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第3节作者:
szgou 可以这样说,SNA和MPS是算是亲兄弟来的,只是后来才势同水火。而SNA最后成功废掉MPS实现天下一统则是后话,至少在苏联时代,MPS仍是个大明星。美国阵营是SNA当家,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则玩自己的MPS,中国作为苏联老大哥的小弟弟,当然很多都得按大哥的来。中国在1957年派代表团到苏联学习编制平衡表的经验,开始了漫漫30年多年MPS为王之路,当时中国搞统计的真还没有怎么把SNA当回事。
MPS和SNA都吸引了20世纪以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营养而最终发展起来的。对于MPS和SNA两兄弟倒有点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源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后来马克思通过宏篇巨制《资本论》而独立门户,靠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产业后备军、利润率下降理论、消费不足等打天下。而西方经济学经过“边际革命”,把数学成功引入经济学,而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迥异的理论体系,现代西方经济学虽然模型满天飞,但很多核心的理论仍然是源自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也能说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同源,本文以后会有分析。
MPS这面红旗自然由苏联扛起来的。早在1918 年, 原苏联就编制了谷物饲料平衡表。后来, 原苏联统计局局长帕.依.波波夫领导了物质平衡表体系的创立和改进工作。1926 年, 公布了“苏联1923—1924 年国民经济平衡表”, 这是官方国民收入统计实践的一个创举, 平衡表采取了将多个收付平衡表并列组合的方式, 其内容有生产部门的划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它对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在历史上没有先例,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仅《哥达纲领批判》有对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些设想,苏联就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范围来实行计划经济,作为苏联当时的经济模式,实行了排斥商品货币的自然经济。因此,苏联的价值平衡表,不仅从实物角度, 而且从价值角度进行平衡统计工作。它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与协调,较SNA前期纯粹的统计,MPS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可以说物质平衡表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核算体系,原苏联是这类体系的始创者。
1950 年, 苏联经济学界基本上摒弃了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自然经济观点,承认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经济核算和商品流通的研究。这时期原苏联中央统计局统一制定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平衡表。这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 国民经济劳动资源平衡表、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社会产品分配平衡表、财政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等等, 从而形成了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为中心的包括人、财、物平衡表在内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57 年, 这一体系在全苏统计工作者大会上讨论通过后得到全面执行, 并逐步推广到原经互会国家。
鉴于当时苏联在国际上与美国平分秋色的话语权,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 年正式制定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即MPS,MPS与SNA可是并列的国际标准。为了对比SNA和MPS,联合国于1977年还公布出版了《国民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对比》,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之间其实并不会出现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隔阂。中国的GDP以人民币行价,美国是美元计价,两者之间只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换算就可以进行对比了。
在后来众多国民经济核算的教材中,MPS往往被看成一个反面典型,其种种不好便被端了出来,什么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不重视非物质生产等。想来不由让人感叹,形势比人强啊,MPS随着苏联帝国的土地崩瓦解而最终被苏联、东欧的一些国家及中国无情地抛弃了。从此天下皆言SNA,MPS只作为一个化石标本和批判的靶子,放到历史博物馆去了。
关于SNA与MPS之间的关系就先唠叨这些,后文在谈到中国GDP的核算时还会有所涉及,看MPS是不是从根本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日期:2009-10-15 13:27:13
第一部分 GDP初探
四、不可承受之重——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从英国威廉.配弟于1665年对英国进行国民收入核算到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有近350年的历史,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形成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但GDP核算并非完美无缺,它在理论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在最近几年时间更受到广泛的质疑,如前言所述,GDP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中国在80年代引入SNA核算体系以来,其争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MPS与SNA之间存废之争。中国执行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思想阻力。人们普遍认为MPS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SNA则是西方经济学,以要素价值论为立论基础。马克思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而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都是价值的源泉,两者完全不同一码事,向SNA转变则意味着对马克思的背叛。
马克思曾有一句经典的话:“生产劳动与不生产劳动之批判地区分,仍然是全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何看等服务业的地位,马克思并没有给人们满意的分析工具,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在GDP核算上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公检法、党政军是否列作生产单位,这些也成为第一次大争论的焦点。
为了接轨的需要,也因为苏联阵营的崩溃,全世界人民都开始执行SNA,中国也难以单独玩下去,中国在1993年开始全面执行SNA,但各种争议仍未完全平息。这里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即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在现行SNA体系中,固定资产折旧是计入GDP的,但按人们普遍的理解,固定资产折旧只能算作成本,它需要不断补偿,并不形成企业的利润,这与GDP定义“新创造的财富”相矛盾。
争论的第二阶段则将焦点集中在了SNA上,MPS因有诸多“先天不足”,最后终于退位让贤,但人们发现SNA并不如想象中完美,送MPS并没有使争论结束,还是一笔糊涂帐。
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在2004曾撰文对GDP的缺陷概括为:“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以前曾到山东做项目,为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年鉴等资料自然必不可少,希望合作单位帮忙提供,但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他当时是山东省政协委员)一脸不悄的样子,他老婆正好在省统计局,他说好多数据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我们把这些东西拿来忽悠他,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味道。
GDP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主要是一堆干瘪瘪数字,很难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GDP传达给人们最多的是那几个百分比,数字是高还是低,是正号还是负号,普通人很难深入到GDP内部去看经济的运行情况。现在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线条很粗,仅仅几大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看了GDP估计仍是眼前一抹黑。
GDP是怎么来的,外人一般很难知道,而统计局内部的专业人士,估计也会有比较大的困难。经济被增长的现象本人也亲眼见到过,还是山东做项目那一趟,某市市长向我们介绍当地该年度经济时,喜形于色,GDP现在是多少而不是原来的多少。这几年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公布的GDP数据较国家统计局的要高了一大截,让普通大众一头雾水,统计局虽然有解释,但说服力并不强。在一个省内部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各市的加总一般会高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难怪有人说GDP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为政府官员谋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