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41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隋炀帝在其继位的大业元年的诏书中就写到“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他重新开设了被他父亲废除的“痒序”也就是官方学校,国子监、太学、各州的县学,重视教育。杨广崇敬儒教与孔子,于大业五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称之为“九品中正制”,就是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而处于金字塔顶尖上的人物就是士族豪门,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世代为官,将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权力不肯外放,这样一来导致那些寒门出生的士子就毫无用武之地。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袁绍,为什么能够在讨伐董卓的诸侯中成为领袖,就是因为他们家“四世三公”,标准的名门望族,自己也是一代名士。海还有曹魏后来为什么会选陈群作为辅政大臣,东吴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将权力的天平倒向顾雍、陆逊这样一帮人,晋朝时期的王谢堂前燕,何曾飞入百姓家?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豪门世族,占有巨大的社会资源,拉拢他们对自己王朝的统治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是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动荡,这些世族门阀们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朝廷依靠世族选官的权力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九品中正制度”已经崩溃,所以隋朝一建立,杨坚就废除了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设立了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隋炀帝大业二年,设立进士科,标志着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是诞生。这个制度的开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科举制度的开创,冲破了做官靠门第的传统观念,抑制了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将选拔优秀人才的权力从世族收归国有,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有利于朝政的稳定。第二,科举制度的创立,也扩大了选拔人才的途径,使得一些出生低位寒门士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国家的权力机关,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真正做到“学而优则仕”。第三,科举制度的开创,也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素质,因为其将读书、考试、做官三方面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走后门”和“开小灶”的现象明显降低。

  隋炀帝还修订了著名的《大业律》,对其父文帝末年较为残酷的律法进行了改革,后来唐朝的《唐律》就是根据隋朝的《开皇律》和《大业律》修订而成。隋炀帝还对行政区域划分进行变动,改州为郡,还改变了官制、统一了度量衡等等一系列的有利措施。
  日期:2014-04-29 22:56:14
  以上这些彪炳史册的武功全部出自隋炀帝的手笔,一位在位时间仅仅只有14年的帝王,完成了可能其他几代帝王或许也不一定完的成的任务。以此来看,隋炀帝完全没有一点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缺点,那为什么千百年来会给他扣上这么多的屎盆子呢?为什么隋朝在建立37年之后就断送在隋炀帝的手中?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应该搞清楚一下三个问题,第一,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第二,隋炀帝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第三,做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够做这样事情。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全国统一,因为要开展大工程,尤其像隋炀帝那样的大工程,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第二,经济繁荣,隋文帝时期实行北魏时的均田制,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隋文帝还沿袭北周时期的府兵制,寓兵于农,闲时练兵,忙时耕种,加上隋文帝例行节俭,又整饬吏治,所以隋朝的农耕面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多的。第三,商业兴盛,由于隋炀帝大运河的开通,运河两边的城市更一步发展,大型城市如余杭、江都等逐渐出现,手工业发达,分工变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在城市中出现了固定的商业交易市场——市,还出现现代银行的雏形——柜访。第四,人口充盈,隋文帝上位后重新编订户口,加上以上条件的成熟,必然会导致人口的急剧上升,从开始的三四百万一下子增加到八九百万,而且隋朝还建有专门存粮食的粮仓,据说里面的粮食能够全国人口吃几十年之多,国库中的钱财多的已经用来串钱的线都已经烂了。

  那隋炀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说隋炀帝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系列的工程和举动,和他父亲为其留下的丰厚遗产是分不开的,外加隋炀帝自己由于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经济和人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直线上升。隋炀帝自己本身是一个具有野心和雄心的人,他在继位之初就表示自己要成为一位一代雄主,一定要有所作为。所以他才会从继位开始就没有停下大型工程建设和自己巡游开疆拓土的步伐,终其一生都在忙碌着,为他的帝国能够变成另一番景象。隋炀帝是隋唐历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人之一,他和武则天两人对王朝所做的改革是最大的,但同时两人的骂名也是最多的,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国破身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第一,因为隋炀帝这个人太自大,可以说此人已经自大到变态的程度了,他觉得世界上他是最聪明的人,下面的所有人都是为其奴役和服务的,所以他手下大臣的意见是从来不听的,他只相信自己。这样一来,他认为只要自己要做的事,无论花什么代价都无所谓。所以他在营造东都、开凿运河、修葺长城包括后来对边境用兵,动不动就发几百万人前往,每次都是死者过半,但是他觉得很正常,无所谓,他太不把人当人看了,认为这些都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看来他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一个王朝的盛衰决定权在人民,最后压死骆驼的往往是一根不起眼的稻草。第二,虽然炀帝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天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隋王朝毕竟才成立多少钱,民心未稳!你杨广一上来就接二连三的发起这样劳民伤财的工程,百姓怎么会没有怨言?!炀帝当时应该做的是何他父亲一样,休养生息,等到王朝站稳脚跟再进行这样的工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第三,中国人民自古都是农耕文化,就养成了一种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说难听点,就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变动。因此历朝历代的改革家最后都没有好下场,从秦国的商鞅、汉朝的王莽、北宋的王安石一直到明代的张居正。所以面对隋炀帝这样疯狂的改革派,他们招架不住,一时间是无法适应的。第四,由于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到国家手中,这样必然导致世家大族的权力受到了挑战和剥夺,一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怨恨,这样又造成一股社会不安定因素,后来的起义的都是这帮人,唐朝建立后门阀观念还没有消除,当年武则天也因为其祖上不是世家大族而烦恼呢。但其他不论,隋炀帝科举制度的创建,一定是社会的进步,这个功绩谁也不能比拟。

  最后我们将隋炀帝和中国古代的其他两位帝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一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位是盛世明君唐太宗。
  先看杨广和嬴政。两人都曾为统一中国事业作出贡献,嬴政横扫六国,杨广扫灭陈朝;嬴政开凿灵渠,杨广开凿运河;但不同的是,嬴政焚书坑儒,杨广修缮图书。杨广和李世民那就更像了,两人都是胡人血统;两人都不是长子;本来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都是运用不正当手段夺取了皇位;两人还是藩王时都为自己的父亲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两人继位后都励精图治,杨广忙于建设国家,李世民忙于治理国家;两人都使中国的国家地位得到提升,万国来朝,杨广被称为“圣人可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

  著名唐史学家胡戟先生曾经写道“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没有开运河。人们对秦始皇、唐太宗的功绩多有肯定,但谈到隋炀帝时却多是恶语”这对隋炀帝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位帝王,得出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