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36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
  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定从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让裴寂乐坏了。到那些钱差不多输光的时候,裴寂自然也成了李世民的好友了。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他,同时让他想办法说服李渊。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经很清楚他那些钱是怎么到手的了,只好点头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计。随后的日子里,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酒又顺便“送上”几位美女。一连数日,把李渊伺候地舒舒服服。几天之后,裴寂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不慌不忙地对李渊说:“二郎暗中蓄养兵马,欲举义旗,恐大事泄露被诛,所以让我以晋阳宫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计。如今众人心意已决,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渊一听,当场爆出冷汗。
  原来这几天与他合欢的美女竟然全都是晋阳行宫的宫女——皇帝杨广的女人!
  这是杀头之罪啊!
  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和老友居然使了这么一招把他绑上了“贼船”。
  这一招可真损哪!
  李渊愣了很长时间,最后无可奈何地说:“吾儿既有此谋,事已至此,为之奈何?!只好从他了。”
  李渊虽然一只脚踏上了“贼船”,可毕竟是被逼无奈,所以犹豫了几天后又把脚缩了回去。
  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差点掉脑袋的事,再次把他逼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就是突厥的入侵。
  从大业十二年底到次年正月之间,东突厥屡次出兵进犯马邑(今山西朔县),李渊派遣副留守高君雅会同马邑太守王仁恭出兵抵御,结果却吃了一场败仗。人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闻讯大怒,以“不时捕虏,纵为边患”为由,遣使赴太原将李渊就地拘押,并准备将王仁恭斩首。
  李世民一见时机成熟,终于当面对李渊说:“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再拘守小节,下有盗寇、上有严刑,危亡无日啊!不如顺民心、举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渊大惊失色:“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我现在就告发你。”然后找出纸笔,作出一付马上要奋笔疾书之状。
  李世民一脸沉着,缓缓地说:“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所以敢说;倘若一定要告发我,不敢辞死!”
  李渊气得把笔一扔,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呢?你要慎重,别再说这种话了。”
  不料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又来了。李渊听见他锲而不舍地说:“今盗贼日繁,遍布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能讨得完吗?到最后还要承担讨贼不力的罪名。而且世人纷传李氏当应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一朝族灭。退一步说,即便大人能将盗贼尽皆剿灭,自古功高不赏,届时危险更大!只有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乃万全之策,愿大人勿疑!”
  李渊仰天长叹:“我昨天一整夜都在想你说的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今日不管是家破人亡由你、化家为国也由你,一切都由你了……”
  此时的李渊真是一付万般无奈、听天由命之状!
  几天后,隋炀帝的使者又到了,准备把李渊和王仁恭一起押赴江都问罪。李渊顿时惊慌失措。于是李世民和裴寂等人再次进言:“今主昏国乱,尽忠无益。偏将副手战场失利,竟然也要归罪明公。危亡已经迫在眉睫,宜早定计。况且晋阳兵强马壮,行宫中又蓄积金钱布帛巨万,以此举事,何患不成?!今留守长安的代王幼弱,明公若击鼓向西,据有长安如同探囊取物,何必被区区一个朝廷使者囚禁、坐以待毙呢?”
  至此,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暗中布署。可没过几天,江都的天子使臣又到了,宣诏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的战败之罪,并且让他们官复原职。
  赦令一下,李渊立刻反悔,矢口不提举义之事。
  接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催促李渊起兵。如鹰扬府司马许世绪、行军司铠武士彠(武则天的父亲)、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唐宪的弟弟唐俭等等。
  然而,大伙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该说的话翻来覆去都讲烂了,李渊还是迟迟不动。
  刘文静忍无可忍,只好向裴寂施压:“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你为何不快点劝唐公起兵,怎能一再借故拖延呢?再说了,你身为宫监,却以宫女私侍他人,你一个人死就算了,何必拖累唐公?!”
  裴寂被触到痛处了。是啊,假如李渊迟迟不起事,万一晋阳宫女陪侍之事泄露,那他裴寂就算有八颗脑袋也不够砍啊!
  此后裴寂只好天天追着李渊,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终于把李渊彻底说服了。李渊随后让刘文静假造敕书,以朝廷准备四征高丽为名,命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四郡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全部要应征入伍,借此扩大武装力量,准备起兵……
  这就是历代正史所记载的关于“晋阳起兵”的起因和内幕。在这里,李渊被描绘成一个平庸、怯懦、胸无大志、多疑反复的傀儡型人物;而年未二十的李世民则恰恰相反,被塑造成一个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意志坚定的领袖,表现出了一种远远超越他年龄的成熟和稳重。在此,李世民毋庸置疑地成了“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而李渊一开始则被蒙在鼓里,后来迫不得已卷入了这个事件,几乎是被人用“绑架”的手段弄上了这条起兵叛隋的“贼船”,自始至终都表现得碌碌无能而且万般无奈。
  莫非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不,答案是否定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