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52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23 20:34:04

  心理关羽53
  孔明入川后,辅佐刘备,诸将勇猛,三军用命,顺利攻下西川。勇将马超也投归刘备麾下。刘备遂自领益州牧,大封老部下及新降文武。
  关羽被封为荡寇将军,寿亭侯(爵位失而复得,当然,这一次前面无需再加“汉”字了)。刘备又遣使送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厚赏关羽。
  关羽自从独掌荆州,一直踌躇满志,志得意满。这是他第一次作为一把手统领一方,生杀予夺,大权在握,这种感觉自然是非常美妙的。
  刘备遣使来报,关羽一听兄长得了西川,当然是非常开心。
  使者说:“主公特加封将军为荡寇将军、寿亭侯,其他金银财别有厚赏。”
  关羽就问:“其他诸人如何?”
  使者说:“诸葛军师被封为军师将军,三将军为征虏将军、新亭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另外诸葛军师、西川旧人法正、张飞、赵云所得财物和将军相同。将军虽远离主公,但主公丝毫未曾忘记将军您啊。您所获封赏可是第一等优厚啊。”
  使者所说乃是实情,但关羽听了,面色顿时阴郁下来,不再多说,对使者以礼相待后,送其回川。
  关羽心里又起了什么波澜呢?
  中国人的心理向来是“不患寡,患不均”的。自己得到的封赏的绝对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相互之间的对比。
  张飞赵云受封,关羽是没有什么意见的。诸葛亮嘛,虽然他对诸葛亮并不是那么服气,但人家的功绩还是明显的。庞统去了,没成功,还把命丢了。但诸葛亮去了,西川就拿下了。关羽即使有意见,也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但马超新来,就被封为都亭侯,和关羽在同一层级,还有法正,在财物的赏赐上也和关羽同等,这是关羽不能接受的。
  关羽的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相对剥夺”。当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的挫折感会变得更为复杂。当丨警丨察的工资水平提高后,当然会提升他们的士气,但同时却可能降低消防员的士气。
  马克思对此说过一段非常精妙的话:“房子自然是有大有小的,如果附近的房子渡河这间一样小的话,那么它便足以实现一个住所的所有社会功能。但如果这座小房子旁边建起了一座宫殿,它就一下子变成了一间破草棚。”。
  而且,关羽是一个高自尊的人,诸葛亮来了后,对他的地位、作用造成的威胁已经让关羽非常不开心了。而这次竟然又多出了马超和法正!

  心理学家深知,当一个高自尊的人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遭受威胁时,他们往往会通过打压别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候甚至会采用暴力的方式。
  布什曼和鲍迈斯特在1998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540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写一段文章,然后让另一个学生对文章进行截然不同的评价,或是夸奖性的“好文章”,或是讽刺性的“这是我见过最烂的文章”。然后让那些文章作者和其他学生一起玩一个游戏。当对手失败的时候,文章的作者可以用任意强度、任意时间长度的噪音来惩罚该对手。结果发现,文章受到负面评价的作者中那些自尊心最强的人,他们使用噪音折磨对手的时间长度是普通自尊者的3倍。

  正如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的,防守是很难体现功绩的,防住了,是应该的;防不住,就是罪过。关羽显然觉得另外那些有冲锋陷阵机会的人更容易立功,从而在功劳、封赏以及名声上超过自己。
  关羽无法接受刘备只是出于兄弟之情,才对他进行第一等的封赏。他想了半天,把关平叫了过来,说:“你到成都去,向刘伯父致谢。另外,你还要代为禀告一件事。我听说马超勇猛过人,我要入川和他比试一下高低。”法正是个文人,关羽选择马超作为打压对象。
  关平唯唯而去,来到成都,面见刘备,禀报此事。
  刘备闻言大惊,说:“云长如果入川,荆州谁来防守?马超勇猛,和翼德数日激战,不分上下,若云长和他比试,无论哪个有个闪失,都非同小可。这哪里能行啊!”
  刘备对自己的兄弟还是比较了解的。上次赵云张飞立功,关羽就坐不住了。刘备只好让张飞星夜去守荆州,让关羽去攻取长沙。但此一时,彼一时啊。荆州是如此之重要,马超也已经是自己人了,比试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呢?这个兄弟真是越老越不懂事了。
  刘备忧心欲焚,诸葛亮却是心里一凉,心知关羽哪里是想和马超比武,他主要是担心自己独守重镇,远离中枢,会被忽视遗忘,不断地被边缘化。
  诸葛亮非常担心关羽一时冲动,会做出蠢事来。毕竟关羽是他选定的人选。为了维护自己决定的正确性,人们往往不计成本,甚至改变自己最初的立场。
  诸葛亮只能改辙易弦,采用安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不用焦急,我只要写一封信,必定叫云长回心转意,安心镇守荆州。”
  刘备唯恐关羽性急,不听召唤,即行赶来,连忙叫孔明写好回信,星夜叫关平赶回荆州。
  关羽见关平回报,急问:“我要和马超比武之事,你可曾向刘伯父提起?”

