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43节

作者: 独孤晓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鲁迅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日期:2017-03-18 20:24:43
  如果说,伯夷、叔齐兄弟一生所坚守的是节操,那么飞廉、恶来父子坚守的则是忠诚。
  恶来的战死沙场已让我们肃然起敬,但关于其父飞廉的结局还未来得及交代。当飞廉接到帝辛命其火速救援朝歌的命令后,他马不停蹄的率领军队从北部战场赶往朝歌,但纵然他归心似箭,奈何路途遥远,当他行至霍太山(山西霍县东南)时,闻知朝歌城已经被攻破,帝辛已焚身自毁,自己的儿子也战死沙场,巨大的悲痛一下子就压住了他的胸口,呼吸变的困难起来。
  他没有太多的眼泪,只是突然感到自己如此的孤独,在这世上再也没有了依靠。
  在孤独与无助中,飞廉缓步登上了霍太山,在山顶他命人搭起了祭坛,自己长久的跪在祭坛前,面对着起伏的群山向远在天际的帝辛做了最后的汇报,这是最为接近上天的地方,他相信帝辛即便是死了也会在天上看着他的。汇报完毕之后,飞廉便在霍太山上伏地自杀了,他已无法挽救帝国的灭亡,只能用死来表达对帝国的忠诚。
  飞廉和恶来的死感动了周武王,为了表达对父子二人的尊重,也为了给天下也做个表率,便将飞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纳入了公务员的体系。与诸侯的身份相比,这未免使他感到落差,但所幸的是,赢姓后人在经历了又一次政治风暴后仍然抓到了一根稻草,这将是救命的稻草。
  日期:2017-03-19 08:15:32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箕子这个名字,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曾多次派人请他出山。他曾经对这个灭亡的王朝深深的失望,但作为这个国家的贵族,他毕竟是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热爱,他之所以失望,也不过是因为对这个国家爱的太深。
  当他看到他所热爱的国家走向灭亡时,他的内心无比的伤痛。他恨不得这个国家在一夜之间恢复往日的强盛,又怎会去向一手将这个国家推向深渊的周称臣呢?箕子对于商朝的灭亡早有准备,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之时,他还是无法面对。
  他不否认商朝应该走向灭亡,却也无法坦然的接受她就这样的灭亡。箕子已无力拯救商朝了,也不愿做周朝的顺民,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在商朝灭亡之后,箕子带着自己的族人以及相当一部分与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们,组成了一支浩大的流亡队伍,他们从朝歌城出发,一路向东北而去,最终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定居下来,并且在此建立了新的国家,史称“箕子朝鲜”,如今箕子的墓还在那片土地之上,受着后人的祭拜。这是有史以来,对于朝鲜半岛建国的第一次记载。

  就在武王攻下朝歌之后,商朝的另一位圣人,微子启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命左边随从手牵山羊,右边随从手持茅草,来到城外,膝行至武王面前,向周武王投降。武王十分高兴,赶忙走向前去,亲自为微子启解开绳索,并且当即宣布恢复微子启原有的身份和地位。此后,微子启的这套装束也称为了历代亡国之君出城投降的标准规格。

  后来,微子启被武王封于宋,成为宋国的开国之君。五百年后他的一位旁系子孙在鲁国出生,并对其祖先顺势之举大加赞赏,此人便是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伯夷、叔齐、飞廉、箕子、微子启,他们再面对商朝的灭亡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无论选择如何,他们都被后世尊为圣贤。如今,他们的这些选择已无关乎对错,我们只需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些人坚持了内心的那一份坚守。
  这份坚守便是他们内心不变的信念。
  日期:2017-03-19 20:00:34
  封建王朝
  周朝虽然建立,但武王却没有半刻的清闲,相反,他变的更加忙碌了。都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眼下摆在武王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守住这偌大的天下。
  当武王的战略由攻转守时,他发现自己的处境并不比当初商朝好多少。当初困扰商朝的戎狄问题和东夷问题,转眼间也成为了困扰周朝的难题。之前是商朝千方百计的遏制周的发展壮大,如今武王也开始为如何控制商朝的本土地区忧愁。
  如果说,此前的周国只需记住“枪杆子里出政权”,便可去争夺天下的话,那么,此后的周朝就应该考虑,周朝应由谁来统治,以及怎样进行统治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问题了。
  我们先说由谁来进行统治。

  这似乎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答案自是由周天子,如今的周武王来进行统治了。这样的回答当然是正确的,但却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笔者这里所说的“由谁来统治”,并非指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阶层,即统治阶层。
  周朝建立之前,周的统治阶层自然是周的贵族,他们多是周武王的叔侄兄弟,此外,国都里的国人也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如今,周朝取得了天下,显然单凭周以前的贵族很难统治这么广大的土地。何况,在周朝的建立过程中其他族姓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其中以吕尚为代表的姜姓集团功劳最大,如果不考虑这些盟友的利益,恐怕也是难以服众的。
  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周朝确立了以姬姜联盟为基础的,多姓共存的统治政策,这是一个考虑的多方势力的统治政策,最大限度的进行了联盟,孤立了敌对势力(商朝移民)。
  我们再说,怎样进行统治。
  日期:2017-03-20 08:22:44
  在这个问题上,周朝采取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就是周天子将周朝国都周围千里范围的土地由自己直接统治,称为“王畿”。再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分成若干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分封给周天子的兄弟子侄以及有功之臣,组成所谓的诸侯国。周天子除了赐给这些诸侯土地之外,还会赐给诸侯一些百姓,这些百姓和诸侯共同组成这个诸侯国的统治阶级,来维护诸侯国的统治。这些诸侯国的疆土要比周天子的王畿小的多,周天子通过强大的王畿对这些小的诸侯国进行统治,进而统治全国。

  为了保证这种统治的有效性,周王朝规定,诸侯国必须定期向周天子缴纳一定数额的贡品,在发生战事时,各诸侯国要出兵作战,听从周天子的统一调遣。各诸侯国的君位是父子相传的,但在名义上新继位的国君需要得到周天子的任命,诸侯国卿(相当于宰相)一级的官员的任命也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期间值得一表的是,分封制之初似乎并未完全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像是周朝中央派驻地方的一个军事据点,负责维护一个地区的稳定。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证实。其一,周初的分封并未给诸侯国划定明确的疆域,而是笼统的将某一区域交由某一诸侯统御,这也为后来诸侯国间的纷争埋下了隐患。时至西周某年,诸侯国制度不断完善,领土意识不断增强,导致许多诸侯国为争夺领土经常在两国边境发生战争。其二,周初诸侯国国君死后均会回到宗周进行安葬。古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可见诸侯并未将自己的封国视为根基所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太公、周公、召公一生并未就任封国,而是由其子代为就封,其症结便在于此。这种情况直至西周中后期才有所改变,经过几代人的更迭,诸侯死后不在回宗周安葬。直至此时,诸侯才对自己的封国有了认同感,这期间思想的转变想必几经波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