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场———历代经典战役全解读》
第3节

作者: V罗杰V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告急。这可让晋文公左右为难,不去打吧,宋国若亡,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霸业亦成空中楼阁;去打吧,齐国和秦国又不愿卷入,不愿共同作战。晋军只身在宋境与楚军决战绝无取胜把握。
  原定引诱楚国于卫、曹决战的战略落空。晋文公失算了,赌输了。
  严峻的情势,使晋文公犹豫不决。说是犹豫,实则胸无良策。

  战争中,暴力性、毁灭性手段痛击对方并不解决全部问题;单靠士气、勇猛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运用计谋。尤其情势紧急却又僵持不下之时,精妙的计谋如同一手神来之笔,会改变整个局势,反败为胜。从攻克曹国的“舆人之谋”就可以看出。
  而此刻呢,还有谁为晋文公献策?
  有一个人,他就是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两国,赠送财礼,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见曹、卫的土地被宋国占去,必不听齐、秦的劝解。齐、秦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必然抱怨楚国不听劝解,甚至可能因此出兵。
  若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惯用描述,此时就该是“晋文公大喜,依计而行”。而后,对方二楞子似的大叫一声:“哎呀,中计!”
  实在的,先轸的计谋够痞够阴损,可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媲美。楚国果然严词拒绝齐、秦两国从中的斡旋与调停。攻打宋国,本来是要挽回面子,警示诸侯,如今面子没挣回来,卫、曹两个附属国还丢了。谁来劝和也不顶用。
  楚国态度强硬,毫不让步。齐、秦两国终于答应晋国,联合出兵参战。
  这下,楚成王傻眼了,中原形势瞬间变化,晋、齐、秦三国联合,对楚国极为不利。楚成王多老辣,绝不会吃眼前亏,如硬拼,恐怕后方有虞,权且忍下这口气,来日再报此仇。
  于是,楚成王下令,命楚大夫申公叔撤离齐国的谷邑,让前线统帅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军,不要与晋国征战。

  楚成王的决断是明智的、清醒的、无比正确的。
  申公叔一切行动听指挥。可攻打宋国的主帅子玉不服从。他有一点私心,撤离宋国,必定有人耻笑自己指挥无能。丢脸。
  就子玉骄狂的性格而言,撤离宋国跟要他命差不多,生于大国,长于大国,这个脸丢不起。
  这个子玉,自然没拜读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他将战争区分为“无道”与“有道”。“无道”的是侵略战争,“有道”的是正义战争,譬如自卫战争,不仅要打,而且要打胜。要打胜仗,就得研究战略、策略,要讲究、运用指挥作战的艺术、技巧。以奇用兵。

  《汉书·艺文志》的“兵权谋家”中说:“权谋者,从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个基本观点,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如出一辙。跟如今抢占市场份额一样,艺术与技巧并存,一味蛮干最终得不偿失。
  子玉就是一头蛮干的蠢猪,坚持向楚成王请战。他的理由是,楚国与晋国已成水火之势,如果撤兵,晋国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诸国将会效仿宋国,叛楚归晋。那么,楚之霸业将成泡影。楚成王十几年对中原的苦心经营亦将付之东流。
  为干一件事而找理由,就是不干这件事的最佳理由。
  撤兵的后果,楚成王心中当然有数,但若执意与晋、齐、秦争战,损失将会更大,被狼吃我所不欲,被狗吃我所不欲,两害相权,为了少掉点肉,还是让狗咬吧。
  对!就当被狗咬了一口。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的家伙,当年我厚待于他,今朝却与我争霸,显然良心被狗吃了,所以,他变成了一条恶狗。

  子玉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自个儿手握打狗棍,足以让晋文公毙命。
  楚成王很气愤,只拨给子玉很少一部分军马。回国后,发现秦军并未东出武关攻楚后方,楚国安然无恙。此时子玉又要求增加兵力。此时的楚成王报了侥幸心理,派出六卒的兵力(共1000人左右)增援子玉,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侥幸,也是兵家大忌。任何战争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一定的胜算。
  子玉得到援兵后,更坚定了与晋国作战的决心。这时,他抖了个小机灵,向晋军提出一个休战的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可撤离宋国。
  这条件,料定晋国也不会答应。内心想决战,口头讲休战,子玉认为自己聪明之极。
  老实说,他这一手,还真让晋文公棘手了。既不能答应,也不好拒绝。因为晋国出兵的本意,主要不在救宋,而在于借此打击楚国势力。

