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4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终春秋战国秦汉900多年的时间,戎狄蛮夷越等周边族群相继融入夏人族群,在接受夏人风俗礼仪、文字、社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习俗语言,影响夏人,从而形成了各个地方地域特色的风俗和方言。也就形成了一个以夏人后裔为大头,周边族群后裔为小头的全新族群——汉人。

  日期:2016-11-06 16:16:16
  002 汉人的祖先(中)
  以两汉的中期为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之后,汉人族群形成,这个界限之前,夏人占大头,西戎、北狄、东夷、百越、苗蛮、巴、蜀、庸、百濮等族群占小头,他们是汉人的共同祖先。
  那么问题来了,汉人的这些祖先的来源,又是哪里呢?尤其是,汉人主要的祖先,夏人的源头是哪里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话题,从两千年前左右的周秦汉时代,再往前来一个大大的跳跃,跳到三四万年前左右,黄种人出现的时期。
  黄种人源自于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类,并且最早源自于非洲,这一点已经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了,不需多说。黄种人是从哪一个古老的人种中分化出来的,这个在分子人类学的基因研究上也基本上定论,也是无需多说,因为多说的话,话题就变成了晚期智人的人种演变历史了。
  总而言之,三四万年前,黄种人出现了,目前来说,黄种人最早出现在东南亚的缅甸地区。现在对于黄种人是如何从中亚抵达东亚东南亚的争论,基本上是两种,一种认为是从印度迁徙到缅甸,再四处扩散,一种认为是从新疆迁徙到中土,再四处扩散。
  这些也暂不多说了,因为说多说的话,也会把话题变成黄种人迁徙路线的争论。
  总而言之,黄种人在三四万年前左右,在东亚东南亚出现了。
  黄种人来到东亚东南亚后,基因发生了分化,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基因种群。
  第一种称作北亚类型,分布在蒙古高原、东北以及整个西伯利亚、北美洲的最北部边缘,以及现在的东欧中北部,斯拉夫人、芬兰人的基因中就有不少黄种人北亚类型的基因。这个基因类型的字母标志为N。
  第二种称作南岛类型,他们沿着海岸线、岛屿,依靠海路四处扩散,足迹遍布东南亚和东亚的沿海地区,并且涉足到南洋群岛、台湾日本列岛、太平洋三大岛群,足迹最远向南抵达新西兰,向东抵达夏威夷,向西抵达马达加斯加。不过澳洲大陆和伊里安岛没有被黄种人南岛类型所涉足。这个基因类型的字母标志为O1。
  第三种称作高棉类型,他们选择在中南半岛的东部安家,以现在的柬埔寨、泰国地区为中心四处扩散,向南扩散到南洋群岛,向北扩散到北越、两广地区。今天泰柬越老四国的大部分民族、两广的壮侗等民族,都是黄种人高棉类型的后裔,而南洋六国的各个民族中也带有不少高棉类型的基因。这个基因类型的字母标志为O2。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居民中,居然也有很大比例的高棉类型基因,东北原住民中也占有少量的比例。然而现在,两者之间却隔着广阔的汉藏族群和南岛族群的基因海洋。所以问题就出现了,高棉类型是怎么抵达东北亚地区的呢?后文会给出解答。
  第四种就是汉藏类型了(O3),们从缅甸缓慢的向内陆扩散。经过数千年的扩散,他们抵达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沿长江向东扩散,数千年后,地盘扩大到了长江中游和中原南部地区,形成了上古传说中的苗蛮族群。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发展,数千年后,地盘扩展到了甘肃河湟地区,形成了汉藏羌几个民族的共同祖先——古羌族群。
  古羌人向西南进入青藏高原,与高原的亚洲矮黑人融合,形成现在的藏人。留在川西北的则成为最早的羌族人,留在甘肃的则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所称的西戎族群,向东进入关中地区的则形成了夏人的祖先。
  这四种类型的黄种人在亚洲东部展开生存的竞争,往往后来者因为更具有竞争优势而把前者淘汰掉,或是排挤到偏远地区,或是相互通婚融合,最早扩散出去的北亚人和南岛人,被晚一些扩散而来的高棉人和汉藏人所淘汰。因为高棉人和汉藏人有能力在内陆繁衍,所以依靠海洋扩散的南岛人才得以传承下来,而东亚地区的北亚族群,则被高棉与汉藏一路排挤驱逐,往更北面的北亚迁徙。
  所以现在中土地区,也就是长城以南的地区,和东南亚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北亚类型的基因所占比例非常少,往往只有百分之一二。所以从基因分布上,是无法看出北亚族群的迁徙路线的,这也带来一些争论,关于北亚族群起源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北亚基因与其他三个类型一样,来自于缅甸地区最古老的黄种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北亚基因在中亚就已经分化出来,然后从中亚直接北上扩散到了西伯利亚,再扩散到今天的分布区域。

  很多人会好奇,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化石复原的面部特征确定是黄种人了,但他们的基因类型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又是不是汉人的祖先呢?
  山顶洞人的3个头骨化石特征,分别类似于蒙古人、因纽特人和太平洋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蒙古人是亚洲棕种人和黄种人北亚类型、南岛类型的混血民族,所以类似于蒙古人头骨的化石,应当是南岛类型、北亚类型和早已居住在这里的亚洲棕种人的混血。

  因纽特人则是黄种人北亚类型和印第安人的混血民族,然而印第安人要到两万年前左右才从中亚的古印欧人中分化出来,所以类似于因纽特人头骨的山顶洞人化石,是不可能有古印第安人的基因的,那就只能是单纯的北亚类型了。而类似于美拉尼西亚的头骨,俺们也知道,美拉尼西亚人是黄种人南岛类型,所以,情况自然就明了了。
  也就是说,三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是黄种人北亚类型、南岛类型与当地土著的棕种人混血的族群。也就意味着,三万年前,黄种人中的北亚、南岛两个类型已经扩展到了现在的华北地区乃至其他北方地区了。
  与山顶洞人同时代的,在河套发现的距今3.5万年的河套人以及他们的萨拉乌苏文化遗址,陕西北部发现的距今3万年的榆树人,宁夏灵武市发现的距今3万年左右的水沟洞古人遗址,山西朔州发现的距今2.9万年的峙峪人和他们的峙峪文化遗址,在安阳发现的距今2.5万年的小南海洞穴遗址,在辽宁海城发现的距今2~3万年的小孤山人遗址,在哈尔滨发现的距今2.3万年的阎家岗人遗址,基本上是北亚系和南岛系黄种人的族群,并或多或少的融合了更老的土著棕种人的基因。

  山顶洞人等族群的基因类型,与近现代的东北原住民族群对比,只是缺少了少量的高棉与汉藏类型的基因,其他基本相似。也就是说,山顶洞人族群更有可能是东北原住民各族的祖先,而不是汉人的祖先。或者说,有可能是汉人的祖先之一,但也不是主要的祖先,他们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夏人口中的北狄族群的祖先。也就是古代匈奴、东胡、肃慎等族群的祖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