你想想,当初曹操要封关羽为寿亭侯,还要经过汉献帝这一道程序,你刘备有什么资格封关张马等人为亭侯呢?现在有了最好的机会,刘被怎么会不想称帝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不能说服他,反而遭到他的拒绝呢?
  诸葛亮劝说失败的原因,与其说是他对政治形势判断不明,还不如说他对刘备的心理活动了解不够。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武器就是汉献帝秘密传出来的衣带诏。多年来,刘备正是凭借着衣带诏的,才能在与曹操的抗衡中,在道义上不落下风。汉帝孱弱,天下皆知。英雄四起,也均有取而代之之意。
  但如果今天刘备率先称帝自立,立即就会在道义上落了下风,将自己此前苦心经营的名誉积累全盘颠覆,也就给了曹操一个最好的反击理由。此前僭越称帝的袁术袁绍兄弟,都早已被曹操以平叛反贼的名义镇压。曹操如果在道义和实力上都占了上风,刘备哪里还是他的敌手呢?
  此前孙权,也深知这一点。他自己早就想称帝,却先给曹操上书,尊请他称帝。曹操识破了这一点,笑骂道:“这儿子,是想把我放到火上烤呢?”孙权的算盘是,只要曹操一称帝,汉室原来的正统就没了,自己也就可以随之称帝而不受道义谴责。这种“从众”的事情是但做不妨的。

  刘备的思路和孙权的大致相似。而刘备比孙权更重视“名声标签”对自己的约束。当初刘表暗弱,想要把荆州送给刘备,刘备想要而不敢要。刘表死后,诸葛亮劝他下手夺取,他也是想夺而不敢夺,就是担心这种行为和自己的一贯名声不符。刘备深知自己向来空空两手,之所以还能拢聚一批人才,就是靠的这口口相传的好名声。如果将这名声玷辱了,恐怕立即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了。
  所以,对刘备来说,有皇帝之实的事但做不妨,但却万万不能有皇帝之名。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从刘备不肯取荆州上就看出来了,但从今日的劝说刘备称帝来看,他还是没有精准把握刘备的微妙心理。
  但是,诸葛亮如果劝说不能成功,对自己的影响力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大家把他看作是群臣之首,如果他连主公都不能说服,他的威信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诸葛亮反应很快,立即使出了“闭门羹”技巧。
  还记得这个技巧吗?当你想要达到一个较小的目标,却先提出一个远远超过你预期目标的大要求。当这个大要求被拒绝后,你原本的小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这是“闭门羹”技巧的主动性应用,是事先策划好的。但也可以在被动状态下使用这种技巧。即我本来想要达到的大目标被拒绝了,那么我立即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往往也能得逞。这样,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但也多少有些收获,不至于空手而归。
  孔明立即提出:“主公平生以义为本,不敢僭越称帝,也是对的。现在主公有荆襄两川,那么,先进位汉中王,以正其位,方可用人。”
  刘备却仍坚持说:“你们虽然要尊我为王,但没有天子明昭,也是僭称之举啊。”
  但诸葛亮话里的意思也再明白不过了。大家在刘备孤穷的时候还跟着他,无非是图个盼头。但现在刘备明明腾达了,却还是没有盼头,大家岂不是要作鸟兽散了?

  张飞第一个跳了出来,说:“异姓之人,都早已称王称帝了。哥哥你是汉室宗亲,还担心什么?你要是在推三阻四,大半辈子的奋斗就白瞎了!”
  张飞所说的异姓之人,就是指袁氏兄弟和曹操。袁氏兄弟早已称过帝。而曹操也已经进位魏王。
  刘备一听,连兄弟张飞都这么说,知道今天不称王必然会伤了诸多手下的心,况且曹操已经称王在先,自己也不过是“从众”,并非出头之鸟,也就半推半就答应了。
  孔明等大喜。当然,为了让刘备的称王更加符合“非僭越”,孔明名谯周作表,派使者到许都,敬奏献帝。这虽然是先斩后奏之举,但只要汉帝一知情,这既成事实也就成为了合法之举。
  刘备听说孔明如此安排,大喜,称颂不已。孔明这次算是摸对刘备的心理了。
  当下择日在沔阳筑坛,各设旌旗仪仗,刘备登坛,面南而坐,受文武百官拜贺,是为汉中王。
  刘备称王后,立阿斗为王太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封诸葛亮为总军师,总督军马一应事务。封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各人,俱有封赏。

  由此,跟着刘备的这帮人,均各进步,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分,也就各得其所,更加卖命了。
  刘备的使者到了许都,曹操听说刘备自立汉中王,不禁气急败坏,恼怒不已。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表明了曹操的屡试不爽,无望而不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失效。曹操本来以为,只要献帝在自己手上,孙刘等人在名分上是绝不敢僭越的。但刘备此举,等于是击破了这种平衡。从此之后,就很难再用汉献帝在名义上约束刘备了。
  曹操气极,当即要点起倾国之兵,征讨刘备。却被司马懿劝住。
  司马懿给曹操出谋划策说:“如今孙权与刘备因荆州归属不睦,大王不如派一舌辩之士,去见孙权,两家联合,共破刘备。”
  曹操采纳,派满宠去东吴,说动了孙权。但孙权尽管对刘备不满,还是保持了清醒的战略头脑,他始终知道,曹操才是头号大敌。在决定是否真的和曹操联合之前,他还是要给刘备,给关羽一次机会。
  ××××××××××××××××××××××××××
  心理学家感悟:名声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你带来滚滚利益,也会束缚住你的手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