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13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是什么原因使得杨廷和在刘瑾用权的时候仍能步步晋升,仅仅是委曲其间恐怕是不够的。杨廷和在刘瑾用权的期间,对这位刘公公恐怕基本上是比较配合甚至逢迎的。《明朝那些事儿》把杨廷和在这几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归结为杨廷和曾经担任詹事,也就是太子属官。言下之意,由于杨廷和是东宫旧人,是武宗作太子时候的亲信,所以刘瑾踢到铁板,不敢对杨廷和怎么样。杨廷和是东宫旧人没有错,他曾长期作为皇太子属官直至正德即位。但是如果杨廷和仅仅是因为后台硬,跟武宗关系好,那顶多就是保住官位。武宗在刘瑾弄权时期是基本不管事的,他在豹房和各种新鲜事物中流连忘返,就算不贬斥杨廷和,也不会每隔一阵子就给他升个官。关于杨廷和一再高升的原因,《明史纪事本末》有几条非常有意思的记载。

  日期:2016-11-27 17:38:12
  第一件事就和《明史》的模糊记载有较大出入,《本末》的记载大致如下:杨廷和与刘忠都是东宫旧人,武宗即位后负责讲经筵,按照旧例,给皇帝每次讲完之后都要献上规劝、谏议之语。某日二人讲罢,武宗对刘瑾说:“他们就是两个经筵讲官而已嘛,哪来那么多话?”,刘瑾回答说:“应该把他俩赶到南京去。”于是二人被调到南京去了。《本末》的记载既没有说这个规劝之语是什么,也不是因为得罪了刘瑾,而是惹得武宗不高兴,刘瑾接了武宗的话茬。

  第二件事则是《明史》根本没写,后世也绝少有人提到过。《本末》记载如下:在接到调任南京的命令后,刘忠去问杨廷和,说:“我们这次离开北京之前要不要去跟刘瑾告个别?”。杨廷和说:“刘瑾明日里这种作为,我们不能去见他,如果去跟他告别,别人都要以为我们在结交刘瑾了。”
  刘忠深以为然,所以没去。这边厢,杨廷和却 “以蜀锦辞瑾”,用珍贵的蜀锦作为礼物去辞别刘瑾,从此刘瑾亲近杨廷和而疏远刘忠。从这条记载也可以看出,杨、刘二人到南京去,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否则恨刘瑾还来不及,刘忠怎么会有是否需要去跟刘瑾告别一语。
  第三件事则更有趣了。《本末》记载,时任兵部尚书刘宇,通过保国公朱晖的一个家人叫做朱瀛的,去巴结刘瑾,每日都要来往数次。而兵部郎中杨廷仪,也就是杨廷和的弟弟,每次在朱瀛从刘瑾处出来之后都要把朱瀛叫到自己那,留他详谈,原文:“留坐款语”。兵部四司但凡有不阿附刘宇的,朱瀛一定跟刘瑾报告。而杨廷仪呢,则十分谄媚阿谀刘宇。这里没有提杨廷和,但通篇让人觉得是在影射杨廷和。刘宇是入了《明史:阉党传》的人物,一贯阿附刘瑾,如走狗一般,而杨廷仪又阿谀刘宇。作为杨廷仪的哥哥,杨廷和在中间有没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举动,就很令人遐想了。

  日期:2016-11-27 18:50:49
  说这些,并不是想就此说杨廷和在刘瑾弄权时候表现不佳。在那样的环境下,刘瑾权势熏天,杨廷和又已步入晚年,身在阁臣的位子,很难要求他去跟刘瑾力抗,力抗的结果一定是免职罢官。但是,作为大礼议事件的主角之一,我们有必要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杨廷和这个人的形象。一味拔高或者为尊者讳是没有必要的。从杨廷和对待刘瑾的态度,以及杨廷和在刘瑾伏诛之后进一步加官,并进为谨慎殿大学士,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杨廷和的政治智慧是很高的,他在刘瑾这样不好合作的人在位期间仍然能够步步高升,朝臣与刘瑾两边讨好,同时背靠武宗这棵大树,以东宫旧人作为政治根基。这样的政治手段可以说是远超同侪的;第二,杨廷和绝非不知妥协之人,在如山的压力之下,他会选择妥协。

