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11节

作者: szgou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多部类模型的分析方法,是暂时抛开价值论的分析方法,而直接从价格入手,主要考察各部类间货币的流动。易货贸易虽然可能存在,但现今商品经济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在市场中,什么东西没有价值呢,权力、良知、道德、女人的身体等,有什么不能用货币买到呢,有钱还能使鬼推磨呢。为了利益,父子成分,兄弟反目,朋友间背信弃义,都是看在了钱的份上,不一而足,这也是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什么都可以交换,什么都要用钱来衡量。

  对于货币的流动来说,银行在社会经济的货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是不言自明的。在前面的分析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银行,但已经说到了银行利息的问题。本节重点说明一下银行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部类模型的一种应用性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将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而不是全部用于消费。对于企业而言,他也需要在一家银行开一个基本帐户,按中国现行的法律,大额的资金流动必须通过其在银行开设的各类帐户进行,只有这样政府机构才可以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的监管。企业会将自己的盈利、基本运营资金等存入银行帐户,这些都成为银行储蓄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定期都会公布一些报表,我们可以从报表上看到社会的储蓄总额及各种分类。

  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存入银行的这部分货币实质代表一种的购买力,在社会总产出中有相应的部分与之相对应。如果这部份资金不用于消费,将会等量价值的商品积压在仓库里。长此以往,只可能造成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小,或者使企业周转时间变长。同样,对于银行来说,如果把别人存进来的钱静静放在银行里,还要支付利息,银行是不可能维持正常运转,这笔钱必须贷出去。

  因此,银行在吸引存款之余,还会放贷,通过货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来维持企业的运营,给员工发工资,购置办公用品,给储户发放利息,给股东发放利润等,股东的投资必要要求回报哦,我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给我利息是理所当然的了。现在有多少人说我做活雷锋,我就把100万存在这里,利息不要了,银行当然需要这样高风亮节的人,但即使使用显微镜,能找到么?

  把钱存入银行,可以随支随取,银行借记卡在现实生活更方便,另外还可以生利息。但对于其它一些人来说,则有资金的需求,他需要用贷款进行消费,购买房屋或者其它生活用品。对于企业而言,他在银行的帐户上除了储蓄外,一般还有贷款,现今这个时代,用银行的钱赚钱才叫本事,负债越多越光荣(不过有个上限哈)。
  因此,银行的放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民的消费贷款,一类是企业的生产贷款,如果有人把从银行借来的钱用于做小生意,银行当然也不反对。当居民获得消费贷款之后,它可以购买自己不能一次性付款的商品,他只需要在今后用自己的收入以不同方式进行还款。对于企业来讲,可以用贷款购买机器设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当新投资投入运营之后,他用盈利或者其它方式归还欠款。

  通过银行,储蓄那部份闲置的购买力便得到了解决,协助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对于资金的使用者而言,他在进行投资或消费后,需要支付利息,这时银行利息成为生产成本之一传导到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之中。银行在收了利息之后,便开始对它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分配给存款人,一部分用于银行固定资产及各种中间品的购置,一部分用于员工工资的发放,一部分份用于缴锐,另外还有一部分成为利润,所有这些资金在社会总产品中都有相对应的部分,这形成一个生产循环,对于上一周期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生产周期了。

  从经济的发展来看,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储蓄使社会闲散资金有转换为投资的可能,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可供投资的份额越大(这里需要区分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在论述经济增长部分再作深入和展开)。如果企业是利用国外的资金,则这部分资金本质是国外的购买力,在资金借出国有相应的货币或服务。如果政府通过滥发货币来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会因为货币总量超过流通的需要,在原有物价基础上难以有对应的社会产出,从而形成通货膨胀,改变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

  银行通过自己资金的中转作用促进储蓄向消费及投资转化,这里可以推导一个等式:S(储蓄)=C(居民消费信贷)+I(投资),而不是简单的S=I的假设。
  在这里,我们将银行视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他属于第三部类。但对于私人贷款而言,虽然私人借贷利息和银行利息和都算作企业的成本,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则与银行不一样。在多部类模型分析中,私人贷款者不属于生产性的单位,获得的利息只能认为是对利润(剩余价值)的瓜分,是M的一部分,它直接用之购买相对应的社会总产出,而不能算作C3,不能视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日期:2009-10-21 00:17:3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十一、社会新创造财富的分配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新创造的财富等社会总供给,社会生产中的W1、W2、W3三大部类都是为了社会最终消费及积累的生产而服务的,他们进入流通的商品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都只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及扩大积累,而进行积累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根据W=C+V+M这个生产公式,我们知道,在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中,C是固定资产折旧及各种中间品的投入,是转移的价值,而新创造的价值则是V+M,在现有生产资料上附加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会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工人和资本家之外,政府、房产或地产所有权人、高利贷者都参与新创造价值的分配。
  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关系,我们可以把价值的创造和价值使用的看成是一体的。新创造的价值将在工人、资本家、土地及房产所有者、高利贷者及政府之间时行分配。工人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收入,而资本家及房产或者土地所有者、高利贷者则依靠此前的财富及资本的积累获得对新创造财富的分配权。国家机器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整个社会必要的成本,也参与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它是采取税收的形式。

  所有生产性劳动者凭借自己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则会在生产性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附加的差别会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第51页)由于先天及后天的各种差别,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形式——价格各不相同。一个工厂的普通的月工资是1500元,而一个企业的白领月工资是5000元,他们的劳动时间是相等的,但他们在社会总供给中所能获得的购买力却是不相同的,这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其实也是一种不等价交换。一个月工资3000元的劳动者的产出可以换取了工资1000元三个月的产出。

  马克思重点分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对工人间不等价交换未有深入的论述,这也使马克思只有用社会平均劳动来对价值进行论述,也未最终完成价值向价格转换的难题。
  人与人之间因为教育、能力、家庭、社会关系、机遇、所处的行业、岗位等因素,这使得个人在就业中有不同的议价能力,其收入差距是非常大,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导致劳动收入存在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要消除这些原因,只有使每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的挥人的特长,为大家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