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52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3 20:39:33

  后金都害怕捣虚,你们都不害怕,大概说明后金比你们还没有实战概念吧?
  你们都是穿越来的?就算是吧,可当时的文献也不支持你的臆想:
  前线:“御前禁军甚少,蒙古与明皆我敌国,或有边疆之事,不当思豫备乎。况我军中俘获甚多,宜令朝鲜王盟誓即可班师。”
  后方:“彼时,城中兵少,汗率诸贝勒出边,沿辽河驻营,以张扬兵威。并纵国中马匹,尽牧于青草。”
  有了这两条史料,抵得上你们一万句臆想。
  后来袁崇焕派了几千人去,并没有被吃掉,这个已经事实说明你们为后金制定的“歼敌策略”都是搞笑而已。
  既然几千人都能去,几万人就不能去了?
  皇太极在辽河边上,几千人都不敢下手,难道是嫌来得太少了?要等到几万人来了才下手吗?
  请问,他准备了多少人马来歼敌?
  史料上说了“彼时,城中兵少,汗率诸贝勒出边,沿辽河驻营,以张扬兵威。并纵国中马匹,尽牧于青草。”
  意思很明确,兵力太少,只能把马都放出来吓人,既然是吓唬人了,就说明是确实是空虚了。
  空虚之后,全部的家底都搬到辽河来了,这说明皇太极就怕明朝来捣虚。
  后金可以在朝鲜肆虐,明朝可以在辽东一线形成压力,然后让蒙古人从北线去抢掠。
  至于后金抢掠朝鲜,和蒙古抢掠沈阳一带,谁强得更狠,那就不去深究了,反正都被抢了,明朝毫发无损。

  这就类似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匈奴往往集中兵力抢掠一个地方,汉军就算有百万也肯定防不住每一个地方,所以匈奴总是占便宜,后来汉军改变策略了,匈奴出击之后,汉军也出击,你抢我这一路,我就在你另外一路捣虚,一来一往,这样下去,匈奴家底没汉朝大,所以越往后越被动。
  明朝的军队机动性不强,但是几万人放在辽河一线还是可进可退的,蒙古人机动性强,可以抢掠后金许多地方。
  如果后金出击朝鲜,抢一些东西,但家里被蒙古人端了,也够呛。
  长此以往,后金必然和蒙古、朝鲜结下深仇,这怎么都对明朝有利,而且根本不费明朝一兵一卒。

  这么简单的策略,到了袁崇焕手里,却低三下四地去跟皇太极议和,朝鲜屈从,寒心蒙古,事情也办得够砸锅的。
  朝鲜一屈从,蒙古一摇摆,蓟镇就危险了,蓟镇这条路一通,宁锦防线就成马奇诺了,杀了毛文龙更是把事情做绝了,于是人家就安然抄袭京师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们怎么搞笑也没用,呵呵。
日期:2012-06-23 20:44:23

  连载80:后金其实很被动
  自从后金派来“谢吊”的使节方金纳等人出现之后,辽东的形势便进入了一个复杂的时期。这时明、金双方都在运用各种手段,试图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人家皇太极派人来也不是吃饱了撑的)。不过,如果想要深入地解析这场谋略较量,那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后金的处境,因为后金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才是这场较量的始作俑者。
  自从努尔哈赤造反以来,貌似后金处处占尽先机,而明朝则步步退却;但是由于明朝与后金的个头差别太大,所以战略上的天平还并没有完全倒向后金。即便是后金占据了整个辽东,而明朝全线退守山海关的时候,整个布局也对后金极为不利,基本上是个“四打一”的局面。
  后金盘踞辽东之后虽然独霸一方,但是辽东的地理位置却有些憋屈。而为数不多的几个邻居又都不友好,比如西面的蒙古,南面的朝鲜,以及西南面控制着辽西的明朝。
  蒙古与后金素来不和,常有打架斗殴的事件,再加上林丹汗以及明朝周边的蒙古部落离明朝近,跟后金隔着老远,而只要扯着嗓子对后金吼两声,表明敌对关系,回过头来就能接受明朝的抚赏,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位于明、金之间,靠近明朝的蒙古部落,基本上都与后金处于敌对状态。
  朝鲜呢乃是受明朝庇护的属国,且每年都要朝贡,加之在万历年间又受过明朝的“再造之恩”(万历三大征之一,七年抗倭战争,明军在朝鲜完胜日寇丰臣秀吉),因此朝鲜对明朝的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所以后金造反朝鲜必然是冷眼相待。
  除了明朝、朝鲜、蒙古之外,后金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位邻居对于后金的态度,则可以用深仇大恨、不共戴天来形容,这就是毛文龙所收拢的十几万辽民。他们个个都是遭后金逼迫而流落他乡的难民,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大多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一提后金人人都是双目圆睁、咬牙切齿。

