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传说》
第12节

作者: 北元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就好比一大堆的财富故事,创业经历,讲的是天花乱坠,却鲜有人提及,最宝贵的第一斗金从哪里来!
  没启动资本,你发个屁的财!
  没有足够的背景,大三辍学,躲在地下车库,三两个人就能弄出个世界首富来?
  这不是骗鬼吗!
  朱棣也算是摸爬滚打多年,当然清楚,没有精兵,一切都是空谈!

  “大师,你说这些东西,能练出精兵?”
  老僧哑然一笑,“哪有那么容易!王爷,老衲觉得此法连基础都算不上,仅能强身健体。不过老衲以为,能编出此法的人,必定是一个大才,若是招为麾下,或许真能给殿下练出一支强兵!“
  道衍是在洪武十五年,从京师千里迢迢,赶到北平的。
  那一年,朱元璋心爱的马皇后死了,伤心欲绝的洪武皇帝给每个儿子派了一名高僧,让他们替马皇后祈福念经。
  道衍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来到了北平,说起来姚广孝只比朱元璋小了七岁,他们几乎同时出家为僧。
  可这俩人的人生轨迹,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朱元璋参加红巾起义,从一个大头兵,变成一方霸主,进而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当上了皇帝!
  道衍呢,他先是出家为僧,后来跑去学道家的阴阳术数,什么天文地理,算卦占卜,旁门左道,权谋机断,他是无一不精。

  只不过等道衍出师,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乱世已经结束了,朱元璋稳坐江山,铁腕治国……道衍傻了,他学了这么多本事,全都没了用武之地,眼看着即将老去,一事无成!
  同样是两个小和尚,差别咋就那么大捏?
  短暂悲痛之后,道衍把希望放在了朱棣身上,或许这位尚武的燕王殿下,能实现他名垂青史的愿望吧!
  当看到能增加朱棣实力的东西,道衍简直比谁都高兴。
  他欣欣然,陪着朱棣,一起到了军营,就这样,未来叱咤风云的“靖难铁三角”碰到了一起。

  只不过这仨人没有半点惺惺相惜的感觉,相反,还是各怀心腹事。
  首先就是道衍,他自从瞧见刘淳,就跟吃了苍蝇屎似的。原来他也有猜错的时候!哪是什么奇才啊!就是个毛孩子!
  虽然光秃秃的脑壳已经冒出了一层浓密的头发茬,五官清秀,身形挺拔,人样子不错。
  可问题是年纪太小了,最多十三岁!
  他怎么能有高明的强身健体之法?这东西不像文章诗词,可以靠着天赋,任何一种拳脚功夫,锻炼之法,哪怕是最简单的靠树,都有技巧。
  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才能打磨出来,绝不是一拍脑门就有的。

  因此道衍敢断定,刘淳背后有人,而且还是个高人!
  不管是敌是友,道衍都觉得是个威胁!
  老僧充满了敌意,吊着三角眼,不停在刘淳身上逡巡扫视。
  至于朱棣,他何尝没有疑惑,自己抓了刘淳,这小子不但不记恨,还给了儿子炼体减肥的方法,这小子会有这么好的心肠?

  别是有什么图谋吧?
  相比两个大人的疑神疑鬼,年轻人就简单多了,小胖墩献宝似的,给刘淳拿出一样一样的美食……酱肘子、红烧鲤鱼、白切鸡、狮子头、叫花鸡……全都是肥得流油的菜,很符合小胖墩的爱好!
  刘淳瞧瞧,都是大路货色,不由得迟疑,“公子,王府就吃这个?”
  小胖墩摇头,“当然不是,这是过年过节才有的,平时只有一两道荤菜。”
  “哦。”刘淳不由得惊叹,“王爷真是节俭啊!”
  小胖墩托着肥嘟嘟的下巴,憨笑道:“是皇祖父,他老人家每顿只吃四个小菜,米还是亲自种的哩!”
  朱高炽没撒谎朱元璋收到地方进贡的小米,十分可口,但朱皇帝害怕扰民,就告诉地方,他只要种子,在宫里自己耕种自己吃,不许地方再进贡了。
  论起爱民,古往今来的皇帝,朱元璋称第二,没人称第一!
  “原来陛下也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刘淳嚼着鸡腿,含混道。
  突然,道衍探头,凑到了刘淳的面前。
  “年轻人,这些菜肴尚且看不到眼里?你吃过更好的?”老僧笑得让人发毛。
  刘淳连忙警惕道:“没,没吃过,只是听过!”

  “你听谁说过?”老僧又追问了一句。
  这时候朱棣也走了过来,冷冷道:“本王也很想知道,据说你只是山民之子,从小生活在深山,连外面是哪一年都不知道!莫非是有天授吗?”
  刘淳总算是明白过来,朱棣这是来逼宫问案了!
  丫的警惕心还真强!
  一套广播体操就引来了他的怀疑,朱老四,你活得够小心的!
  刘淳把啃光的鸡腿骨扔在了一边,抹了抹手上的油脂,坦然道:“我本不想说的,可王爷问了,只能如实相告,我是郭氏传人!”
  “郭氏?什么郭氏?”朱棣还迟愣中。
  道衍却似有所悟,惊呼道:“莫非是郭守敬?你,你跟他什么关系?”
  刘淳脸不红,心不跳,“算起来应该是师爷,或者祖师爷!”
  “哎呦!”道衍的眼睛冒光,惊喜交加,“找到了,居然真的有郭氏传人活着!”

  朱棣头一次见到道衍如此失态,这老和尚别是中邪了吧?
  在这一刻,道衍居然忘了燕王的存在,急忙蹲在地上,虚心请教,近乎谦卑,“小友,能否给老,呃不,是小僧,给小僧指点《授时历》当中的招差法,小僧感激不尽!”
  第11章 柳三的珍藏
  傍晚时分,朱棣父子,还有道衍和尚,才依依不舍离开军营,尤其是老和尚,那更是如痴如醉,半点矜持都没了。
  上马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个屁蹲,爬起来拍拍土,还在笑呢!
  朱高炽吓得不轻,偷偷凑到了朱棣的耳边,“父王,他不是病了吧?”
  朱棣摇了摇头,感叹道:“这就叫朝闻道,夕可死!吾儿可是交了个了不起的朋友啊!”这一次朱棣是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连带看朱高炽的眼神都温和了许多,自己这个胖儿子,还真是个小福星!
  “居然是郭守敬的传人,这回可捞到了宝贝!”
  朱棣意味深长道。

  这个郭守敬是何许人也?
  有什么了不起,值得朱棣如此推崇?
  其实换成别的藩王,倒未必这么失态,可朱棣不一样,他身在昔日的元大都,在这里,有太多郭守敬的痕迹!
  首先,大都城是郭守敬督造的,朱棣每天住的王宫,是人家留下的。其次,大运河,从通州到大都积水潭,这段叫通惠河,也是郭守敬修的。
  北平的粮饷供给,全都靠着运河,朱棣几次去查看,亲眼见过郭守敬修的闸坝、斗门,美观实用,过了一百年,还能泽被苍生!
  只有两个字:佩服!
  郭守敬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昏暗的元朝历史,少有的亮色!
  他是河北人氏,家学渊源,从小聪敏好学。郭守敬的学问不限于儒家的典籍,他精通天文,算学,甚至懂得水利工程。
  在二十岁时,他亲自指挥,疏浚了家乡的河道,修复了淹没多年的石桥,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到处修渠建坝,灌溉农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