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11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蹊跷之三,隋文帝杨坚急火攻心,用手拍床,大骂杨广是畜生,埋怨是独孤皇后误国。然后下令,废黜杨广,复立杨勇。可惜,隋文帝身边的杨素是杨广的心腹。杨素接旨,但只是安排了杨广的近侍卫张衡来侍奉杨坚。很快,就传出了隋文帝驾崩的消息。
  按照常理分析,我觉得第一点是可能的,然而即便第一点是成立的,那么这种举动可以解读成迫不及待,可以解读成杨广的警惕,当然也可以解读成杨广在关心杨坚的病情;第二点我个人觉得极其不可信,因为如果这件事情成立,说明杨广是个极其没有脑子的人。当一个已经成为皇储的人,终于等到了荣登大位的最后几天时,他难道会鲁莽到主动去犯一个没有必要的欺君之罪?这种分析是不符合常理的;最后一点,我觉得依然是不可信的,最后时刻,即便史书的记载全部是真的。那么杨坚找来的也不该是杨勇来代替杨广,因为同样根据史书记载,早在之前很久,杨坚的心中,已经确信杨勇已经是精神病了。又怎么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找杨勇来替代杨广?至少,他还有其他理性和正常的选择,而且其他的儿子也个个都是独孤氏所生。

  据此推理,我觉得杨坚之死应该跟史书有出入,很有可能,杨广是正常即位,而不是史书中呈现的那样阴险和狠毒。
  然而,不管真实历史如何。公元604年,有再造华夏之伟业的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
  日期:2016-10-26 21:58:54

  隋朝的丧钟(一)
  在一片历史诡异的迷雾中,杨广登上了帝位。
  杨广还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
  在杨广心目中的好皇帝形象,应该是文治武功,万国来朝,至少看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然而好皇帝的标准很苛刻,我们后世看到的所谓文治武功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研究过程,那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谈理论。

  从常识上讲,要想做到文治武功,至少首先要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比如治理水患,抵抗天灾,兴修水利,这几乎是历代好皇帝的必修课;其次是轻徭薄赋,发展经济。要想国库丰盈,就必须让老百姓兜里有钱,必须让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经济上去了,国家才有了稳定的根本。接下来,自然而然,深层次对于精神层面需求就顺理成章了,比如澄清吏治,比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参加科举有上升途径,比如文学艺术的百家齐放,比如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与此同时,需要装备强大的军队,捍卫我们得来不易的大隋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过程,才可能会有所谓“文治武功”的结果。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很简单的常识,杨广就是其中一个。
  还有一个原因,杨广的起点太高了。他的父亲杨坚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治世——开皇之治。
  历史上著名的文治武功的皇帝,基本都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比如汉武帝,之前是文景之治;比如后世的明成祖,则有洪武建文两朝几十年的开拓。即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皇帝本人也要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凡事要量力而行,考虑自己的实际国力,以及实际需求。凡是毫无意义的消耗国力,都是对于百姓的漠视,以及对于前人业绩的亵渎。
  杨广显然是太着急了。
  日期:2016-10-27 11:02:32

  大隋的丧钟(二)
  从604年登基开始,杨广迫不及待,倾尽国力要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短短十年内,杨广同时做了几件事情,
  ①公元605年,开凿京杭大运河。工程耗费六年,先后征用民夫500余万;
  ②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工程持续十个月,征用工匠200万人;
  ③公元605年,南巡江都。巡游队伍20万人,征用纤夫8万人,之后几乎年年巡游,沿途建立豪华行宫;

  ④公元608年,亲征吐谷(yu)浑。战争持续一年,隋军击败吐谷浑,新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⑤公元612年,远征高句丽。第一次远征,就动用113万军队,之后连续三年出兵,共远征三次。
  以上提到的几乎每件事情,都是涉及全国的工程,考验的不仅仅是大隋的国家动员能力,组织能力,也考验了自隋朝建立以来二十多年积攒的国库和国力。我们用数字来说话,参考隋文帝开皇中期的人口普查结果,当时(约公元593年)的全国人口为870万户,(“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今户三百八十万”《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我们推测在公元605年,人口不会超过900万户。我们按照古代家庭平均每户6人的话,当时全国人口在5000万左右,那么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不会超过2500万。

  对比杨广各个工程所涉及到的人力,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没有计算冷兵器时代,有可能翻倍的后勤成本。比如军夫,民夫,纤夫,要养活这些人背后的物力,财力成本。细思极恐的是,每个表面的数字背后,都隐藏着可能的横征暴敛,以及对民脂民膏的搜刮。
  再看一下必要性。
  除去南下巡游的便利作用之外,京杭大运河工程是值得肯定的。哪怕一直到现在,这条河流还在便利着南北交通和经济;西征吐谷浑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国历代重视对河西走廊的掌控。河西走廊地区的有效控制,关乎中国同西方之间唯一陆路商道的安全。然而,营建东都,南巡江都,东征高丽,则明显是扯虎皮拉大旗的事情,除了能够增加帝国的脸面之外,几乎毫无用处。

  想要做到文治武功的隋炀帝杨广,毫无疑问是太心急太心急了。
  很快,反隋的浪潮就到来了。
  日期:2016-10-27 19:17:52
  大隋的丧钟(三)
  公元611年,山东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起义。
  王薄甚至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用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反对杨广暴政的队伍。这首歌的原文如下,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的起义军队伍,虽然只是由一群文化不高的山东基层壮丁组成,但是仅仅是这样一场队伍,居然坚持战斗了八年。表面浮夸的杨广的大隋王朝,居然没有任何办法在短时间内,剿灭像这样一个带有流寇性质的起义队伍。
  从犯罪学理论上来讲,有一种“破窗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有少许破窗的建筑,没有人去及时修缮,那么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窗玻璃被破坏。延伸开来,如果一个公共场所的纸屑不能够及时清理,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人随手将垃圾丢弃在这里。
  王薄就是这样的一个“破窗效应”。

  公元613年,权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弘农杨氏),在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的部队中,负责压粮运草。眼看全国反隋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杨玄感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不断奔涌的狂热。率领自己的亲信部将,起兵反隋。并率领大军,直扑隋炀帝所在的东都洛阳。虽然,杨玄感的部队很快被隋朝大将宇文述击溃,而遭遇失败,但杨玄感反隋的意义却很重大。如果说王薄打碎了农民起义的“破窗”的话,那么杨玄感的倒戈,则打碎了隋军的地方实力派拥兵自立的“破窗”。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隋末各路英雄好汉在山东,河南,河北,江淮,关中,展开了各显其能的大混战。各路反王,是为了反对隋炀帝暴政,当然也想乘乱问鼎中原,一统华夏。影响至今的《隋唐英雄传》,就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这本书一直到今天,都还有蓬勃的生命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