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51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6 22:53:25

  连载79:一个诡异的开端
  由于当年魏公公曾经支使袁英雄去给努尔哈赤吊孝,因此袁巡抚就跟皇太极搭上了线。这条线后来在袁大人的职场生涯中起了两次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一次就是在“吊孝”之后不久(大约一个多月),即天启七年十二月。因为袁英雄之前曾派人吊孝,所以此时皇太极遣使来搞回访。
  整个回访的气氛非常融洽,后金来使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对天朝上国的敬仰,让人感觉后金又似乎回到了从前的恭顺时期,这种感觉良好一度让袁大人很是欣慰。袁巡抚在报告里称,后金来使“恭敬和顺”,并且“三步一叩”,就如同先前没有造反一样。不过,袁大人对来书还是比较警惕的。他指出书信上虽然尊称明朝边臣为“大人”,可是落款却有“大金”字样,这显然是违制的,所以书信予以退回。

  对于能看穿后金的小伎俩,袁大人很是有些沾沾自喜,他评价说像这样的雕虫小技,努尔哈赤一早就搞过了(一踵老酋故智),而他袁大巡抚早已是见惯不惊了,所以肯定是不会上当的。另外,袁大人的奏章里还特别谈到,后金此次回访之所以如此恭顺,那是因为现在的日子不太好过,且似乎有息兵罢战之意。
  此外,袁巡抚还向天启报告,说经过他对从后金使臣以及信函的一番“潜侦”,探查到了后金方面对于努尔哈赤造反是很懊悔的(深悔奴之悖逆),而且经过多年的战乱(兵连十载),后金的经济是一片萧条,已经到了所谓“中空外竭”的地步(想必是穷疯了),而在这种难以支撑的局面下,后金内部也是“鬼怨神愁”。若以袁大人所描述的情形来看,估计皇太极大概是快要垮台了。
  按照袁大人的逻辑,如果皇太极当时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那他派使臣来“回访”就不单纯是礼尚往来了,显然是有其他目的。而若是后金不想再打了,那这种局面无疑对明朝是很有利的,所以此时是否应该考虑“议和”了呢?接下来,袁大人很隐讳地向天启帝表达了这层意思。
  袁巡抚说,老天爷在后金就快打不下去的时候,收了努尔哈赤的命,表明不想让他再折腾了(命俾不得再逞),这就是为了让天下有太平啊(以休息天下),而作为帝王则不应该放弃这样大好的机会(亦帝王所不废也)。
  应该说袁大人的以上几层意思,内在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谓环环相扣,不过在报告的最后袁英雄笔锋突然转向了,很突兀地说能有如今这番光景,其“功劳”应当归九千岁所有,并且申请奖励前去“吊孝”的人员。
  袁大人这个转折曾一度让笔者很是不解,一时怎么也想不出,后金遭遇天怒人怨、没米下锅,以及老天收了努尔哈赤的命,关他魏公公什么事?他功从何来呀?[1]
  后来,笔者思索良久,好不容易才摸清了袁英雄的思路,不得不感叹,他老人家可真是饮水思源的模范。袁大人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当初遣人“吊孝”是人家九千岁的主意,若没有当初的“吊孝”,那如何换来后金现在来回访?因此在回访中得来了“好消息”,若要是论功,那就当然应该记在先前想出“吊孝”这个点子的魏公公身上!
  虽然袁英雄这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风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这个马屁也拍得太绕圈子了,同时也过于牛B了,居然把后金或遭的天灾,或自作的孽,以及老天爷行的天道,都一股脑地算在了厂臣公魏忠贤的头上(也不怕压死老魏)。
  其实,袁英雄如此厚待魏公公,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吹捧,其真正原因是袁大人从心底里就非常支持“吊孝”和“议和”。当然,大家不要误会,千万不要以为袁巡抚胳膊肘往外拐,干上了私通后金的勾当,相反从袁大人的本意来说,那还是全心全意在为大明王朝服务的。袁英雄的策略是利用“吊孝”和“议和”来瓦解后金、分化后金,从而达到削弱后金的目的。
  当初,在讨论是否遣派人去“吊孝”之时,袁巡抚就曾有过一番颇具谍战思维的谋略安排。在获悉努尔哈赤病死之后,袁大人便上疏天启,说后金此刻暂无新主,为了夺位八旗势必关系紧张,现在的后金就好比是“八犬同牢”,如果扔一堆骨头进去,那一定会惹来一场争斗。那我们何不乘此机会派人去扔骨头呢?如果真能让他们在笼子里打起来,那岂不胜于十万大军(万一此道有济,贤于十万甲兵)!而且就算没有能让他们内讧,那也至少也能探听到确实的消息(乘是以觇彼中虚实)[2]。