  毛文龙当年受辽东巡抚王化贞委派,带了200多号人到后金腹地去组织敌后武工队,因获得镇江大捷而一战成名,后来创立东江镇,受朝廷委派担任了东江总兵,将基地建立在朝鲜境内,主要游击区覆盖整个辽海、辽南全境,以及辽东大部(包括沈阳、辽阳、萨尔浒),实属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
  后金造反之后,虽然连连攻陷城池,地盘不断扩大,但在战略布局上却屡屡受制,基本上处于经济上被封锁、军事上被围堵的孤立状态。虽然军事上的围堵对后金威胁不大,但经济上的封锁却是致命的。因为如若某日辽东遭了天灾,赤地千里,外界是绝对没有一粒粮食能运进来的……此时的后金即便坐拥金山银山,那也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如果不打破这种孤立的状态,那后金就得始终处于靠天吃饭而保不定哪天就得等死的危险境地。

  这种一朝倒霉就全盘皆输的窘迫确实让后金很是难受,为此后金也曾试图通过打几架或者派人去放几句狠话来跟周边的几个邻居“改善”一下关系,可是这种努力显然属于白费,毕竟谁都不是吓大的,所以无奈之下若碰上天灾就只有去强行抢犯了。
  不过,即便是要抢,也要选好目标,不能瞎强一气。后金本来是以渔猎为生,施行的是奴隶制,每家每户都有包衣,充当杂役和农奴,所以还算有几亩田地在耕种的,倘若连后金都因天灾而缺粮(比如遭遇小冰河期),那像蒙古这样的游牧部落就只能更惨了,因此若去抢蒙古没有什么意思;而明朝又惯于实施坚壁清野,一时间能搬走的辎重大都会撤往山海关以内,几乎什么都不会给后金剩下(袁县令在“宁远大战”中“丢粮弃岛”纯属意外)。在排除明朝跟蒙古以后,皇太极能抢犯也就只有朝鲜了。

  其实,后金要抢朝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年努尔哈赤就曾经动过这个念头,不过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制定了一个牵制后金的方略。熊经略的安排是在鸭绿江上的“镇江”设置兵将,并且和朝鲜军组成联军,一旦后金袭击朝鲜,那么联军就在镇江设防阻击。不过镇江联军仅仅起一个绊线作用,而真正迫使后金退兵的重任,则落在驻守辽东镇四路的守军主力身上。
  当时熊大人让分驻在四路的明军作为镇江联军的应援,一旦后金攻击镇江、朝鲜,那这四路明军就立即抄袭后金腹地,以“围魏救赵”的方式来策应镇江和朝鲜。同样,如果后金攻打辽东镇“四路”中的任何一路,那镇江和朝鲜的联军也要出来策应(攻击后金腹地),以迫使后金回援。在这样相互应援的安排之下,努尔哈赤便不能放手去攻击明朝和朝鲜中的任何一方,于是后金就被迫只能待在辽东的老巢之中,哪儿都去不成[1]。熊经略这种以运动战思想来构筑的“囚笼”确实很厉害,颇具现代战争思维。

  后来,熊大人的这个“方略”与时俱进有了新发展,成了“三方布置策”。所谓“三方”就是将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为辽东、登莱、蒙古(西虏)、朝鲜、东江等,王在晋曾总结如下:
  “臣尝料虏中习知我兵有三方并进之谋,所最虑在登莱水兵之渡海。今又有毛文龙之结聚,为奴酋腹心之大患。目下止因天寒冰结,海风不便,我兵未进。少待清明时候,舟师便可渡海。合登、津之旅,以攻金、复、盖州,约会毛文龙以攻宽镇,再牵合朝鲜出兵协助。东师一动,广宁兵即从西入,西虏之众又从后应,奴虽有精锐而四面受敌分兵支应,奴必不能当也。”[2]
  当然,王在晋所描述的“三方并进之谋”后来被打破了,因为王化贞丢了广宁,所以这个进攻计划并没有实现。不过,虽然进攻不成,但利用朝鲜和蒙古两股力量,结合毛文龙的东江镇,起到牵制后金的作用还是不成问题的。
  关于这个牵制作用,努尔哈赤曾做了一番总结:
  “是月,帝聚诸王臣议曰……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俱未服,若释此而征大明,难免内顾之忧,必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矣。”[3]
  由此可见,蒙古和朝鲜已经成为了明朝在辽东牵制后金的依仗,所以断然不能丢掉,否则后金就可以冲出辽地,而入犯关内了。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只要保持与蒙古和朝鲜的结盟关系,必要时候按照熊廷弼三方布置策的理念进行相互应援就可以达到效果了,所以只要明朝、蒙古、朝鲜三方的联动关系存在,相互应援能做到,那后金是很被动的。
  --------------------------------------------------------------------------------
  [1]【《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正月“经略熊廷弼奏,朝鲜自去冬来告急之使凡六七至……议于镇江添兵设将,夹鸭绿而守。如贼犯朝鲜,则镇江朝鲜合力以拒,而四路分击以牵之。贼与四路相持,则镇江、朝鲜合兵而西以捣之,使各路总为一分合奇正,以成全局。”[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神宗 590/8-9]】
  [2]【《三朝辽事实录》卷七[李澍田 编《先清史料(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152页]】

  [3]【《满洲实录》卷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