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场———历代经典战役全解读》
第8节

作者: V罗杰V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里,有两个问题,不知你会怎样回答?假使你病入膏肓,那么,你临死前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怕见的人是谁?
  我想,对于夫差来说,他临死前,最想和最怕见到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伍子胥。
  真见到了,他会对伍子胥说些什么呢?恐怕是无言相对。因为说什么都没用,吴国已彻底灭亡了。
  不得不说,吴灭亡的因素很多。
  其一,是缘于夫差的战略错误,大败勾践后,不才采纳伍子胥灭越的建议,留下后患。

  其二,夫差败越后,刚愎自用,忠言逆耳,将伍子胥赐死,只信伯嚭谗言,统治集团腐败昏庸。《国语·吴语》中说:“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
  其三,反观勾践,“自身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任用文种、范蠡等一批忠诚智谋之士,为其制定和实施了一套正确策略,达到强越弱吴的目标。
  其四,夫椒战役,夫差胜越后得意忘形,一心争霸,连年兴师动众,使得“吴士兵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导致国力日虚。而越利用吴北上争霸之机,“轻其赋税,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致使越国“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以多甲兵”。国富兵强,最终能灭掉越国。
  其五,关于越以美人计献西施而弱吴。仅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不见于《左传》、《国语》、《史记》等正史,而《庄子》、《墨子》等虽也提及西施之名,但其情不明。
  《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两本书中,都提到了范蠡,却也没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说记述她与范蠡的关系。因此是否有西施之事,值得怀疑。只可充作历史爱情小说素材而已。

  越灭吴后,一跃成为跨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东方大国。乘灭吴的余威度过淮水北上,与齐、晋、鲁、宋等过诸侯在徐州(今山东腾县)相会,向周王室进贡。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其为伯霸、勾践将淮上之地送给楚国,将吴侵占宋的土地送给宋国,又将泗水东方百里之地给予鲁国。《史记·越世家》记载:“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号称霸王。”

  这是勾践的荣耀日子,是那些黑暗日子中他所期盼和渴求的,夫差也曾有过。可这份荣耀是由多少无辜百姓和兵士性命换来?这样的荣耀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丝残忍在其中。这就是战争。所谓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旺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第三战
  恐怖的秦军团:揭秘长平战役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10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战国时代,魏国是第一个霸主。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作风强悍。可是,这样一支勇猛的军队,却成为秦帝国军团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从此衰落。
  秦军团为何如此强大?或许,从长平战役中,我们可以洞悉这支恐怖军团的秘密。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他不赞成接受上党。

  平原君赵胜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夺得一城,坐收韩国上党郡的17座城邑,大利益大良机,不可错失。
  赵国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去接手上党。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为赵国的最终毁灭埋下了祸根。
  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居高临下,一直威胁着秦国的南阳,早就是秦国的大患。因此,夺取上党,对于秦帝国来说,势在必行。
  趁赵军在上党守御未稳,秦军进行袭击,赵军不敌秦军,退守长平。

  长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在这个地方,秦、赵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这里,有一个问题。据司马迁的记载:长平战役,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秦军是怎样完成后勤补给任务的?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又是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秦国必须要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
  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他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于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必须重农,强兵必须习战。由此可见,富与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利诱三晋之民来耕耘秦国土地,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人可专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这种安排使双方获利,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秦国当时的农业建设,是六国里做的最好的,数年之间,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

  然而,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有限的国土面积仍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国家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
  在咸阳宫,秦国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正在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就是天然粮仓。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600 万斛的大米。
  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造就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在当时的西方,伟大的亚历山大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军队规模被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因此,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只有秦国负担得起百万大军连年作战。
  而且,农业发达仅是致使秦国富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贸易。在今天四川留下的一些输送盐卤水的遗址。就是秦国当时从事井盐贸易遗留下的,这笔生意做得挺大,几乎垄断到四川云南地区。
  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的秦帝国军团相比,赵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当时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基本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进行生产。
  对于赵国来说,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上党,可惜赵国没这么做。这是赵国的错误战略。
  当秦军占据上党后,赵孝成王害怕秦国强兵紧逼国境,想与秦国谈和。此时,赵大夫虞卿却出了一个主意:“如今,决定是战是和的权利掌握在秦国手中。秦集结重兵于上党,目的就是要击破赵国,故而不会答应谈和。不如派人携重礼去贿赂楚、魏二国。楚、魏若肯接受,则秦国怀疑诸侯又复合纵,才可能与我们谈和。“
  孝成王听后却不以为然。仍派人去求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