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
第39节

作者: 司马寻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想到冯道,不是厚道的道而是霸道的道啊,你这么倚老卖老,当着全朝大臣面让皇帝这么下不来台,身为皇帝的柴荣面子往哪搁?
  我想这时柴荣心里肯定冒出了六个字:我勒个去!你…妈…@#%$%%…(后面的标点符号是我赠送的)
  柴荣同学的面子被这个老家伙当场摔在朝廷的地上撕的粉碎,柴荣气的肺都要炸了。
  当然,年轻气盛的柴荣也没有选择隐忍,他本人面子丢尽是小事,失了后周皇帝的尊严,那可以辜负了姑父姑姑的多年栽培啊。
  柴荣一怒之下就把冯道的官一撸到底,罢了他的相位,跟他说,冯叔叔既然你这么看不起侄儿,那侄儿也无话可说,您就甭跟着侄儿去冒险了,我给您安排个又高薪又清静的差使,您就好好颐养天年吧,侄儿能活着打回来,以后再去找您唠嗑。“

  就这样,柴荣没再跟冯道废话下去,直接打发他给周太祖郭威修陵墓去了(“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
  日期:2019-02-04 06:41:36
  就在高平之战胜利后没多久,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4月,冯道病逝。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人,生于公元882年,死于公元954年,享年72岁。周世宗柴荣听闻后,痛心疾首,废朝三日,册赠冯道为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周世宗柴荣并没有记恨冯道,因为他知道冯伯伯是疼他这个侄子的,他跟那些普通的大臣不同,他用的不是普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死之谏,让他明白自己能继承郭威的皇位,却继承不了郭威的威信。
  在乱世,即使是个皇帝,也只是个虚名,当皇帝的威信,只能自己在战争中真刀实枪的打出来。这就是伺候了十个皇帝的老臣冯道最想对柴荣说的话。
  毁了一世的英名又如何?我誓死报效对我有知遇之恩的郭威皇帝,这就是冯道在他人生最后的一年,所做的最重要的决定。
  柴荣也很懂事,他没有报这个私仇,反而追封冯道为瀛王,隆重的给他办了丧事,对冯道的后世子侄,也颇为重用。可谓仁义待之。
  如果柴荣不那么短命的话,冯道在历史上的形象一定是正面的,但可惜了的是赵匡胤不是这么想的,所以,后世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在修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时候,对冯道的历史评价,是极其反面的。
  在唐宋五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冯道肯定名列其中。大文豪苏东坡和王安石等认为冯道是正面人物,称赞其为“佛位中人”,欧阳修、司马光等却认为冯道是反面典型,斥责其为“奸臣之尤”。

  大宋的这几个牛人对冯道的评价反差之大令我们很是费解,使得历代后世人也大都莫衷一是。
  首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既是当时文坛的武林盟主,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权倾一时的朝中大臣,宋仁宗让这哥们修五代史,不是觉得这哥们文章写的好,而是看中了欧阳修的人品和德行,说直白一点就是这哥们比较正派,不会胡编乱造的瞎写。在历史上谁表现好,他在史书上写他表现好。谁表现的比较龌蹉,他就在史书上写他表现龌蹉,不存在他的子孙后代希望把他爷爷的爷爷往好了写一点,给欧阳大人送礼欧阳大人就会收的。

  那司马光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怎么可能被朝廷任命来《资治通鉴》这么重要的给皇帝上课的教材。
  那他俩都对冯道这个人的评价如此之低说他是“奸臣之尤”是不是真正的尊重了客观事实呢?
  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欧阳修和司马光的评价是没有错的,所谓的忠奸之论,其实是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情结在里面的。
  他历经四朝伺候了十个皇帝,不是给这个当宰相,就是给那个当宰相。你还能说他是忠臣?他忠于谁了?跟嫁了十次的女人你说她像小龙女一样纯洁,那不是打人家的脸吗?是不是**不好说,但肯定不能给他立贞洁牌坊啊!所以欧阳修在五代史上,直接开骂:“不知廉耻!”

  司马光直接定性,你冯道就是奸臣的典型代表,当然,之所以能让他俩冯道给盖棺定论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皇帝的意思。
  日期:2019-02-04 06:42:33
  大家可别天真的认为,史书是这个写历史的人能够定内容的,那叫初稿好吧?!都是今朝修前朝的历史,现在的皇帝不点头,你敢说就这么定,那你非得死全家不可。所以真正的定稿批卷的是皇帝本人,宋仁宗之所以叫宋仁宗,就是他觉得自己跟太祖爷爷是一路货色,是以仁义治天下的。
  所以我秉持祖宗家法,公正的对待历史,凡是跟我爷爷跟在一个队里的,都是好人,史书上要多加表扬,凡是跟我爷爷唱反调的都是坏人。史书上不但要批评,还要批评的狠一点。
  所以这个冯道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被定在奸臣的耻辱柱上一千多年。都是拜宋仁宗这两个凡事的错误思想所致。
  连牛到不能再牛的苏东坡和王安石这样的敢于说公道话的人,都没能避免这个冤假错案的发生,实在是很不幸的事。
  一千年后,我想把这位72岁,用垂朽的生命唤醒并成就了柴荣的老先生,请下耻辱柱。我要为他平反昭雪。不能把石敬塘赠送燕云十六州的历史罪过,推到这个当时后晋的宰相冯道身上,有没有他,石敬塘都要当这个不要脸的儿皇帝的,郭威能再次启用他这个老臣,就说明在当朝,这一篇已经翻过去了。我们可以不相信赵匡胤,但我们要相信郭威的判断。
  这个跟民族情结,跟中原正统没有必然的关系。

  他跟契丹人治下的后晋当宰相,也是当的充满了正义感的。
  当时契丹的皇帝耶律德光对石敬塘这个儿皇帝是满满的鄙视,实在睢不起这种卑贱下作的人,哪怕他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相反,他却对石塘手下的两个人看得很高,无比敬重,一个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另一个,就是我们这一章的老戏骨,男一号主演,冯道,冯先生!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把不想再当儿子的后晋给灭了。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冯道不卑不亢的回答:“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即使如来佛祖要保百姓,但只要陛下一声令下,中原百姓的脑袋就得搬家,如果您像佛祖一样的慈悲为怀,那数百万数千万的百姓,才有机会活命”。
  耶律德光听后,没有言语,竖起了一根大拇指,第一次破天荒的赐给了中原汉人的一杯马奶酒。此后数十年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冯道联和当时的大臣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8月,汉隐帝刘承佑命大将郭威节度讨叛诸军。郭威临行前向身为后汉太师的冯道询问治军良策,冯道 说:“郭将军你的死敌李守贞自恃朝廷老将,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爱惜财物,多赏赐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优势。”郭威听从他的建议,果然使军心归附,终于平定叛乱。所以郭威是很佩服这位冯老先生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