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子的童话 第四部 江山如画》
第47节

作者: sky浪翻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方面,他确实有,至于怎么有的。谁也不知道。就连我们这样的关系,他也从来不曾给我透露过半点。但是我和铁明私下都认为,那应该是唐五的钱。唐五的钱,留给了何勇。因为,直到唐五秦三再次回到九镇,犯下那件惊天大案,又双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止,他们都没有用过很多钱。那这些年来,唐五赚的那么多钱到哪里去了呢?两相结合之下,我认为,给了何勇这个答案是靠谱的。

  毕竟,一林一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何勇都是唐五当之无愧的衣钵传人。
  另一方面,何勇找我和夏冬都开了口,分别借了三万。在当时,三万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当时说一个人有钱,还是叫“万元户”。所以,借出这笔钱的时候,我虽然没有犹豫,但也还是有些担心,要何勇多考虑考虑。我愚蠢的逻辑是,一门连国家都撑不下去的生意,一个老百姓怎么可能做得好。
  皮铁明的看法完全不同。
  等何勇借完钱的第二天,铁明知道了何勇要承包食品公司的消息,给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勇鸡巴这下要发大财了。”
  听完铁明的分析之后,我有些后悔,我很想入股。表达了这个意思之后,铁明又说了一句话:“算了吧,要入股就不用过一晚上,等到今天了,昨天就入了。”

  当时,铁明脸上的表情有些奇怪,看着他,我才突然意识到,不知为何,昨天何勇只提借钱,提都没有提过要与我合作的想法。左思右想,有些不忿,有些怅然,却也拉不下脸主动要求,也就只得作罢。
  食品公司虽然私营了,但按规定市面上卖的盖了戳的正规生猪肉还是只能由那里统一屠宰。于是,承包下公司之后,何勇带着人光明正大地横扫了九镇周边乡下几个偷偷摸摸的私人屠宰点,并且每天都安排专人蹲守巡视,检查猪肉的戳记。唐五超前了所处时代五年,想要垄断肉制品的计划自此正式形成。
  多年之后,风光无限的马主任早已退休,人们早就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现在,九镇的老人无一例外都羡慕而调侃地称呼他为“马百万”。
  像是收购站一样,何勇同样也没有亲自参与管理食品公司,他把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让给了马主任。收猪巡查,打击私点等外围事务则交给了北条。
  而他自己,则开始操办起了真正奠定了他江山基业的第三件事——蔬菜。

  九零年之前,九镇并没有正规的蔬菜市场。
  通常都是周边乡下的菜农自己家地里种的蔬菜,有多余的,就挑个担子到九镇上来贩卖,换点活钱。菜农来自各乡各村,靠哪边近就在哪边卖。地点并不统一,新码头、十字路口、车站,街头巷尾的到处都能看见。规模稍微大一些集中一点的,就只有从新码头开始到常鹰家粉店附近结束的一小段街面两边,最长也只有二三十来米的距离,热闹时三四十来个菜摊子,供应不了多少。所以,很多迫于无奈的九镇人,在自家门前屋后的土地上也就见缝插针的兴起了小片小片的菜园子,种些苦瓜、丝瓜、辣椒等日常蔬果,聊以度日。

  在这样菜源匮乏、供应紧张的情况之下,那个时候的九镇人,如果哪个买菜去晚了,一家人就整天吃不到蔬菜。一九九零年,为了解决镇上常居人口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当时镇政府的领导班子响应中央号召,展开了“菜篮子”工程。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在我自己家旁边那条小巷口外面的大街上,修建了一个正规的农贸市场,所有的摊贩,无论猪牛羊肉,鱼虾土产,还是蔬菜干货都统一集中在此地经营、管理。第二,由政府出面,联系了市区的大型肉菜集散市场,每天凌晨都会由市区发来大量时鲜蔬菜。
  就这样,农贸市场的菜越多,来的顾客就越多,顾客越多,职业摊贩就越多,摊贩越多,对市区上游市场的需求量就越大,供货就越多。
  慢慢的,九镇人去农贸市场买菜就成为了家家户户的生活习惯,周边那些舍不得出管理费而依旧在外头零打散碎搞游击的小菜农只得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九镇百姓也不再需要自己种菜,屋前屋后的园子慢慢荒芜了起来。在形成了市场自发的良性循环之后,政府也逐步退出了调控,除了按月收取卫生费、管理费之类杂费之外,农贸市场也就处于真空状态,成为了一块还没有被人察觉开发的聚宝之地。

