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46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14 21:40:54

  心理学家47
  曹操对关羽说:“将军别来无恙?”
  关羽欠身还礼道:“关羽奉军师将令,在这里等候丞相多时了。”

  话说的都是文绉绉的,其实杀机暗藏。
  曹操说:“我兵败赤壁,到此已经走投无路了,还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啊。”
  曹操的意思是提醒关羽,别忘了以前我给你的恩惠,也别忘了你自己说过一定要誓死报答我的话啊。
  没想到关羽一句话就把曹操挡回去了,说:“以前我虽然蒙受您的大恩,但也曾经解了白马之围作为回报了。今天我奉军令,在此把守,怎么敢以私忘公呢?”

  这就是诸葛亮要关羽立下的军令状起作用了。
  曹操一听,心里那个懊恼啊!这红脸竟然翻脸不认人了。曹操非常后悔自己没有把关羽写给自己的辞别信带着身边。信上面白字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尚有余恩未报,侯他日以死答之,乃羽之志也。”灞陵桥边我亲自为你送别,你红嘴白牙亲口说的“我久感丞相的大恩,曾经立的一点小功劳也是不足为报。他日萍水相逢,一定另有酬报!”,我也记得清清楚楚。这些话语,明明都是发生在白马之围后面的。你怎么能用“解了白马之围”就一笔购销了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曹操牢牢记得自己曾经施予的恩惠,而关羽却似乎不怎么把他的恩惠当回事呢?或者说,为什么同是曹操的恩惠,几年前的关羽感激涕零,现在的关羽却置若罔闻,感觉上大相径庭了呢?难道互惠原理失灵了吗?
  心理学家看着这一幕,不觉暗暗好笑。
  恩惠的确是有时效的。这种时效也因为个体差异和情势限制有很大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是施惠者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恩惠对受惠者摆脱当时困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受惠者的反应则恰好相反。
  佛朗西斯•弗林曾经对美国的一个航空公司客服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客服部实行的是倒班制,这种制度需要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帮助。研究人员把客服部人员分成两组,一组员工对自己为同事提供的帮助进行评价,另一组则要对他们自己得到的帮助进行评价。每组人员都要说明提供或接受帮助的时间和帮助的价值评估。
  结果表明,刚刚接受过同事帮助的员工认为这个忙帮得非常好,应该好好回报。但帮助的时间过去越久,“好”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而提供帮助的员工则认为,时间过得越久,自己对别人的人情就越大。

  今天关羽和曹操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更为关键的是,曹操并不知道关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关羽受了诸葛亮的激将法,尽管他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但为了赌口气,不输给诸葛亮,他肯定要摆脱诸葛亮给他设计好的“放曹”安排。
  如果曹操按照上面所想的反驳关羽,就会陷入了说服的中心路径的误区。今天也就无法脱身了。因为关羽完全可以通过“找借口”来抵制曹操的反诘。不是我不想回报你,可是我奉了将令,立下了军令状,只能公事公办啊。
  曹操显然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曾经施予的恩惠绝不是关羽靠“解白马之围”所能偿还的。但他知道,这个时候不可强辩,在人屋檐下,必须要低头。他决定按照关羽的逻辑演进。既然你老是拿“白马之围”说事,那咱们就来说说这后面的事。你过五关的时候,曾经伤了我六条人命,我也没有丝毫责怪于你,还是派张辽去通知夏侯惇放了你。要不然,你就是浑身是铁,也只有二十多个随从,能够平安从夏侯惇手下安然脱身吗?

