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27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荀羡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至生平二年(公元358年)两次出兵北伐,虽然没能救得了段龛,但是和前燕的战斗中互有胜负,同时把东晋的国境从徐州一线北推到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然而荀羡英年早逝,生平二年年底,荀羡病死在军中。朝廷启用荀羡的副手郗昙(郗愔的弟弟,郗超的叔叔。)接手了荀羡的所有职务。
  司马昱终于多少有了一点抗衡桓温的本钱。但是桓温接连两次胜利,一点说法都没有,似乎也说不过去。这时谢家的两任豫州刺史谢尚和谢奕先后去世,司马昱本打算任用桓温的弟弟桓云做豫州刺史,但是当时升任尚书仆射的王彪之反对,对司马昱说:“桓云当然有能力,但是桓温已经是荆州刺史(都督荆益梁雍州诸军事),东晋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如今再把朝廷西边门户豫州交给他弟弟,天下兵权大多集中到他一家门下,对于朝廷的根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任用一个人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首要的必须是和殿下您一条心。”司马昱认为王彪之说得很对,于是启用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谢家的老四谢万做了豫州刺史。

  然而司马昱这一步又是一招臭棋。谢万空有名士风度,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当时朝野就有不同意见。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曾在给桓温的信里说:谢万学问不错,如果让他到中央做官,将会是官场的后起之秀。现在却任命他镇守荒芜的边境地区,是朝廷用人不当。
  果然,升平三年(公元359年)七月,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率军二万,进军到黄河岸边,准备渡河进攻前燕,却在东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被前燕击败,随即引来了前燕对于东晋一次大规模反击作战。

  十月,东晋朝廷命令郗昙率军进驻高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担任正面抵抗前燕进攻的任务,命令谢万率军从下蔡(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出发,向北进军,保护郗昙的侧翼,同时攻击前燕正在进攻洛阳的偏师。
  然而不巧的是,在这种节骨眼上郗昙又生病了,病得很重。于是郗昙只好率军退回了徐州。郗昙退军的消息传来,谢万误以为郗昙被前燕击败,而自己已经推进到今河南省周口地区,将直接暴露在前燕兵锋之下。慌乱之中的谢万既没有派人到郗昙军中了解详细情况,又没有向前燕军可能出现的地区派出侦察兵侦查敌情。在对敌军动向一无所知的前提下仓皇下令撤军,结果就在连前燕军影子还没看到的情况下,谢万军就发生了溃散,谢万单人独骑跑回了寿春。将熊熊一窝,说的就是谢万这种情况。

  曾在谢万手下任职的桓伊后来做了桓温的参军,桓温就问自己的这个远亲:“当时谢安知道谢万会失败,为什么不多多劝谏呢?”桓伊说:“可能是谢安不想冒犯谢万吧。”桓温一听就火了:“谢万就是一个窝囊废,哪里用得着给他面子?有什么不能冒犯的呢?”
  司马昱也对谢万的这种无厘头表演忍无可忍,不等桓温上表弹劾,主动废谢万为庶人。
  郗昙和谢万北伐失败的直接后果是,许昌——谯(今安徽省亳州市)——沛(今江苏省沛县)一线落入了前燕的囊中。东晋的国境由黄河南岸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和石赵政权时相比,仅仅多了徐州和洛阳这两块地方。石赵政权自公元349年发生内乱至此十年的时间里,东晋朝廷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一无所获,没有从石赵政权的解体中获得任何好处,反而便宜了氐族的符氏和鲜卑慕容氏。
  反观司马昱,在和桓温的政治对决中,先后使出殷浩、荀羡、谢万等几招,然而结果却是标准的然并卵。桓温依旧强大,而自己手中的徐豫军团经过几番折腾,已经元气大伤。再看看自己的手下,实在没有谁可以推到前台和桓温抗衡了。自此,司马昱对桓温的压制彻底失败,司马昱似乎也接受了这一事实,对桓温从有点软弱到十分软弱、再到后来干脆打白旗投降了!
  日期:2017-01-09 20:07:36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十六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谢安因谢万的被废,为了维护家门,加入了桓温团队做了征西大将军司马,深受桓温礼遇。谢安的到来也给桓温壮大了声势。在这一年的年底,对桓温在354年和356年两次北伐完全无视的东晋朝廷,却在桓温无所事事整整四年后,突然改封桓温为南郡公,把原来的临贺郡公降为临贺县公,封给了桓温的二儿子桓济,同时封桓温的弟弟,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桓冲为丰城县公。

  一门三公爵,桓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司马昱在讨好桓温呢?
  桓温这几年什么动作都没有,他一直在冷眼旁观朝廷的一举一动,坐等司马昱犯错。司马昱也没有让他失望,局势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着有利于桓温的方向发展。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郗昙又去世了,司马昱又少了一位有军事斗争经验的助手。于是任命范汪接任徐州刺史。范汪以前是桓温的手下,曾做过桓温的安西将军长史。后来主动要求离开桓温,被朝廷任命为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太守,因此得罪了桓温。范汪做徐州刺史不满一年就被桓温借口军事行动不利而免官。接任徐州刺史的是庾亮的侄子庾希。庾希在徐州刺史的位置上干了五年,也被桓温赶下了台。

  从升平四年改封桓温为南郡公开始,桓温就成了压在东晋朝廷头顶的一块乌云。整个朝廷似乎都很惧怕桓温。我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史籍中也没有记载桓温做过什么威胁朝廷的举动。难道是当时的朝廷手中已经没有可以和桓温抗衡的军事力量了吗?这恐怕是唯一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了吧。

  司马昱和桓温在政治上是对手,但私下里两人的友谊却很深厚。前面我们介绍过两人交往的轶事。我相信桓温口中的“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绝对不是政治舞台上的逢场做戏,而是两人友谊的真实写照。司马昱辅政期间,处理政事经常拖拖拉拉,有些事情报上去要等个年把,批复才能下来。桓温就经常写信给司马昱劝他动作快一点。司马昱给桓温回信说自己日理万机,每天都忙得要死,快不起来。两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也非常多。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二月,前燕将领吕护率军进攻洛阳。镇守洛阳的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留下陈祐守城。陈祐向朝廷告急,桓温一方面部署庾希、邓遐等人增援洛阳,另一方面旧事重提,上书朝廷要求迁都洛阳。
  此时的朝廷,已经没有了几年前直接拒绝桓温的霸气了,大家都知道迁都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就是没人敢于出头,反对桓温的意见。这个时候,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人物跳了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孙绰。
  孙绰字兴公,在当时以文采出众闻名于世,只有袁宏可以和他媲美。温峤、庾亮、王濛等大人物去世后,诔文都是他写的。虽然诔文写得文采飞扬,让世人赞不绝口,但孙绰喜欢在诔文里夸大自己和这些大人物的交往,借死人拔高自己,这种行为引发了士大夫的一致鄙视,王濛的儿子甚至直接把诔文扔还给孙绰,说:“没听说我父亲和你有什么交情!”。所以当时都认为孙绰空有文采,却素质太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