  经过袁诸葛一番论述,这个“吊孝”的谋略似乎是有赚无赔的。然而,实际上“吊孝”时砸进去的银子全都打了水漂,所以朱国弼痛斥阉党的时候才会说:“魏忠贤乃遣人吊孝,白送却无数金珠,反取嫚书一纸。”
  朱侯爷说的“白送金珠”就是特指袁诸葛往笼子里扔骨头的谋略失败了。而朱大人后来那句“反取嫚书一纸”则是特指的后金回访时写了“大金”字样的回书。基于“吊孝特别行动”白瞎了那么多真金白银,却只换来一份有失国格的反动文件,因此站在朱国弼的视角来看,整个“吊孝”行动完全是偷鸡不成还蚀了把米。
  不过,袁大人当时可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个开端相当不错。首先,达成了他刺探后金虚实的战略目标,所以之后更应当利用后金的回访来大作文章,再次运用谍战思维,去分化后金、瓦解后金,从而削弱后金。
  袁诸葛的这番谋略是早在后金遣使回访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在袁巡抚派人以“吊孝”名义去开展间谍工作并成功返回之后,袁大人便自信满满地提出,我们派去烧纸的人都能回来,并且获得了情报,这个结果实在太理想了,都有些让人没有追求了(尚复何求)。而后金方面下一步能走的棋,也不外乎就是派人来“谢吊”,我们既然去敌占区都能把他们给忽悠了,若是他们自动送上门来,那我们还不再次忽悠他们个没商量?(我既先往以为间,其来也正可因而间之)[3]。

  综上所述,一切的过程都似乎沿着袁诸葛的谋略安排在进行,看到这里笔者不禁疑惑起来,难道皇太极的每一步棋,真的都被袁英雄预先算计到了吗?其实,太过顺利的表象往往都透着几分诡异,而袁巡抚碰上这次则尤其如此。
  --------------------------------------------------------------------------------
  [1]【《明熹宗实录》卷七十九“崇焕又奏,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潜侦其意,则深悔奴之悖逆。来文差误者。窃念兵连十载,中空外竭,鬼怨神愁,乘此逆夷厌兵之时,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亦帝王所不废也。疏末复归功魏忠贤且请奖赏西僧。”[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74/24-25]】

  [2]【《明熹宗实录》卷七十六“辽抚袁崇焕复奏……再行而回乡络绎,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知。若臣正惧奴之死,盖老奴残暴失人心,多疑不轻发。其诸子则凶性横溢,不啻豺狼,拒一虎易于拒八狼也。无已乘其位置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为之间。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臣正与经督及内臣谋其能往者,万一此道有济,贤于十万甲兵,且乘是以觇彼中虚实。臣饬内原许便宜行事,嗣有的音,方与在事诸臣会奏。”[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71/18-19]】

  [3]【《明熹宗实录》卷七十九“初辽抚袁崇焕以奴死虏信未的,遣喇嘛李锁南以烧纸为名往侦之。至是还言,渡三岔河,河冰忽合,自西连东如桥而渡,奴以为神,供亿一如内地。酋四子待以客礼,令僧阅其兵马器械,并抢粆花夷人以示威,仍具参貂玄狐雕鞍,差夷答谢。既而又奏,自宁远败后,旋报死亡,只据回乡之口,未敢遽信。幸而厂臣主持于内,镇守内臣经督镇道诸臣具有方略且谋算周详,而喇嘛僧慧足当机,定能制变,故能往能返。奴死的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不谓其慑服皇上天威,遣使谢吊,我既先往以为间其来也,正可因而间之。”[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74/14-1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