  正德五年,安化王打着讨伐刘瑾的旗号叛乱,率军平叛的杨一清和已经与刘瑾公开翻脸的八虎之一:大太监张永在班师途中密谋倒刘。张永此时已是命悬一线,此前二人争斗,他曾经公然殴打过刘瑾,刘瑾为了报复他,此时已有把他踢到南京去吃西北风的打算。置于死地而后生,张永决定先发制人。在取得杨一清的同意及配合后,张永回到北京就秘密向武宗揭发刘瑾多项大罪,李东阳也在隐忍五年之后借机给武宗进言。各方推动之下,武宗终于厌弃刘瑾,下令彻查。

  刚开始武宗还只是打算把刘瑾发配到凤阳软禁。但张永和朝臣们深知斩草要除根的道理,要是让刘瑾东山再起,他们可就全都要不得好死了。因此,马上,抄刘瑾家就抄出了玉玺、玉带等犯上的禁物,又在刘瑾常用的扇子里找到了匕首,接着还发现了弓弩,这显然是意图谋刺皇帝并要造反。这种抄家时候栽赃的手段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好像造反的人都喜欢自己做点玉玺啊玉带啊之类的玩,生怕没有把柄给人抓。我敢百分之百肯定刘瑾在这件事上是被冤枉的,他杀武宗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巴不得武宗千秋万世做皇帝。

  明代的太监看着吆五喝六权倾朝野,但和汉唐的前辈们根本没法比,你让刘瑾废立皇帝,打死他也不敢,就连后来的九千岁魏忠贤都不敢。但是不管,就是抄出来了,武宗大怒,说:“瑾果反”,刘瑾真的要造反!八月,刘瑾被判凌迟,千刀万剐,从活着剐到死,一连三天,一共3357刀,位列世界历代惨死榜第一位。

  日期:2016-11-27 22:44:46
  刘瑾于正德五年被千刀万剐,这个权阉被除在朝臣们看来是件大好事,所以纷纷扰扰地进行论功、论罚,追查阉党的事。这个不是本篇的重点,所以就略过了。刘瑾死了,杨廷和的苦日子却还远未结束。正德七年,李东阳打了几十次的辞职报告终于获得了批准,主要是这位老臣的身体已经实在是不太好了,武宗拽着人家跟自己撑场面这么多年,也不好意思再拽下去,所以终于允许李东阳退休回家。已经做了次辅的杨廷和接替了李东阳的位子,终于踏上了他仕途的巅峰,做了大明的首辅。但这个首辅做得实在是辛苦无比,和武宗这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宝贝皇帝斗智斗勇,还要与武宗的那些个亲信们周旋,还要打理朝政,年过五旬的杨廷和的这个首辅做得太不轻松。

  前面提到过,内阁次辅是焦芳,他是什么时候滚蛋,给杨廷和腾位子的呢?实际上,他已经早在正德四年就被逼退休回家了。焦芳的被逼退休很有些报应循环的意味。前面就曾提到过,正德元年,刘健、谢迁等人联合司礼监倒刘失败,原因虽然众多,但焦芳向刘瑾告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刘瑾为了奖赏他,让他在正德元年入阁。但焦芳在此后与刘瑾的亲信张彩逐渐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而双方主要的矛盾就在于人事大权上。

  焦芳曾历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吏部是他的老地盘,正德元年入阁之后仍然操控人事大权。史载,“芳父子荐人无虚日”,也就是说焦芳父子没有哪天不向吏部举荐官员的,正牌的吏部尚书张彩就有时候批准,有时候不批准,搞得焦芳父子和张彩之间互相不爽。而这时的张彩对于刘瑾来说已经是心腹一级的人物,绝非已经老朽的焦芳所能比拟。于是,另一个刘瑾的小型走狗,翰林检讨段炅就来了个改换门庭,从依附焦芳父子变成依附张彩,他看准了张彩对焦芳父子的不爽,就把焦芳父子那些见不得人的烂事全都抖落了出来,张彩自然上报给了刘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