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12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隋炀帝的帝国,一时间遍地烽火,面临土崩瓦解。
  日期:2016-10-27 19:20:37
  表哥的征途(一)
  早在隋文帝杨坚时代,有位叫安伽陀的道士就曾经进言,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意思是有姓李的要夺姓杨的天下。安道士给杨坚的一个科学解决方案是,杀光国内的姓李的人(“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
  现在看来,这样的谶言似乎非常荒诞不经。然而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前车之鉴就是曹操那个怪异的梦境——三马同槽。曹操生前,曾以为三马就是西北的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于是找机会杀掉了马腾,也自以为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除掉了后患。然而曹操没有料到的是,他去世几十年后,代魏而自立的是司马氏家族,恰好印证了那个怪异的梦。
  跟曹操一样,杨坚也做了一个梦,梦见洪水包围了长安城。

  到底是谁,既姓李,又有水?这个人一定是大隋最大的威胁。
  不过,终杨坚一朝,他都没有对这个谶言有太过激的反应。
  乱世的隋炀帝非常害怕,他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谶言,也想起了父亲的那个梦境。
  躺枪的人,是李穆(曾经在杨坚代周一节中,参与过出卖尉迟迥的活动)的儿子——郕(cheng)国公李浑(自称李陵之后)。
  已经被天下各路英雄好汉搞的风声鹤唳的隋炀帝杨广,找了个借口将李浑灭门,李浑的妻儿老小三十二口全部被处死。然而,隋炀帝不知道,姓李且名字里面带“水”的,还有一个人——他的表哥李渊。
  李渊,比杨广大三岁,二人同为独孤信家的外孙,亲姨表兄弟。
  作为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的嫡孙,李渊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因为父亲李暎╞ing)早亡,年仅六岁的李渊,就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公元581年,年仅15岁的李渊,目睹了姨父杨坚废黜北周静帝,建立大隋。因为亲戚关系的缘故,以及唐国公位置的尊贵,李渊为杨坚所器重,在隋文帝宫中担任了千牛背身(中央警卫团武官)。之后的很多年,李渊又在很多地方历任太守(市长),刺史(省长)等职务,当然也曾经在中央担任殿内少监(负责皇宫仪仗)以及卫尉少卿(负责皇家兵器库)。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不断的“之”字形发展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晋升模式。这样的职场发展途径,让李渊得到了业务上的锻炼。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朝野上下,李渊结交了广泛的人脉。

  公元617年,李渊调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成为太原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实际上,这一年极其不平静。
  日期:2016-10-28 10:48:10
  表哥的征途(二)

  自从六年前王薄起义之后,受到隋炀帝暴政和徭役最为繁重的山东,河北,河南,江淮的各地农民起义军,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饥民造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押宝式的赌注。在这片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上,最多的时候,活跃着多达100多支义军队伍。在同隋军的交战过程中,起义军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招降,合流,最终形成了比较大的三股势力,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以及江淮的杜伏威。如同一众创业型小公司,经过几年的自然竞争,最终合并为几个大公司,而原来的小公司则入股大公司成为股东。这样的经营模式,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隋军。

  此时的隋政权,事实上已经被义军分割成了三个首尾不能相顾的政治中心,都城长安留守的是杨侑(杨广嫡孙,元德太子三子),东都洛阳留守的是杨侗(杨广嫡孙,元德太子次子)和权臣王世充,而隋炀帝杨广本人则被困在江都。
  这一年的正月,窦建德农民军在河北建立政权,后自称夏王;
  同年二月,地方实力派,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
  同年三月,瓦岗军开始围攻东都洛阳;
  同年四月,地方实力派,兰州薛举,武威李轨,南梁萧氏王族萧铣(兰陵萧氏),相继起兵反隋;
  我们用一张图来简单示意下当时的复杂局面,如下
  日期:2016-10-28 11:03:37
  隋末割据形势图
  红色 代表农民军

  蓝色 代表地方军事实力派
  黄色 代表隋中央政府势力
  皇族被切分到了三个城市,
  长安杨侑(音you,杨广之孙),洛阳杨侗(杨广之孙),江都杨广
  日期:2016-10-28 11:45:35
  表哥的征途(三)
  虽然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形势乱哄哄,但却没有乱了李渊的心智,他始终在观望。他在等待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借口。很多人都认为,李渊是优柔寡断的性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而,站在李渊的角度上,不能这么认为。
  李渊首先不是年轻的李世民,当然也不是一个冲动好斗的愣头青。公元617年这一年,李渊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政客,在政坛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自己表弟杨广治理下的九州大地,早就狼烟四起,什么胡人汉人都可以面南称帝,什么布衣白丁都可以揭竿而起,难道李渊不想吗?况且李渊也知道,民间早就流传着一个“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传闻,之前不管李密或者李轨,早就自己对号入座了。

  然而,李渊考虑的,是一个造反成本的问题。

  造反成本之一,个人名誉和政治前途问题。
  要知道这一年李渊已经五十一岁,对于古人来讲,这个岁数已经算是知天命了。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忠臣良将,这个时候起兵的话,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一旦失败,自己的一世名誉将毁于一旦,历史书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造反成本之二,造反的难度问题。
  这一年,群雄并起,而李渊并不是军事实力最强的那一个,虽然自己是驻太原的最高军政长官不假,但手中能够直接调动的兵马不过几百。即便是通过自己雄厚的财力来招募士兵,恐怕也难保不会泄露机密而让隋朝政府地方官员察觉。即便杀出太原,但相比动辄几十万人的农民军,李渊没有胜算;
  造反成本之三,造反的合法性问题。
  拉一杆子人马造反,不是难事。只要有人有枪有钱有粮,不愁这支队伍的发展问题。但是,出兵的合法性是什么?饥民造反并不需要理由,饿死也是死,战死也是死。但是李渊出身显贵,衣食不愁,至少还没有被生活逼到必须起兵反隋的地步。古代历史,师出无名的仗,是万万不能打的。

  导火索是刘武周。
  日期:2016-10-30 03:30:34
  表哥的征途(四)
  导火索是刘武周。

  这一年的二月,刘武周杀掉了马邑(山西朔州。当年李广第一次出征,却无功而返的地方)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起兵反隋。与此同时,刘武周联络北方的突厥,希望能够联手入主中原,争夺帝位。这次拥兵自立,在隋末实际上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刘武周起兵的马邑,恰好是李渊的辖区。不仅是刘武周作乱,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刚刚不久之前,李渊还在同突厥人的作战中失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