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轻松读——布衣天子朱元璋》
第28节

作者: 8清风8明月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福通、韩山童起义,后来韩山童被元朝军队杀了以后,刘福通就把韩林儿立为皇帝,声称要恢复大宋的江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乃是红巾军,他奉的皇帝也是小明王韩林儿,即是“大宋皇帝”。
  朱元璋把小明王(大宋皇帝)摆在前面,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是韬光养晦,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野心,暗地里积累实力。
  日期:2018-02-05 13:03:43
  第二个是名正言顺,提高号召力。现在把小明王摆在前面,他是大宋皇帝,就有一定的号召力,增加起义军的力量,而且借小明王之口发布命令,统帅全军,还增加朱元璋在军中的威信。
  史书上记载,小明王当时是在滁州,离朱元璋的军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便在军中立一个椅子,乃是小明王的御座。这些官员们要向这个御座行礼,表示自己对小明王的尊重。刘基看到这个后,曾对朱元璋说“竖牧耳,拜之何益”,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么用。但是我不赞同刘基的看法,我觉得朱元璋拜得对,他的谋略在好多地方都是超过刘基。

  日期:2018-02-05 13:03:51
  综上所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但是却蕴含着一种高深的战略思想,朱元璋也正是按照这九个字,一步一步夺取天下的。***同志十分推崇朱升,曾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后来,***同志提倡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便是从中演变而来。
  日期:2018-02-05 13:04:01
  第二十三章大明第一智者
  朱元璋率领群雄过江作战,势如破竹,占领了安徽大部分地区。这时候,呈现在朱元璋面前的就是浙东地区了。
  在我国古代,以钱塘江为界,浙江被分为“浙东”、“浙西”两个行政区。“浙东”就是宁波、绍兴、金华、处州(丽水)、台州、温州、衢州、严州(今杭州下面的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浙西”就是杭州和嘉兴、湖州。
  自古以来,浙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为富庶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朱元璋这人又不是傻子,既然浙东这块肥肉就在嘴边,他怎么可能不吃呢?于是,他率领部队兵临浙东,这时有一个人却被吓坏了。这个人叫做方国珍,也是元末起义军的一个头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个人档案。
  姓名:方国珍。
  出生年月:1319年。

  籍贯: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
  特长:小超人,跑起步来比马还快,后来也证明了这个事实,官军一围剿,他就跑,官军一走,他又回来。
  职业:船夫,在海上贩盐为生。
  日期:2018-02-05 13:04:13

  元朝末年,政府腐朽不堪,加上连年灾害,搞得是民不聊生。不知何时,台州街上流传着一个谣谚:“洋屿青,出海精”。这“洋屿”指的是台州当地的洋屿山,这“海精”指的是方国珍。(我相信这个谣谚肯定是方国珍派人刻意安排的,和“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的故事一样,一切都是套路啊。)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一个名叫蔡乱头的人,拉了一群人专门在海上打劫财物,成为了海盗。方国珍被仇家告发,说他私通海盗,方国珍一怒之下,杀死仇家,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盗。
  日期:2018-02-05 13:04:23
  方国珍起义反元,时间算起来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还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还早四年,但是声势一直不如刘福通和徐寿辉,主要是因为此人触目寸光,胸无大志,只知打家劫舍,并用钱财不断行贿元朝官员,四处跑官。元朝官员从上到下得了他不少好处,又见他势力颇大,不敢围剿,故而顺水推舟,招降方国珍。
  可是,这方国珍却是个反复小人,数次招降又数次叛变,并且不断往上送钱,结果这官反而是越做越大,竟然当上了元朝江浙省左丞相衢国公。
  元朝政府中有一人早就看出方国珍是个反复小人,于是在他刚刚起兵造反的时候,便提出围剿此贼的主张。方国珍听到风声后,十分害怕,于是连夜给这个人送去了厚礼。他相信元朝官员只要收了银子便老实安分了,这次也不例外,结果却让他十分意外。这个人是个傻子,竟然不喜欢钱财,拒绝了方国珍。
  日期:2018-02-05 13:04:34
  那么这个傻子到底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明第一智者—刘伯温。
  一说起刘伯温,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一向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是五花八门,下面我给大家说两段。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从小读书非常刻苦,为了排除干扰,特地一人独居在青田山深处。
  日期:2018-02-05 13:04:44
  有一天,他在山中看完书,甚是无聊,于是四处走走,散散心,哪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山洞门口。门口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几个字。刘伯温十分好奇,不由地上前一看,上面写着“卯金刀,持石敲”。
  这六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刘伯温默默地念了一遍,突然拍了下脑蛋,说道:“卯金刀,这卯在上面,金在下面,右边一个刀,不就是刘(劉)字吗?”
  刘伯温想到此处,于是捡起一块石头,朝着石碑猛敲三下。突然,奇迹发生了,石门缓缓地打开了,露出一个小石洞,里面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清。
  刘伯温壮了壮胆子,进了洞门,发现里面居然有一个石匣。他拿起石匣,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部书。刘伯温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字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都是用稀奇古怪的符号所记载。

  日期:2018-02-05 13:04:50
  刘伯温心想:“我不认识此书,或许日后有高人识得此书。”于是,他将此书藏进了怀中。日后,他果然得遇高人,受高人指点,读懂了这部“天书”,原来里面全是兵法数术。
  这个故事记载在《玉光剑气集》中,这是一本清人写的史料笔记。整个故事虽不荒诞,但是太过神奇,我个人认为并不可靠。
  明朝两百七十年的历史中,出过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三人之中最为博学多才的是杨慎。这个杨慎也曾记载过刘伯温一个传说。
  日期:2018-02-05 13:04:58
  元朝末年,高安县有一个算命先生叫做曾义山,以占卜为生。每次他在街上摆摊算命时,总会有一个盲人乞丐坐在他旁边。曾义山总是以礼相待,时常还送些水果或是饭菜给这个乞丐。

  有一日,这个盲人乞丐告诉他,说明日会有一个三人共用一目者经过,有异术,你若好好拜求他,对你必有好处。
  第二天,曾义山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摆摊算命,恰巧有三个人经过,前面一人盲了一只眼,用木杖拉着后面两个盲人。曾义山一想,寻思道:“这不就是三人共用一目者吗?”于是,他连忙上前请教,三人不予理睬,走了过去。曾义山连忙跟在后面,一路上拜求不已,态度十分诚恳。过了很久,三人慢慢停了下来,从怀中掏出一本书送给曾义山,而且在地上用木棒笔划,教他秘法口诀。
  日期:2018-02-05 13:05:07
  曾义山用心默默记住秘法口诀,将这本《大六壬银河棹》藏如怀中,从此以后,曾义山占卜算卦如有神助,无不应验。
  红巾军得知后此事后,派人前去捉拿他。曾义山事先算到,逃了出去,再也不敢占卜算命了,并将此书藏了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