  想是这么想,说出来的话却轻柔得多。
  曹操说:“云长,你还记得五关六将吗?”请注意,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微妙的提醒!效果远远胜过直截了当的表白!
  关羽不由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六条人命确实是一笔沉重的心理负担。曹操当时如果加以痛责,可能也就没什么了。但偏偏曹操当时毫无责怪之语……
  曹操看见关羽的微妙变化,立即接上一句:“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熟读《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春秋时期,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兵败撤退。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就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怎么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弟子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使劲地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和关羽打交道,把《春秋》读得熟一点,确实是大有好处的。曹操引用的这个例子,正戳到关羽的要害上了。
  这也是一种微妙而含蓄的激将法,要激得关羽按照《春秋》上的道义行事,否则就不能称为有信有义的大丈夫。
  关羽本来在重情义讲信用上就远超常人,曹操的这一番话确实让他无法拒绝。关羽微微叹了一口气,将马头勒回,吩咐众军将路让开。
  关羽的意思是只放曹操一个人走路。但曹操手下诸将见机极快,趁着关羽掉转马头之际,一窝蜂跟着曹操都冲过去了。逃命的时候,最能发掘人的潜能了。

  关羽回过身来,大喝一声,正要阻止,后面张辽飞马逃至,这也算是个有交情的故友了。关羽见了,恻隐之心又再生起,长叹一声,回头掩面,尽皆放了。
  关羽这一辈子所为,基本没有离开“忠义”二字。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做了“不忠不义”之事,最终最成了“大忠大义”之士。
  土山被围,降了曹操,是对刘备的不忠不义。但他后来在曹营中洁身自好,分毫不取,反而令人刮目相看,心生佩服。
  后来,他毅然挂印封金,辞别曹操,是对曹操恩义的辜负,但却是对刘备忠心的体现,是谓“不义而忠”。其中“不义”是手段,而“忠”是目的。
  今天他放了曹操走路,是对刘备的不忠,但却又是回报曹操的义,是谓“不忠而义”。 其中“不忠”是手段,而“忠”是目的。
  因为关羽不是为了对这个人“忠”而对那个人“不忠”,不是为了对这个人“义”而对那个人“不义”,而是通过“不忠不义”的手段,达到“忠义”的目的。当你的目的正确,符合道义,人们往往会忽略或忘记你所采取手段的“非法性”。
  所以,人们忘掉了关羽的“不忠”“不义”的因,记下了他的“忠” “义”的果,由此关羽也成了“忠义”的化身。
  曹操恰如诸葛亮所料,被自己放走了。但差还得交,关羽怀着沉重的心情,回来交令。
  此时,刘备的各路人马,收获丰厚,均喜气洋洋回来报功。只有关羽,空空两手,垂头丧气来见诸葛亮。
  人报关羽已到,诸葛亮立即出帐远迎,恭喜道:“祝贺将军立下不世之奇功,与普天下除了一个大害,亮特来迎接将军,为将军贺喜!”
  关羽却默然不作声。

  诸葛亮道:“莫非将军嫌我等没有早点出来迎接吗?”回头喝斥手下:“你们怎么不早点来报呢?!”
  关羽不得不开口说:“关羽特来请死!”
  诸葛亮故意道:“莫非曹操没有从华容道上经过?”
  关羽说:“曹操的确是从华容道而来,但是关羽无能,被他逃走了。”
  关羽这句话说得也很巧妙,将态度问题转化为了能力问题。曹操是来了,可是我无能,没有将他抓住。这你不能怪我吧。实际上哪里是这样,曹操兵困马乏,毫无斗志,如果不是你开恩放过,一个也逃不走的。
  诸葛亮怎么会被他蒙蔽?追问道:“那么,可曾抓住了什么大将?”
  关羽说:“没有。”
  “那么,可曾抓住了什么小兵?”
  “没有。”
  能力再差,也不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只能是态度问题。诸葛亮哈哈一笑道:“那么,一定是云长看在往日情分上,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关羽默然不语。
  诸葛亮说:“军法难以容情,既然你前面立下了军令状,今日只能依法从事,来人,将关羽推出斩首,以正军法!”
  ××××××××××××××××××××××××××
  心理学家感悟:施惠是一种投资,但只有善于投资的人,才能让恩惠像酿酒一样,在经过充分发酵后,散发出香醇迷人的回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