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11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8 08:01:56
  道篇十七(2)
  评论1:老子再一次为自己的无为而治刷光环。从道理上讲,无为而治的君王,我猜想,老子的本意是君王应该守中,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使得国家和民族健康成长。这个就是西汉左丞相陈平说的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的道理了。虽然如此,居中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其实是不容易的,社会实践中很容易就导致密室政治,进而演化为幕后统治。

  老子把诸葛亮这种的有为政治贬为二等政治。究其道理而言,自然不能说老子是错的。但是,无为政治的思想楼主更愿意比作为水,润物细无声,有为政治,楼主更愿意比作阳光。我们不能说,水比阳光好,或者阳光比水好,因为这两者我们都不可或缺。
  还是站在百姓立场上再来个利益分析法。阳光政治,意味着透明,意味着有人负责,干的好坏都在大家的眼里。水政治,事情干砸了,负责的却是台前执行的人物,幕后的决策机构却因为不露行迹,百姓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乎,幕后统治就比较稳固了。比较来看,楼主以为,阳关政治还是首选。
  日期:2018-04-18 08:29:56
  道篇十八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案:几案,引申意为东西放在案上,明显看的到。
  译文:所以,大道废了(没有人遵循了),那么,(杀戮遍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看到有仁义的出现(因为有人会救人)。知识和智慧出现了,那么,(就有人凭借智慧骗人)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看到有诈伪。六亲不和睦,那么,(有人就会互相拉帮结派,亲近不同的人)我们就很明显看到有孝慈。国家昏乱不堪,那么,(忠臣和奸臣都会出现)我们就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忠贞之臣。

  评论:郭店简本,案作安,而安的意思是怎么会有呢?
  和通行本,郭本比起来,楼主觉得案是比较恰当的。同样,这段译文,楼主以为自己是比较符合人性和历史的。
  通行本的译文明显不对:大道废,这才有仁义,这不是搞笑吗?而郭店简本呢,大道废,怎能有仁义呢?这个就太主观绝对了,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所以,楼主以为自己的译文算是比较恰当的。
  道篇十八,是为了给道篇十九铺垫的。

  日期:2018-04-18 16:33:27
  道篇十九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圣:通达,聪明。民:有网友@五百年圣人出 指出,民比百姓高一阶,是比庶人士人高的,大概是大夫诸侯一类的,楼主以为有道理。
  巧:虚假不实。

  译文: (大道实行的时候),就不需要聪明智慧了,人民的利益反而增加百倍。(大道实行的时候,六亲俱和),就不需要讲仁义了,人民会返回到孝慈的状态。(大道实行的时候不讲利益),不需要作虚弄假和争权夺利,盗贼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作为组织成篇的文字(含义)还不够完整,所以还要补充成文,使其内容完整:(怎么做大道实行呢?)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保持内心的淳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放弃学习(那些政治斗争的理论),不要忧心。

  评论:道篇十九是对道篇十八的反向叙述。
  道篇十八讲,大道没有了,怎么怎么样,这篇讲,如果大道实行了,我们会怎么怎么样。只能说,道篇十八是现实,道篇十九是理想,两篇互相印证。
  大道,如果理解为一,那么它是一个整体,是整体论,自然一废了,出二,那么两个方面就会产生斗争了,比如仁义与残暴,忠诚和奸诈,不孝与孝等等。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斗争,我们哲学都是学过的。值得指出的是,整体必然包含矛盾,所谓大道行,就没有斗争了,这是理想,应该现实是不存在的。运动与矛盾斗争是永恒的。
  所以,道篇十九,作为理想还是可以的,现实嘛,是很难实现的。
  日期:2018-04-18 17:40:10
  道篇二十(1)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巸巸,若乡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呵!�4�5人昭昭,我独若昏呵!�4�5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应诺的声音。(唯唯诺诺) 诃:喝斥。望:远望而茫然不可见。
  未央:没有完。才:同哉。巸巸:高兴,快乐。乡:同飨,享受。
  大牢: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
  泊:淡泊。兆:迹象,征兆。咳:婴儿的笑。  
  �4�5:米粥,�4�5人,指的是糊涂人,世人。
  察察:分析明辨。 闵:昏庸,糊涂。惚:即忽,不分明。这里指的是糊涂。
  贵:推崇。 母:天地母的意思,比喻哺育万物的道。
  译文:应诺和喝斥,这相差多少?美与丑,这又相差多少?人所畏惧的人,也不可以不畏惧(他所畏惧的)人。迷惘远望啊这样的状态)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众人是那样的快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日登台远眺那样舒畅。我却是淡泊平静,就像婴儿还不会笑。疲乏啊!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富余,我独有所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肠,那样的愚笨啊。世人是那么的清醒,我独这么昏昧。世人那么精明,我独这么糊涂。隐匿不清啊!就像大海难以看透。
  远望而茫然不可见啊!就像永远如此,没有所止。众人都有一套有用的本事,我独顽钝无知又鄙陋。我偏偏想要与众人不同,推崇从道的母亲那里吸取养料。
  注:这是求道过程中的自叙。

  日期:2018-04-18 19:29:43
  道篇二十(2)
  评论:要不是没有这篇求道的心路,我们总会以为求道快乐的,其实不然。  
  老子一开篇就说了唯与呵,美与恶,不畏与所畏,为什么呢?道理就在,你求道的时候,很可能在世人眼里是个失败者(比如苏秦落魄的时候),是被呵责的对象,是恶(大家不理解你为什么与众不同),是无所畏惧的(什么都不在乎)。可是,真相是这样的吗?老子说不是,求道是对道的应诺,是美的,其实也是(认识道之后)对道有畏惧的。老子说求道的时候,感觉这样的痛苦其未央才!

  所以求道的时候,痛苦居多。你的想法和大多数世人不同,就会有被众人抛弃的感觉,老子说如无所归,我独遗,我独若昏,我独闵闵,我独顽以鄙,都是这种求道的痛苦。这里有很多的不自信,有很多不被人了解,也有很多自怨自艾。
  这个道理跟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求真经的心路历程差不多。从一开始的被唐太宗用名誉,地位,袈裟(财物)逼得上了求经路,到最后凌云渡金禅脱壳,羽化登仙,吃了多少苦,唐僧也没少抱怨,心理动摇,但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吃苦中苦,既求不到道,也求不到经。
  日期:2018-04-18 21:17:24
  道篇二十一(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通行本自古及今,这个值得注意),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注释:
  孔:盛,大。 请:同情,道理,事物的本性,本质。
  译文:大德的样子,只跟随着道。道这个东西,惘然而看不分明。不分明啊!惘然啊!其中(却)有形象(可见)啊!惘然啊!不分明啊!其中(却)有(实在的)事物啊!隐晦啊!暗昧啊!其中含有万物的本质。这本质十分真实,其中包含确实可靠的东西。从现在上朔到古代,他的形态始终没有变化,而是遵循着万物开始时的样子。
  我靠什么知道万物原始的情形呢?靠的就是这个。
  注:这段话的理解可以从人道-人性和天道-规律的两个角度来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