  对于子玉所谓休战的条件,三军将帅各有主张。
  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理,楚军只解宋围,他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应该立即对楚军发起进攻。
  先轸则反对立刻进攻。他认为,子玉的条件,可以使宋、曹、卫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抛弃了。楚国变成了三国的恩人,晋国反倒与三国结怨。再者说,咱们原本是来救宋的,现在却置宋于不顾,诸侯会怎么看待咱们?如此盲目树敌,将来还怎么打仗?
  接着,先轸提出一个对策——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绝交,以此激怒子玉。
  毒,实在是毒!借刀杀人完了又使离间计。
  先轸是晋文公手里的一块宝。他成功离间了曹、卫与楚国的同盟关系。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

  楚军步步逼近。此时,晋文公突然下了一道命令,令全军后退九十里。这个撤退命令,让人猝不及防,更令晋军将士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君害怕楚国的一个臣子,简直是奇耻大辱。
  狐偃出面解释,说起当年晋文公与楚成王“退避三舍”的约定,国君是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有信于天下。
  大伙儿信了,领命后退。然而,谁知道晋文公真正的心思呢?他明知全军撤退,子玉必定率军追击,到时,理亏的就是楚国,晋国就有充分理由进攻。这叫后发制人。
  撒尿擤鼻涕两头都逮住,话糙理不糙。晋文公老谋深算,后退的本质是为了名正言顺地进攻。既维护了自己名誉,又引君入彀。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因此,全军撤退,就是一个陷阱。在楚军主帅子玉看来却是天上掉的陷儿饼。他认为这是消灭晋军,夺回曹、卫的极好时机,下令部队加紧追赶。一直追到城濮(今山东濮县南)。
  晋方:晋、宋、齐、秦四国联军驻扎城濮。楚方: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依靠仙阻之地而扎营。
  城濮大决战,一触即发,不可避免。
  论兵力,晋方联军远不如楚方联军。

  投入决战的晋军共3万余人,战车700乘,春秋时期,每乘战车隶属步兵为72人,加上3名车兵共为75人。加上齐、秦、宋国的军队不过5万余人。
  楚军方面,连同随征的陈、蔡、郑、许五国军队,约为11万人。
  尽管楚联军兵力大大高于晋联军,可楚联军长期围攻宋国,已是疲惫之师。要知道,春秋时期,军中的步卒多是奴隶、农奴或自由民中的下层分子,这些人战斗中配合车兵作战,平时还要为车兵服役,如后勤供应、炊事、养马,汲水、修缮等等。因此,疲劳不堪的军士兵卒,极不情愿追击楚军,而统帅子玉不管不顾,负气急进。
  《孙子·火攻篇》里有一句话:“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作为将帅,在作战时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若勃然大怒,意气用事,就会被敌方牵着鼻子转却浑然不觉。
  毋庸置疑,在士气和战略两方面,子玉先输了一招。

  但,即便如此,双方兵力的极大悬殊,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这方面,子玉又具有绝对的优势,晋方联军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
  再说战场地势,楚联军扎营处也比晋联军具有优势。
  总体而言,晋联军是以弱对强。
  因此,决战前夕,晋文公忐忑不安。迟迟没有下达作战命令。下军统帅栾枝劝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实际上,这时晋文公已然兑现了当年给楚成王的承诺。何况,到这个份上,即便没有兑现承诺,也顾不得什么信义了,楚联军兵临城下,不打也得打。晋文公只是在想,如何打?如何取胜?如何一举歼灭楚联军庞大的11万人马?

  此次决战的意义和结局,晋文公比谁都清楚——胜则称霸中原,败则霸业泡汤。
  一战定乾坤!这是绝对意义上的生死鏖战,晋文公内心紧张、激动、澎湃,手心捏了无数把汗。可面儿上,他还做出一副感当年恩,不忍心与楚作战的模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