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35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26 12:03:42
                          
            第四章 大唐的早晨
               
  四“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一)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早晨。
  这个令天地为之变色、令历史为之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彠……
  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一批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并参与实施,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而“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
  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开创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对此,历代官方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李世民。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是开创李唐天下的“首功之人”吗?
  我们的回答是——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晋阳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
  李世民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后,迅速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其“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资治通鉴•隋纪七》说:“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生死之交。长孙顺德是长孙晟的族弟,与刘弘基原本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因逃避辽东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渊,因此与李世民相结纳。这两个人后来在募集义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刘文静和裴寂也在此际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潜图义举”的行列之中。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因职务交往而成为好友。他们目睹天下大乱,而自身前途未卜,时常相对而叹。有一次裴寂说:“贫贱如此,又逢离乱,将何以自存?!”当时刘文静还未参与李世民之谋,但是暗中已经对他极为倾慕,所以趁机游说裴寂道:“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类似汉高祖,天纵神武如同魏武帝,虽然年少,却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让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坐罪,被关进郡狱。正当他对前途感到茫然之际,李世民忽然亲自来狱中探望他。刘文静大喜过望,马上向李世民发出试探,说:“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才华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着说:“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我之所以来看你,并不是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先生图谋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刘文静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多如牛毛。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则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之士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朗声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始积极布署,准备起事。
  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
  按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则“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资治通鉴•隋纪七》)
  李渊真的是这样浑浑噩噩,对李世民的起兵密谋一无所知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