  雄才大略的唐五看到了这点,但可惜,当时的他已经深陷于唐胡两家之间的泥潭当中,不得脱身,再也无力施展。
  他的财,何勇替他发了。
  不知道是起步初期还没有摸到门路;还是何勇忌惮场面势力,低调行事;又或是本就老谋深算,刻意为之的缘故。
  总之,一开始,他并没有直接用暴力来垄断供货和销售渠道。
  他只是大材小用的选择了坐菜和过磅。

  所谓“坐菜”,是他们那一行的黑话。
  一般而言,这个世界上正经卖菜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菜市场里面,摆个摊子,直接面对顾客的小摊贩;第二种是自己种菜的菜农;第三种则是从上游手里批量收菜,然后转手卖给各个摊贩的二道贩子。
  市区来的送货商把货送到九镇之后,不可能自己守在车前,等着那些小摊主们这个十斤,那个二十的来买。通常都会统一批发卖给本地的二道贩子,再由这些二道贩子把货送进各个摊铺,这些二道贩子在行内就被称为“夫子”。
  而夫子们当天兑来的菜分发出去之后,不可能全部卖完,第二天又会有新鲜的货源运到,当天剩下的菜积压在手里就是亏损。于是,就有专门一部分人,在靠近傍晚收市的时候开始低价收夫子手里的剩菜,第二天再低价转卖给摊贩,这就是坐菜,干这个的人,叫做“坐地贩子”。
  刚开始的时候,何勇的手下坐菜,有些夫子不愿意给他们坐。何勇也不打,也不骂,就是喊上了一帮小兄弟,抽着烟,喝着酒,围在菜周围一坐,凶神恶煞的样子。小小的九镇,谁不认识谁啊?都知道这是一帮吃什么饭的人,察言观色之下,进菜的小贩也就不敢在这里进了,反正哪个夫子手里都有菜。一来二去之下,调皮的几个夫子们苦不堪言,打又打不赢,告也没法告,最后就只得屈从。

  大概是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何勇就成为了九镇农贸市场里面唯一一个有资格坐菜的人。不过,这还远远没有完结,这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坐菜的利润并不是很高。它的好处在于,对于不懂的外行想要进入市场,了解这一行来说,是绝佳的选择。
  当坐菜进行的差不多之后,何勇布下了他的第二步棋,那就是“过磅”。比起坐菜来,过磅就稍微高端一点了,坐菜谁都可以坐,但想过磅却需要一些实力。
  这也是何勇的自创。
  每天清晨,市区运菜的货车到了之后,停在九镇农贸市场靠国道的那个口子前面,夫子门围上去交易,一来一去分发出去,多少斤多少两,都要过秤。有时候,是夫子的秤,有时候,是货主的秤,都是赚的辛苦钱,天长日久下,多多少少就难免有些扯皮的事情发生,吵嘴天天有,甚至还打过不大不小的几次架。

  一九九二年七月初,何勇出现了。
  他带来了三台落地磅秤。
  每天凌晨,往路边一放,不管你是市区的货车,还是夫子,又或是零打散碎的摊贩,只要你想交易,你要卸货,就必须在这三台磅秤上过秤。视货物品种和价格不同,每一斤抽取一分到五分钱的过磅费不等。
  钱不多,而且归根到底都会摊在每天买菜的百姓身上,九镇的夫子和菜贩们图个平安,嘟嘟哝哝的说了几句之后,也就低下头,认了这个冤枉。市区的那些货主们,一看本地人都服了这个行,就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相当识趣地默认了这个规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