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21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22 21:58:24
  解析6:悲催的老二:两宫之争
  自从建安二十四年从关羽手中夺取荆州之后,孙权的日子可谓没有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本来孙权只要坐看关羽和曹魏的死斗,如果关羽运气再好一点,能够击败徐晃,那么曹操被迫从合肥防线抽调张辽等前来援救。这个时候,说不定刘备会被关羽的胜利刺激的转头支持关羽,不管是从房陵一带或者荆州一带,总归可以支持关羽打下去。
  这种时候,关羽和刘备必然成为曹魏眼中的大敌,孙权如果从合肥防线从头再来,处于两面夹击的曹魏集团必然要遭受严重的危机,三国的局面很可能就要发生破局了。
  那么这样的破局,对孙权有利吗?很可能是极为有利的。

  1)刘备汉中之战刚刚结束,无力在汉中及关中一带再发动大战。那么支持关羽在襄阳的战争就成了次优的选项。那么,关羽如果能击败徐晃,那么关羽就有了继续和曹操大军抗衡的底气。坐山观虎斗,必然对孙权是有利的。
  2)关羽的胜利,必然会再鼓动汉朝中残存的支持汉献帝,反对曹操的力量,如果内部再起叛乱,估计曹魏集团压力将会很大。
  3)曹魏集团必然把关羽作为头号敌人,如果孙权再进攻合肥,合肥很可能被曹魏集团战略性的放弃,曹魏集团很可能依托淮河,再次组织防线。淮河以南以及徐州以东一带,极有可能被孙权一鼓而下。
  4)如果关羽能够在襄阳抵抗住曹操的援军,那么曹操估计就真的够呛了。曹操预计的最坏局面,黄河以南不复为曹魏集团所有就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由于相对刘备集团,曹魏集团而言,孙吴集团修养生息了不少年,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合肥大战,孙吴集团损失并不大。在这种三方乱战的局面,蓄势待发的孙吴集团很可能成为黄河以南最大的得利者。
  可是孙权不知道哪根筋听了吕蒙的建议,偷袭关羽,拿下了南郡。问题是,这种思维的想法还是从防守性角度而言的,不过是为了完善长江防线。问题是,有曹魏集团在,江陵在关羽手中,跟在孙权手中,有本质的区别吗??难道刘备集团会先收拾孙权,放弃曹操?先不说打曹操的政治的政治正确性,从战略来讲对刘备集团这也是不可取的。
  孙权放弃了一个天下大乱的机会,相当老二救了老大一命,削弱了老三,这个叫什么事?
  日期:2018-06-22 22:00:45

  问题是孙权这种领导人,是比较的现实主义者,喜欢现金,而且孙权又爱记仇,对关羽看低自己非常生气。譬如张昭当年主降的事,就被孙权揪着不放。当然,张昭是徐州人,算是外来的士族,本来应该是孙权团结的对象,以平衡本地的大户们。对同样主降本地人的顾雍,孙权好像就要客气的多了。很明显,孙权还是喜欢捏软柿子的。
  现实主义+爱记仇+爱捏软柿子,决定了孙权要决策偷袭关羽。这种境界,让孙权保家守土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被他的哥哥孙策就看的很清楚。同样,司马懿对此看的也很清楚。曹操为什么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想要迁都?根本原因还是曹操对孙权这个人不了解,总认为孙权会乘机攻击自己。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操从之。

  司马懿抓住了孙权弱点,一个是孙权对关羽的记仇,一个是许诺割荆州给孙权,曹魏集团不趁火打劫。果然,现金比未来的黄河以南还是对孙权更有吸引力,孙权就动心了。司马懿太了解人性了。我们要知道,三国那个时代是没有什么民主决策机制的,主公的性格,个人好恶往往就决定了国家和集团的大政方针。司马懿这一驱虎吞狼之计,为曹魏集团赢得了长达4年的修养生息的时间。从黄初元年到黄初四年,曹魏集团坐看蜀吴相争,孙权为了赢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采取了对曹丕屈膝称臣的策略,曹丕让孙权质子,孙权还演戏拖延,可见孙权这个的灵活多变,为了赢得胜利,虚名是不在乎的,这个也是孙权现实主义的体现。

  吴国虽然赢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很明显的,对于魏国还是处于下风。吴国的得势,更引来了魏国对吴国的打压,曹丕的三伐吴国,就是结果。虽然吴国击退了魏国的征伐,显然吴国还是处于防御态势。

  黄初四年,诸葛亮派遣邓芝要求结盟,孙权在魏国的军事压力下,无奈的答应了。这个事,我们前面说过,蜀吴结盟,对蜀国是更有利的。孙权搞了这么许多年,结果还是回到蜀吴结盟的路子上,早知如此,当初为什么袭击关羽呢?搞了半天,最大的敌人魏国一根毫毛也没有损失,孙权虽然占据了荆州三郡,可是面对魏国还是处于防守态势。孙权的努力还是根本没有改变三国的态势,可见孙权袭击关羽的策略,太失败了。

  日期:2018-06-22 22:02:20
  赤壁之战后,有两个大的决策决定了三国的走向,一个是孙权决策偷袭关羽,一个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图谋关中的子午谷之策。一个帮助曹魏集团稳定了4年的局势,在这四年中,曹丕顺利的接了班,稳住了阵脚,一个是蜀汉再没有攻取关中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问鼎中原的资格。诸葛亮和孙权,都是善于玩均势策略的,一个是丞相,一个是主公,本来应该都是坐镇后方,看前方将领征伐的。可是两人都有点自诩文武双全,都喜欢亲自率军,可是两人的战绩都实在不怎么样。而孙权对诸葛亮的赏识,真是应了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失去了两次破局的机会,魏国乃至最后的晋朝统一天下,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
  由于三国的互相牵制,军事上呈现吴蜀对魏的均衡性局面。由于军事上双方都难以打开局面,在诸葛亮逝世之后,三国不约而同出现的内部的政治斗争,譬如蜀国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的斗争,这个以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刘禅诋毁诸葛亮为代表,而吴国,魏国的斗争则更为剧烈,例如吴国的二宫之争,魏国的司马懿诛曹爽。

  日期:2018-06-22 22:06:23
  孙权的寿命较长,活了七十岁,这个好像也是寿命较长的皇帝的一个弊病,通常会形成太子党。孙权不能不立太子,第一任太子长子孙登,为人谦和。他的生母地位比较低,后来是让孙权的第一位正室徐夫人抚养的。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孙登生于公元209年,相当于孙权19岁生的。太和三年,孙权称帝的时候,立孙登为太子:以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而谢景、范惧、羊慎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孙权对孙登大概还是真心的,把重臣诸葛瑾,张昭,顾雍的下一代诸葛恪,张休,顾谭都列入东宫。这个嘛,其实是很容易引起帝党,太子党之争的。康熙活的长,就面临同样的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