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轻松读——布衣天子朱元璋》
第32节

作者: 8清风8明月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再来看看叶琛的履历。他当过处州路总管府判官,为镇压起义出谋划策,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所以朱元璋将他任命为营田司佥事,就是管理军队屯田的一个副职,过了不久,朱元璋又将他调任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
  日期:2018-02-05 21:43:44
  章溢在元朝政府官员幕后当过谋事,有一定的出谋划策能力,朱元璋就安排他为营田司佥事,也是管理军队屯田的一个副职,后来又派他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工作。
  从这三个人的人事安排来看,我个人认为是物尽其用,人尽其职的,从中也能看出朱元璋的识人、用人的水平非常之高。
  可是,虽然当时刘伯温也已经投靠了朱元璋,在其账下效力,但是朱元璋却一直没有将其任职,那么才高八斗,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在朱元璋账下为何却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呢?难道在朱元璋的眼中,刘伯温的水平不如前面三位吗?
  我觉得刘伯温只在朱元璋帐下听命,却没有任职,并非是朱元璋觉得他的才干不如前三人,而是有几个特殊的原因所致。
  日期:2018-02-05 21:43:58

  那么给个小官?这样就怠慢了刘伯温,肯定不好,给大了又怕那些资格老的老干部们闹意见,所以,朱元璋灵机一动,干脆就不任命官职,把刘伯温留在身边当谋事得了。
  朱元璋这个人很懂得引进人才,更懂得留住人才。他为了留住人才,就要想办法给人才们安家,让他们有归属感,于是就给账下的人才们建立了“人才公寓”,这个人才公寓当时叫做“礼贤馆”。
  礼贤馆自然说的是礼贤下士的意思了,从这里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人才的重视,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有句话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我还想说的是“百将易求,人才难觅”。朱元璋如此礼贤下士,下功夫招揽人才,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这些人才在关键时刻终于派上了大用场。
  日期:2018-02-05 21:44:08
  朱元璋出身贫寒,不久死了双亲,为了生活,出过家,也讨过饭,后来在发小汤和的邀请下,来到了濠州投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红巾军中,他也没有太大的奢望,只是希望有口饱饭吃而已,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天爷还是非常眷顾他的,没过多久,便把提拔为郭子兴的亲兵班班长,一不小心又娶了元帅的千金,从此走上了平步青云的道路。
  这些年来,他在红巾军中与士兵们共甘共苦,有了功劳或是战利品总是悉数分给士兵,自己却分毫不取,同时还四处招揽人才,拓展势力,如今终于拥有了十万兵力,也占领了不少底盘。
  日期:2018-02-05 21:44:20

  按理说朱元璋也算是个小屌丝逆袭白富美的成功人物了,可是他却整日愁眉不展,主要是因为他处境并不好,从地理位置上看,乃是四面受敌的死地。
  他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元军,东南有个十八扁担闹革命的张士诚,西面还有一个徐寿辉,实际控制者是陈友谅,此人乃是明末的第一枭雄。虽然说张士诚和徐寿辉等人打得都是反元的旗号,但是他们两人却和小明王不和,和朱元璋时常有些摩擦。
  不过,庆幸的是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牵制了元朝政府军的主力,张士诚和徐寿辉虽然一心想要吃掉朱元璋,可惜一直力量不够,吃不了他。如此一来,朱元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日期:2018-02-05 21:44:24
  我个人认为朱元璋一直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眼光。就在刘福通牵制住元朝大量政府军,张士诚和徐寿辉还吃不了他的时候,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韬光养晦,偃旗息鼓,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那么他跟张士诚和徐寿辉等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三人之间的大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此,朱元璋特地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同志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不能两线作战、要想办法各个击破。这个道理自然是正确的,马上被朱元璋同志采纳了,可是摆在朱元璋面前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要先对付张士诚,还是要先对付陈友谅呢?

  日期:2018-02-05 21:44:33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边倒,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先拿张士诚开刀,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士诚和陈友谅相比,还是比较弱小的,而且江南比较富裕,拿下他,有利于壮大自己,再找机会和陈友谅决战。按理说,先打弱的,再打强的,这是再正确不过的,可是朱元璋却不同意,他决定要先打陈友谅。(有时候真理真的掌握在小数人手中。)
  我一直觉得朱元璋很厉害,在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一般人都会有从众心理,当大家意见一边倒得时候,都会随大流,人云亦云。但是朱元璋却不受他们的影响,运用反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破解问题,值得我们肯定!
  日期:2018-02-05 21:44:44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先打陈友谅呢?
  我们先来看《明史》对张士诚的评价: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明史》
  意思是说张士诚的为人,外表看起来迟重寡言,似乎有器量的样子,实际上此人没有长远的计划。

  而陈友谅却是一个枭雄,骄傲看不起人,心狠手辣,爱惹是非。所以朱元璋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首先进攻陈友谅,那么张士诚没有远见,是不会救他的。但是我如果首先攻打张士诚的话,陈友谅这个人目中无人,爱惹是非,必然会动员全国力量来援救的,到时候我势必两线作战,非常不利!
  每次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打心里赞叹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这样的雄主怎么可能不取得天下呢?
  日期:2018-02-05 21:45:02
  第二十五章自毁长城
  元末是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陈友谅无疑是最有实力的,势力范围相当于四个省。自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来,陈友谅不劫掠朱元璋和元朝的领地,先后占领了安庆(今安徽安庆),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今福建邵武)、吉安(今江西吉安)、抚州(今江西抚州)、建昌(今江西南城)、赣州(今江西赣州)、汀州(今福建长汀)、信州(今江西上饶)、衢州(今浙江衢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等地,后来又不断扩展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区。

  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仅仅是江苏和安徽的一小部分地区,还有就是浙江的中南部,全部加一起最多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个省的势力范围差不多。
  日期:2018-02-05 21:45:11
  朱元璋的实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省,而陈友谅却至少相当于四个省的实力,可以说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朱元璋知道这陈友谅是他争霸天下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但是即使你再强大,我也要把你慢慢吃掉,于是,朱元璋派了常胜将军徐达去攻打安庆和池州,想要打开西进之路。
  徐达确实是个不世出的猛将,蒙古人的铁骑横扫世界,无人能敌,但是在徐达和常遇春的眼中,那是不堪一击的。在整部明史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着骑兵,打得蒙古骑兵满地找牙的场景。所以说徐达是个常胜将军,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但是你要记住常胜将军并不是不败将军。(我的理解常胜将军并不是从不吃败仗的,应该是常常打胜仗,偶尔也会吃几个小败仗,所以才叫常胜将军:))

  日期:2018-02-05 21:45:2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