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14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7-28 19:47:35
          
          第一章 从巅峰到深渊
    
  三一把利刃从后背刺入
  隋帝国的脸被丢尽了。
  因此肯定要有人来替帝国遭遇的这场重大损失买单。
  首当其冲者当然非工部尚书宇文恺莫属。
  就是这家伙在战场上制造了垃圾工程,才导致隋军首战失利,不但损兵折将,而且士气大挫。所以,宇文恺罪无可赦。
  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九月十三日杨广才回到洛阳,十月八日宇文恺就死了。
  他并非死于杨广之手,而是自己病死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死是否跟重大失职导致忧惧成疾有关,只知道他死得非常及时,不仅避开了皇帝的屠刀,而且保全了身后子孙的福禄。
  相比之下,尚书右丞刘士龙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因为坚决主张放归乙支文德,才导致隋朝大军最终几乎被其全歼,所以杨广认为,不杀刘士龙,无以谢天下。
  这一年十一月八日,刘士龙被斩于洛阳闹市。同日,宇文述和于仲文被罢黜所有官爵,贬为庶民。
  宇文述向来是杨广的宠臣,而且又是亲家(他儿子宇文士及娶了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所以被杨广网开一面、从轻发落。至于说于仲文,虽然也深受杨广器重,但其所享的天子荣宠毕竟不如宇文述,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杨广投进了监狱,不久之后便抑郁而终。
  该杀的杀、该贬的贬了,杨广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至于说他本人是否应该为这次失败承担什么责任,那是他连想都没有想过的。
  身为大隋天子,不辞劳苦御驾亲征、深入前线指挥战斗,有错吗?
  谆谆告诫军队,恪守义兵义战的原则、发扬王者之师的风范,严禁没有必要的屠城和杀戮,有错吗?
  为士兵准备最充足的给养、提供最全面的装备,有错吗?
  为了防止前方将领独断专行,为了杜绝个人英雄主义,让将领们相互制约、群策群力,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有错吗?
  没错。都没错。
  错的是高丽人,他们狡诈成性、背信弃义、不知好歹。错的是士兵们,他们违抗命令、丢弃军粮,所以自食其果。错的是那些将领们,只顾个人荣辱、无视全局安危,才让敌人击中了软肋。错的是命运之神,居然在关键时刻打了一个该死的盹……
  至于杨广本人,当然是没有错的。
  这个一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杨广,怎么会有错呢?!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一道征调天下军队齐集涿郡的诏命再次从洛阳飞出,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帝国。
  不灭高丽,杨广誓不罢休。
  皇帝疯了——皇帝一定是疯了!
  隋帝国的各级官吏和老百姓们不约而同地在心里说。
  这场倾尽全国之力、竭尽天下之财的战争刚刚遭遇惨败,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因为这场战争而挣扎在破产和死亡的边缘,数十万帝国将士刚刚捐尸沙场,这个疯狂的皇帝竟然还想不顾一切地让这一墓重演?!
  人民愤怒了。
  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除了王薄、刘霸道、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之外,齐郡(今山东济南市)人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人郭方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人郝孝德、河间郡(今河北河间市)人格谦、勃海郡(今山东阳信县)人孙宣雅等各自聚众起兵、四处劫掠,其部众多者十几万,少的也有数万,在山东(崤山以东)地区纵横驰骋,令各地官兵闻风丧胆、焦头烂额。
  叛乱的烽火在急剧蔓延,可杨广却不以为意。
  按照杨广对历史的领悟,几百年来的中国政治一直是门阀世族在玩的游戏。正所谓“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从来只掌握在少数贵族的手中,农民们要么是这场游戏中无足轻重的配角,要么纯粹就是跑跑龙套、当当道具而已,绝对成不了气候、翻不了大浪!而眼下各郡县长官心急火燎呈上来的奏报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什么“盗贼蜂起”,什么“贼兵势大”,根本就是这些贪生怕死、敷衍塞责的的地方官吏替自己的无能所找的借口。杨广觉得所谓的叛乱也不过就是一些穷疯了的暴民在聚众闹事而已,等他灭了该死的高丽,回头再来收拾这些小毛贼也为时不晚。
  由于各地民众纷纷逃避兵役,致使东征军队迟迟未能集结,左右趁机劝谏皇帝缓图高丽。杨广大怒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六》)
  在此之前,杨广已经再度起用了他的宠臣宇文述。杨广在诏书中称:“宇文述因兵粮不继,致使王师陷于困境。此乃军吏调度不善之过,非宇文述之罪,宜复其官爵。”随后宇文述不但恢复了所有官爵,而且还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这就是宠臣。
  即使是在战场上一败涂地、损兵折将,也不妨碍天子替他回护开脱,甚至是给他加官晋爵。
  大业九年春天,杨广再度御驾亲征,于三月初四率领百万大军进抵辽东,拉开了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序幕。四月二十七日,杨广车驾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杨广命宇文述和上大将军杨义臣再次绕过辽东奔袭平壤,命左光禄大夫王仁恭进攻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杨广自领各军从正面猛攻辽东城。
  这一次杨广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遥控指挥,也不再装腔作势地充当什么“王者之师”,而是让各军将领自己拿主意——只要能把辽东城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爱怎么打就怎么打!
  于是将军们开始撩起袖子各显神通。一时间,隋军不但用上了“飞楼”、“撞车”、云梯等大型攻城器械,而且挖掘了多条地道,夜以继日地从四面八方向辽东城发起空前猛烈的进攻。
  然而,辽东城中的高丽守军却再次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忍和顽强。
  隋军一刻不停地强攻了二十多天,双方伤亡惨重,可辽东城却还是没有被攻陷的迹象。
  杨广最后想了一个办法。
  他命人赶造了一百多万个大布袋,在里面填满泥土,准备从城外的平地开始堆筑,一直堆筑起一条与辽东城墙等高、宽三十步的大道,然后让步兵往上冲锋;同时制造多辆装有八个轮子、高出城墙的巨型楼车,夹在“布袋大道”的两侧,命弓箭兵在楼车上居高临下地射击城头上的高丽守军,配合步兵的冲锋。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一个完美无瑕、稳操胜券的作战计划。
  杨广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而大感得意。一股提前到来的胜利的喜悦汹涌地激荡在他的心间。杨广忽然诗兴勃发,立即策马跃上辽东城外的高岗,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被后人长久传颂的“乐府体”名作——《白马篇》: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戎服犯边疆。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大方。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曾令千载后,流誉满旂常!(宋•李昉《文苑英华》)
  直到十几年后,李世民与魏徵等大唐君臣对杨广这首大气磅礴、意象瑰丽的上乘之作依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可令人遗憾的是,杨广虽然在辽东留下了自己文学生涯中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头来却依旧未能收获他一直期待的这场征服高丽的胜利。
  换句话说——杨广高兴得太早了。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顺利进展,杨广胸有成竹地确定了总攻日期。
  他坚信,一旦发起总攻,这座又臭又硬的辽东城必定一战可下,而整个高丽的灭亡也必定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辽东城头上的高丽守军看着忙忙碌碌的隋军士兵,很快就明白了隋军的作战意图。他们睁大着恐惧的双眼,预感到辽东城的末日马上就会降临。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命运之神再度弃杨广而去,又一次站到了高丽人那边。
  大业九年六月末的一天,一封来自国内的信件——不,准确地说——是一道来自洛阳的十万火急的战报送抵辽东的天子行在。
  听到战报的那一刻,杨广如遭电击。
  仿佛有一把利刃猛然从杨广的后背刺入,并且狠狠地穿透了他的心脏——
  杨玄感造反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