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修订版)》
第52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16 08:36:41
  NO.95
  踢球最重要的是站位,乱世最重要的是站队。
  看到冉魏政权的财政已经几近枯竭,听到冉闵诛杀韦謏、王泰等重臣的残暴行为,想到跟着冉闵没什么好处和前景,原先在冉闵强盛期归附他的各地将领纷纷起了二心。
  冉魏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刺史张遇等人先后遣使献出他们占有的廪丘(山东郓城)、许昌(河南许昌)等地盘,向东晋请降。
  对冉闵来说,这倒也算了,反正这些地方鞭长莫及,他也控制不了,属不属于他都只是名义上的,就像球队里的边缘球员——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无关大局。
  麻烦的是,占据襄国的刘显又不安分了。
  这家伙翻脸简直比**脱裤子还快——三个月前他才刚接受了冉闵的官职,三个月后的公元351年7月,他却又率军南下攻打冉闵来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现在冉闵的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但打刘显这个常败将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快,刘显就被击败,狼狈逃回襄国。
  对一般人来说,打了败仗就算不降职也要做个检讨什么的,但刘显的脸皮厚度显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在铩羽而归后,他反而给自己升职了——称帝。

  登上帝位后,他总算是消停了一段时间,但不到半年,这个贱人中的极品又开始犯贱了。
  南下邺城,他是不敢了,那就换个方向试下手气吧。
  公元352年正月,刘显率部北上,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
  当时的常山太守是个汉人,效忠于冉魏,见形势危急,便连忙向冉闵告急。
  冉闵立即以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冉智留守邺城,自己亲率八千兵马前去救援。
  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连绵不绝的战乱和空前严重的饥荒,过去那种动辄征发几十万大军的大手笔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无论是邺城的冉魏,还是襄国的刘显政权,此时的国力都已经衰退到了极点,再也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事了。
  冉闵VS刘显,结局当然不会有悬念。
  很快,冉闵就在常山再一次把刘显狠狠地揍了一顿,接着又一路穷追猛打,一直追击到了襄国。
  由于刘显极其不得人心,因此冉闵大军一到,其部下就纷纷倒戈,打开城门,迎接冉闵入城。
  冉闵将襄国的宮室悉数焚毁,把刘显及其公卿大臣百余人全部诛杀,百姓则都被迁到了邺城。
  之后,冉闵并没有回军,而是率部在常山、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游食——一边游荡,一边寻找食物。
  这一举动,乍看起来非常奇怪,但细想一下,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邺城的府库早已空了,周围都是一片焦土,难以养活冉闵这支部队,而常山一带受战乱的影响较小,资粮相对多一些,可以让他们吃饱肚子。

  但冉闵这么做非常冒险。
  因为距他近在咫尺的中山,就已经是慕容鲜卑的地盘!
  对此,冉闵当然不可能不清楚,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一方面,魏军实在是饿坏了,在这里能找到吃的,当然不愿走;
  另一方面,冉闵向来胆大,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即使面对强大的慕容鲜卑也是如此,你要来就尽管放马过来吧。
  东风吹,战鼓擂,我是冉闵我怕谁?
  就这样,冉闵毫无顾忌地把自己暴露在了鲜卑人的眼皮子底下。
  老谋深算的慕容俊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他之前一直都在坐山观虎斗,先是看着冉闵和石祗拼,再是欣赏冉闵和刘显打,如今刘显和石祗都灭亡了,冉闵也已经奄奄一息,如今又孤军在外,兵少粮稀,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日期:2016-03-18 08:34:21
  NO.96
  公元352年4月,慕容俊命慕容恪率部攻打冉闵,自己则率大军驻扎在中山,以为声援。
  当时冉闵正在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听到这个消息后,部将董闰、张温劝谏他说:敌军乘胜而来,气势正盛,而且兵力占优,我们应避其锋芒,等他们懈怠之后,再调集更多兵力,与他们决战。
  然而,就像陶瓷天生和电绝缘一样,冉闵天生和“避”这样的字眼绝缘——在他的脑海里,从来都没有避风,只有抗风;没有避险,只有冒险;没有避难,只有迎难而上。
  他不仅当即严厉地否决了董闰等人的提议,还豪情万丈地说:我正要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果遇到区区一个慕容恪就不敢和他交战,天下人怎么可能会服我呢?

  不过,冉闵毕竟不是无脑之人,他也许有些蛮横,但绝不会蛮干。
  考虑到安喜这个地方与慕容俊的大本营中山之间距离实在太近,冉闵并没有在那里迎战慕容恪,而是率部往常山方向撤退,打算先诱敌深入,再占据有利地形,与慕容恪决战。
  但冉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看到冉闵南撤,慕容恪立即率军追击。
  由于魏军大多为步兵,而慕容恪部下则全都是骑兵,没过多久,慕容恪就在廉台(今河北定州息冢镇西南廉台村)附近追上了冉闵。
  廉台,因战国时赵将廉颇在此建有点将台而得名,现在更因即将到来的这场火星撞地球的大决战而永垂青史!
  对战的双方,一方是汉家勇士,一方是鲜卑铁骑;
  双方的主帅,一个是被时人称为当世第一猛将的冉闵,一个是被后人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
  冉闵果然是名不虚传,他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很快就将燕军击退。
  慕容恪也绝非浪得虚名,他镇定自若,军令如山,很快燕军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一个是降龙十八掌,势大力沉,虎虎生风,让你无法招架;
  一个是凌波微步,闪展腾挪,轻快灵巧,让你无处着力。
  就这样,双方连续打了十个回合。
  冉闵十战十胜。

  慕容恪充则分发挥出了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燕军散而复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然而,尽管伤亡并不太多,但燕军的士气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冉闵素有威名,其部下又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力颇强,故而在多次进攻未果后,燕军将士大多产生了畏敌情绪。
  慕容恪对此洞若观火,便立即骑马巡阵,鼓舞将士们说:冉闵虽勇,但无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其士卒虽然看似强悍,但饥饿疲惫已极,坚持不了多久。我军人数、体力、装备都有明显的优势,绝无不胜之理!
  在他的大力鼓动下,燕军的士气重又高涨起来,又再次向魏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见燕军依然苦苦相逼,冉闵也急了。
  他知道,敌众我寡,敌逸我劳,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就越不利。
  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必须马上做出改变!
  见远处有大片丛林,他突然有了主意。
  骑兵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来去如风,但在茂密的林地,不仅骑兵的速度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战马庞大的身躯反倒成了累赘,行动远不如步兵灵活,这样一来,自己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将敌军彻底击败!
  他随即挥动令旗,指挥军队向丛林移动。
  但他的如意算盘又再次落空了。

  前燕参军高开识破了冉闵的用意,他对慕容恪说:我军骑兵利于平地作战,如果让冉闵进了树林,我们就被动了。应该马上派出轻骑兵前去拦截,与敌军刚一交手,就佯装败退,把敌军诱至平地,然后再击之。
  慕容恪依计而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