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50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1 08:19:11

  连载78:阴差阳错涉险过关
  在澄清了吕大人的一番谬论之后,我们回归正题,来看看究竟袁英雄当年为何没有被列入查办名单的。
  要知道袁大人的阉党情节那可是根本无法回避的,就连吕大人这样的铁杆也都不得不承认有“吊孝、建祠二案”的说法,这一切说明对于袁大人的定性,那是没有问题的。可既然都如此了,那为何后来袁英雄又没有被论罪,反而还被直接启用了呢?难道说老魏倒了之后,袁英雄又重新投奔了什么新的权贵?那倒也不是,这一切啊其实完全缘于吕大人一干人等的死皮赖脸。

  自从投奔九千岁之后,袁大人在职场上真可谓春风得意、如鱼得水。此间,袁大人先是在惨败之后以“钻刺而乔迁”,然后又在大战中凭借丢粮弃岛而“升为巡抚”。打了败仗能升职,捅了篓子也可以升官,这也太惬意了,于是袁英雄便有些忘乎所以了,开始我行我素起来了,结果是跟身边许多同事的关系都搞得比较紧张。
  首先,袁大巡抚是跟满桂闹了别扭,于是满桂调离辽东镇(袁大人如有神助);后来袁英雄又和王之臣有了矛盾,朝廷则依然是拉偏架,最终裁定王之臣只负责关内事务,而关外一切事宜均交办给袁大巡抚(不愧是上面有人啊)。
  此时,正值阉党把持朝纲期间,赫然出现了一系列维护袁大人的工作安排并不奇怪,而此间袁大人是又修生祠、又谄媚称颂魏公公,这一切似乎都在诠释袁英雄和九千岁那份“声气相应”的默契。
  不过,袁大人的好景并不长,因为他刚伙同袁鸣泰一起请修了老魏生祠之后“宁锦大战”就爆发了。此战中袁巡抚表现确实欠佳(议和被骗,又不救锦州),所以在战后备受指责,天启帝也特发上谕点名批评了袁大人,并且最终同意袁巡抚下课回原籍。这时,作为资深阉党霍尚书跳出来“让荫”结果又被天启帝教训了一番,这些情节想必大家都熟悉了。
  若论以上面这些内容来看,一切都尽在情理之中,用常人的目光来看,绝对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吕大人一干人等却愣是从中找到了为袁英雄翻盘的“证据”,确实令人钦佩不已。挺袁派找到的切入点是袁巡抚在“宁锦之战”后下课的这个结果(原因可以无视)。挺袁派的逻辑是,当时乃阉党专政,而袁大人又刚好在此间下了课,那不正好说明他不是阉党吗?

  其实,吕大人一干人等的这番说辞很难站得住脚,因为袁英雄下课的真正原因是他自己捅了篓子,即在“议和”和“救援”两个事情上都搞砸锅了,所以才下课的,并不是打了胜仗而被冤枉下课的。
  袁大人对于自己在“谈款”(议和)中的失误是全然认账的!连他自己都感慨说,他无非是想用议和来设间,结果却被皇太极给耍了,并且锦州也被围上了[1]。
  而当锦州正遭受重重围困之际,袁巡抚却竟然退缩不前,直言要放弃锦州!当时袁大人坦言说,皇太极来势汹汹,且有“累胜之势”而明朝则是“积弱之余”,所以要让他去救援被围困的锦州,那完全是在强人所难,实属能力范围之外(责之赴战力所未能),因此他不敢抽调手下去救援(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2]。
  对于袁英雄在“宁锦大战”中这种怯懦的表现,天启帝给予了严厉地批评。天启说袁大人的办事作风就好比日暮西山一样没有朝气[3]。而针对“议和”天启帝也有具体评价,曰“所误不小”[4]!
  经过袁英雄和天启帝两人双双对证,挺袁派的说辞立马就被证伪了。不过,在当时一片混乱之际,挺袁派却趁乱意外地得手了。
  挺袁派本来没什么道理,但是他们一口咬定、决不放松的策略却非常有效,这样的死缠烂打最终致使双方陷入了混战。刑部有一位“给事中”名叫薛国观,在薛大人的一份奏章中就曾提及当时挺袁、倒袁两派的混战场面。
  薛大人说,九千岁当政期间先启用袁英雄而让王之臣靠边站,似乎说明袁大人像是个阉党,但后来魏公公又启用了王之臣,旋而让袁巡抚下了课,于是事情就有些说不清楚了(其实是因“不援锦州”以及“议和被骗”而下课),所以先有人推荐袁大人,后来又有人参劾他,最终两派陷入了混战,而在搞得一地鸡毛之后,大家都进退失据了[5]。
  就在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战况处于胶着之时,挺袁派突然出了一个奇招,于是马上就收到了奇效,挺袁派的思路是“比谁更烂”……具体来说就是,反正袁大人都有瑕疵,那不如就拿他跟王之臣比,比谁的毛病更多,谁毛病多就把谁打成阉党,剩下一个就选派到辽东去主持大局。

  估计后来吕大人一干人等将弹劾袁大人和王之臣的奏章全都收集起来,分别称了称重量,结果发现弹劾王之臣的要多出几斤几两的,于是就宣布袁大人是无辜的,而王之臣被划为阉党。
  最后,出来宣布这个结果的还是刚才那位薛大人,他说王之臣和袁崇焕相互有过矛盾,所以他们两人肯定不都是阉党一伙的(什么逻辑);如今参劾袁英雄的人“尚少”,所以应该马上让他去赴任(当令速赴任受事),而王之臣则被人“丑诋已极”,已经被骂得不成人样了,这幅德行恐怕没有脸面再去辽东了(估计是被骂破相了),所以不如就让他回籍去吧(免得影响市容)[6]。在薛大人一番“强悍”的说辞下,袁大人便阴差阳错地涉险过关了,非但没有成为阉党分子,并且还当上了辽东的一把手——蓟辽督师。

  --------------------------------------------------------------------------------
  [1]【《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巡抚辽东袁崇焕奏……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 [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79/33-34]】
  [2]【《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甲申 辽东巡抚袁崇焕题,奴围锦州甚严,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79/24-25]】
  [3]【《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六“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天启七年七月/4-5]】
  [4]【《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天启七年八月/13-14]】
  [5]【《崇祯长编》卷七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言:“……魏忠贤先任崇焕而撤之臣,旋任之臣而去崇焕,倏合倏离,廷臣亦从而依违之,故于崇焕也,始而荐继而参,终而荐未几,从傍复参是非嚣襍,令人进退无据。”】
  [6]【《崇祯长编》卷七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言:“臣前具东警频报一疏,敢谓我皇上之用舍转换,令其去就靡从哉。盖有见于袁崇焕与王之臣彼此水火,廷臣有力荐崇焕者,随即有力参崇焕者,有力参之臣者,随又有勉留之臣者,议论纷纭。真如聚讼,即皇上不遽加罢斥,而当此且荐、且参、且参、且留之际,讵能使之晏然在位而展其四体哉。看来两臣势不容并立,崇焕前有成効被参尚少,当令速赴任受事。之臣即生平无他,人亦率信,然丑诋已极,恐无颜立于将士之上。莫若令将收降分散淂当,暂准回籍以需起用从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