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辅》
第46节

作者: 金钟
收藏本书TXT下载
  高务实想到这里,忽然有些明悟:高拱如果打击徐阶一党,实际上不就是在打击赵贞吉的政治基础?那么李春芳肯定不肯,因此李春芳上疏力保徐阶就说得通了——并非因为他只想做个好好先生,而是因为一旦徐阶倒下,那么赵贞吉多半也要倒,赵贞吉一旦倒了,他李春芳就真的只是个挂名首辅了,至于他为徐阶求情却被海瑞直接怼了回来,那是海刚峰太牛,没办法的事。另外,李春芳也知道,这件事陈以勤不会跳出来跟高拱对着干,因为陈以勤对徐阶当初的做法也是有所不满的。

  结合原本的历史,高务实很清楚,陈以勤是真正一贯坚持“君子不党”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他这个坚持现在有一个很为难的点,他和高拱是裕府同僚,偏偏和赵贞吉又是同乡,无论他偏向哪一边,世人都会觉得他党同伐异。
  陈以勤除非改变其为官的基本原则,否则就只能中立。
  那么内阁就成了二对二,看起来好像是个僵局。
  但高务实心里清楚,这个所谓的僵局里头有两个不稳定因素。
  第一个不稳定因素在于张居正,此人看起来一贯站在高拱一边,甚至此次高拱起复,他就在其中出了大力。然而他之所以出大力使高拱起复,源头在于他想利用高拱来对付赵贞吉。实际上张居正作为徐阶的得意门生,徐阶的留下的政治资源一直被他默认为自身力量的一部分,但赵贞吉的入阁让这一力量分化了,这就让张居正十分不满。或许徐阶当时的初心是让赵贞吉在内阁里头配合张居正,谁料赵贞吉倚老卖老,视张居正为后生晚辈,对其颐指气使,甚至当众称呼张居正‘张子’(无风注:大抵相当于现代称呼某人为“小张”),张居正一贯耻居人下,当然不能接受。

  所以张居正站在高拱一边,怂恿高拱成为抗赵先锋,根源并不是他真心实意尊高拱为魁首,而是利用高拱的性格和高拱的圣眷为自己击败派系内部的敌手。一旦高拱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张居正肯定分分钟调转矛头对付高拱——历史上他就是这么干的。
  第二个不稳定因素正是高拱的圣眷。眼下的内阁二对二,其实高拱实际上肯定占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圣眷:皇帝对高拱言听计从。然而全天下只有高务实知道,隆庆帝只有两年的生命了……他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
  隆庆帝若在,高拱无论在不在首辅位置上,他都是实际上的首辅。隆庆帝若是驾崩,则这种圣眷顿时消失:无论万历小皇帝还是后宫陈太后、李太后,他们对高拱可没有那种近乎亲情一般的信任,到时候所有阁臣其实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后宫真正信任的反倒是宦官——后宫不了解阁臣,只好信任宦官。然而信任宦官不代表信任此时的掌印太监孟冲——他是高拱推荐的,而且并非两宫太后的身边人。陈太后无心干政且不去说,李太后因为皇帝儿子尚未成年的关系,想不干政也不行,而干政就必须掌握司礼监,于是用自己身边的冯保取代孟冲几乎是必然选择。

  然而历史上高拱不肯让冯保为司礼监掌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冯保乃李贵妃亲信,又是太子的“大伴”,一旦将来太子登基,指不定冯保就成了下一个王振。
  高拱的这个“预判”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后来魏忠贤走的也是这条路。而作为文臣领袖的首辅而言,压制宦官是其正常选择,尤其是类似王振那样的权宦,在文臣看来是绝不能接受的。但高拱没有料到的是,冯保因为是李太后的亲信,而李太后对万历过于严格,导致冯保也只能充当一个严格的监督者,并没有跟万历建立太过于亲密的羁绊,结果万历亲政之后除了鞭尸张居正之外,接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放逐了冯保——放逐了事,可能还是给了李太后面子的缘故。

  几名门生走后,高拱却没有离开,并且让高务实也留下,高务实知道三伯肯定有话要对他说,倒也不觉得奇怪。

  果然,高拱摸了摸自己那把著名的大胡子,就开口了:“务实,徐阶与我之间的恩怨,说到底,不是为人处世的不同,而是政见不和,这你应该知道。”
  “侄儿知道。”高务实点了点头,却又道:“侄儿之所以不希望三伯此时倒徐,主要还是从三伯的名声考虑。”
  高拱淡淡地道:“怕我搞得满朝上下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可能不至于,但肯定有不少人心存不满。”高务实很不符合年龄地叹了口气:“三伯眼下圣眷无双,的确可以不惧人言,但徐阶毕竟当政多年,无论中枢亦或地方,门生故吏堪称无数,三伯您再怎样也不可能全数罢黜,今日打倒徐阶容易,可那无数徐氏门徒却如何处置?这些人都是隐患,一旦朝中局势稍变,他们必然跳出来反攻倒算。”
  高拱挑了挑眉:“因为担心反攻倒算,所以就任由这些人效仿徐阶当年那样怠政懒政,一门心思只为做官、做大官?那内阁还要辅臣作甚,捏几个泥菩萨岂不更好?”
  高务实闻言摇头道:“不打倒徐阶,不代表不反对徐阶的做法。”

  “心里反对有什么用?”高拱也摇头:“要想刷新振作,有些事是一定要做的。”
  高务实略加思索,回答道:“自然,君子当有所为,但侄儿以为,所谓名正方能言顺,三伯反对徐阶的理政方式,就最好仍从理政方式着手,而不必对徐阶这个人过于在意。”
  高拱皱眉道:“你方才还说徐阶门生故吏遍天下,现在又说从理政方式着手,难道不是矛盾?他既然门生故吏遍天下,我即便抓几个怠政懒政之辈出来,又能抓得多少?但我若是直接打掉徐阶,那些人岂能不有所畏惧?”
  高务实摇头道:“不然。他们固然会畏惧,但他们畏惧的地方不对。三伯,眼下海公是以徐家侵占田产案与徐阶相争,这个案子说到底,了不起是一桩贪腐案,甚至可能形不成贪腐,只能说巧取豪夺。三伯即便借此攻倒徐阶,也不过是在吏治整肃上起了一些震慑作用,对于官员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职责并无太多意义,甚至因为当年您与徐阶的龃龉,内外百官说不定只当成您与徐阶的官场倾轧,不仅于大局无补,还会损害您的威信。”

  高拱蹙眉思索了片刻,又问:“你的意思是,我不仅不应该对徐阶赶尽杀绝,还要尽可能展现出宽宏大量的态度来?”
  高务实点头道:“是。”

  “那这于大局不也无补?”高拱反问。
  “所以这并不是三伯要做的全部。”高务实道:“依侄儿浅见,百官人浮于事这个问题,并非打倒某一个人就能解决,最关键的,还是要形成一种新的考评制度。”
  高拱眸中精光一闪:“何种制度?”
  高务实想了想,道:“具体如何,侄儿尚未详细思量,但有两点原则性看法。”
  “说来听听。”高拱毫不犹豫地道。
  “首先,一定要量化官员政绩。”
  高拱皱着眉头:“何为量化官员政绩?”
  高务实道:“三伯,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我们先以一个县来举例,您看如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