  关平说:“有军师书信在此。”
  关羽打开一看,不由放声大笑,心情畅快已极,吩咐关平急传部众宾客,会集一堂,宣示孔明此信!
  诸葛亮的信是这样写的: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言虽狂简,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
  这是近期来关羽最为得意的一个时刻。在他看来,这是他和诸葛亮之间较量的第一个重大成果。也就是说,关羽认为,诸葛亮服软了!

  心理学家长叹一声,心想:“诸葛亮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当人们犯下一个错误后,往往会用无数个错误去掩饰这最初的第一个错误。
  诸葛亮选择了战略和自己完全背离的关羽镇守荆州,就是这第一个错误。为了让这个错误变得正确些,孔明从原来的“轻视激将”变成了“马屁安抚”。对诸葛亮来说,这个决定也是痛苦的,也会带来认知的不协调,但他有一个符合大局利益的合理借口,足可以平息内心的不适感。
  但这样带来最大的负面结果就是极大地助长了关羽的骄傲之情。诸葛亮在信中把马超归为黥布彭越一类,只能与张飞相提并论。这一个群体的特征就是勇猛善战,但也仅止于此。而关羽则属于另外一个“绝伦超群”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有着明显的群体边界。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具备和关羽比试的前提条件,那比试还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关羽再提比试的要求,就等于是自降身份了。
  孔明的这一段,采用的是说服的外周途径。而紧接下来的一段,则又采用了说服的中心途径,晓之以理,劝之以义,通过一再强调镇守荆州的重要性,由此来烘托关羽本人的重要性。
  孔明前后态度的颠覆性转变,给了关羽极大的胜利感、满足感、自豪感。关羽将书信遍示部众宾客,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连称:“孔明深知我心啊。”自此再不提入川之事。如果抛开诸葛亮和关羽此前相互较劲的大背景,就这一单独事件的应对处理,诸葛亮的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关羽放弃了入川比武的想法,但把这个处理放到整个背景中去看,诸葛亮却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在和关羽较量中占据上风的机会!

  任何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诸葛亮的信其实应该去掉前半段,只留下后半段。也就是说,放弃说服的周边途径,只取说服的中心途径。
  一般来说,采用说服的周边途径是在中心途径无路可走的前提下的(可参照此前刘备在袁绍帐下的两次出色演出)。但此时诸葛亮有一个非常好的中心途径可走。那就是以大义责之!
  荆州如此之重要,刘备这才将这个根基之地托付给你。你却为逞个人之能,不顾大局安危。你这样做,对得起桃园结义的承诺吗?你这样做,还能算是忠义之士吗?
  措辞当然还可以进行修饰,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关羽的要求,露出了一个巨大的破绽,足以让诸葛亮抡起“忠义”的大板子狠狠地打下去。孔明一打,关羽绝对无可招架,因为“忠义”是他一贯的标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无有不胜。尽管这样做也可能让两者的关系更趋恶化,但关羽为了不再在孔明面前再输面子,势必要打点精神守好荆州。如果关羽始终不听劝阻,非要进川,那么,诸葛亮借此更换另外一个能够坚守战略的守将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但诸葛亮非但没有打,反而安抚奉承。孔明此举,实是饮鸩止渴,暂时化解了危机,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关羽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反而让关羽更加目空一切。
  关羽的骄傲日甚一日,终于将孔明的谆谆嘱托的“八字方针”抛到了脑后。
  ××××××××××××××××××××××××××
  心理学家感悟:我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愚蠢的转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