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18节

作者: szgo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0-23 17:30:5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本贴第二章后面过多地纠缠于技术问题,也只能面对曲高和寡的现实。后文会有对中国真实GDP的估算,利用现在各种资料,基本上可以达到80%左右的准确度。单一的数字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横向及纵向的对比,按同一口径,美国的GDP有多少,中美在经济方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这需要从产业结构及技术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对比,鉴于后面收集数据的难度较大,不能保证每天一贴了。不过本人也不会弃楼而去,会努力把坑填满,力争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十七、GDP三种核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结合前面多部类模型的分析及现有SNA体系,我们在这里可以重新定义GDP核算的三种方法,这也是本文前面反复提到的三等价原则:一是生产法,是社会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的累计,增加值为总产值减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是各生产单位中劳动者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利息支出(不同于银行利息)及租金支出;三是支出法,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新增投资、净出口共四项。下面就三种核算方法再进行详细的说明:

  生产法GDP的核算:GDP=∑[ 销售收入(W)—固定资产折旧(C1)—中间投入(C2+C3)]。
  收入法GDP的核算:GDP=∑[ 工人工资收入+生产税净额+私人借贷利息支出+租金支出+企业利润 ]。
  消费法GDP核算: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社会资本形成净额+(出口—进口)。
  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从社会总生产公式W=C+V+M来看,生产法核算的GDP=W-C-V,收入法的GDP=V+M,而V+M=W-C。生产法和收入都是以生产企业为核算对象,而不包括非生产单位,这些非生产单位指政府、军队、非盈利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单位等。
  在进行具体的核算中,我们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在生产法核算中,租金的支出才能算新财富的创造,而租金的收入则是财富的分配,租金在会计上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一部分,但在进行新财富的核算时,则不能计入,则需要去除。

  利用消费法核算时,净出口才计入GDP。像中国这样的顺差国,等于把产品卖给外国人,最后口袋里装的美元,虽然没有自己消费,但却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此需要计算在内。对于美国来说,他用印钞票或负债的方式购买别国的货物,自己享受了服务,但这些东西并不是他生产的,因此需要在进行核算时,从GDP中扣除。
  如果一所学校他的收入来源除了学生支付的学费外,还有政府的补助,这里计处GDP的部分则最好用分配法,其创造的GDP=支付给教师的工资+租金支出+私人供贷利息,如果有校办企业,则需要单独核算。
  如果要做到GDP核算非常精确,则需要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统计局可以随时根据企业的报表对国民经济进行动态的监测,及时掌握国民经济的各种变动情况,这也要求对现有核算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
  从理论上来看,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等价的,三种核算方法在逻辑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三种核算方法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能混用。而不能在统计某行业使用生产法,则在其它行业则使用消费法。
  在统计实施过程中,三种方法采集数据的难易程度却是不同的,这样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相对而言,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的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由于企业普遍采取会计核算体系,都需要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数据来源相对比较准确。但在支出法的统计中,对社会最终消费却是比较难以把握。

  按正常的途径,最终消费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大型的商业企业、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企业,这些是社会最终消费的主要出口,但这里可能出现较大部门的重复计量。如上文所述,一台电脑的销售,一般比较难以确定它是进入企业的生产领域还是居用的消费,它可能是对固定资产的补偿,可能是新增加的投资,也可能是居民自用。从支出法的角度很容易造成很多重复的计量,使GDP虚胖。
  我们经常怀疑中国的GDP数据虚报,但中国的基本核算方法基本是生产法,后再根据资料整理出消费法的相关数据,虽然后来也增加了政府部门等,但数据相对保守,因此中国公布的GDP数据相对是准确的。而主要采用消费汉核算的美国则可能会使GDP虚胖,商场卖出办公文具,你知道是不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呢,对于宾馆住宿也一样,这是公司消费还是个人消费呢,而将房屋纳入GDP则显得没有多少理由,这块可占了美国GDP的10%左右,因为下一章将主要是数据的对比,我们也慢慢揭开中美两国GDP数据的真实家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