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15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刘邦不准他到自己的封地去,只能在京师待着。于是韩信长期带薪请病假不上朝,还羞于和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同列,有次顺道经过樊哙家门口,就进去坐坐,樊哙跪拜相迎,韩信出门后却自嘲现在怎么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这里笔者要多插一句,樊哙怎么了,要不是樊哙在鸿门宴上救走刘邦,现在还哪有你韩信什么事儿!再说人家樊哙可是刘邦的连襟,正宗皇亲国戚,跪拜相迎是给你面子,换成别人还不伺候呢!

  日期:2014-02-27 23:01:54
  这下轮到使韩信走上所谓谋反之路的真正主人出场了——陈豨,陈豨被刘邦拜为巨鹿郡郡守,临走时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摒退左右,拉着陈豨的手对他说,“我有几句真心话要讲,不知当讲不当讲。”陈豨答道,“将军请直言。”韩信说,“你现在要去的巨鹿这个地方,是军事要地,而你又是皇上非常信任的人,你到了那里,必然有人会告你谋反,告一次,皇上必定不信,两次,皇上将信将疑,三次,皇上就要来讨伐你啦。倒不如你自己早作打算,天下可图也。”陈豨知道韩信的能力,就将其话记下了。到了汉十年,陈豨果然反了,韩信称病不上朝,暗地里向陈豨通信,自己愿意在京城做内应,还与家臣商量晚上假传圣旨将大牢中的囚犯放出,趁黑混进皇宫,擒杀吕后、太子,此时刘邦已经御驾亲征,讨伐陈豨去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时韩信家里的一个人犯事了,被韩信囚禁起来准备杀头,那个人的弟弟为了救哥哥就把这秘密告诉了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使了一计,找到韩信,说皇上已经将陈豨擒住,凯旋而归,现在所有大臣都去向皇上祝贺。韩信以生病为由本欲推辞,但是萧何坚持,就算有病叫人抬着也要将你抬去,韩信没办法,只好前往,来到长乐宫,还没等脚跟站稳呢,一早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一拥而上,将其拿下,就地正法,并且夷三族,就是自己父亲、母亲、妻子三族的人全部杀光。一代将星就此陨落,韩信死前仰天长叹“真是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直言,事到如今竟落得如斯田地,被以女子所诈,真是天要亡我!”

  这就是韩信最后的谋反之路,笔者认为疑点重重,漏洞百出。第一,既然韩信当时和陈豨秘密谈话时已经摒退了左右,那怎么还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并告诉了吕后?第二,韩信当时在齐王任上最容易造反的时候没有造反,现在却叫人造起反来?当初的信誓旦旦怎么不见了?有人会说那是刘邦后来对他的种种不公伤了他的心,笔者认为韩信到死对刘邦那种“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感恩之心是不会变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共食、共衣是一种天大的恩情,尤其是衣服,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因为衣服代表个人的私密性,谁才能共食、共衣?手足、兄弟、同胞!第三,就算告密者只是告了韩信要假传圣旨擒杀太子、皇后这件事,那也说不通,要知道造反是要杀头的大罪啊,韩信在与家臣商量的时候自然人越少越好,怎么会有靠不住的闲杂人等,还是自己家里奴仆的弟弟?第四,韩信作为一代兵神,难道会不知道几个大牢中未经训练的囚犯能够攻入固若金汤的皇宫,擒杀身边保镖无数的皇后、太子?第五,从陈豨造反到韩信被杀之间相差四个月时间,这作何解释?难道约定一起造反,韩信等到刘邦快将陈豨收拾了,这才慢悠悠的实行他的里应外合之计?更有甚者,有人考证,其实陈豨此人一生之中根本就没有当过巨鹿郡守,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由此可见,韩信根本就不曾有造反的行为,一直以来他都是“被造反”,我们从刘邦亲征回来听闻韩信被杀时,《史记》用了五个很传神的字眼“且喜且怜之”或许知道一切。要是真的谋反,那是什么罪过!怜什么,恨、怒还差不多。
  那为什么要杀韩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因为当时刘邦年岁已经不小,吕后要帮助自己或者自己的儿子将来扫清道路,这帮功臣始终是心腹大患。其实刘邦心里是不想杀韩信的,要杀第一次有人告其谋反早就可以杀掉了,他还是念旧情的,希望你能在首都安安分分终老一生就可以了,所以在听到韩信被杀时才又喜又怜。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这人一向果敢刚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她如何对待戚夫人就能看出。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后来有人告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念旧,将彭越贬为庶人,让他到蜀地去,路上碰到吕后,彭越就像吕后诉苦,说自己冤枉,吕后让他和自己一同回京,答应在刘邦面前帮他澄清,结果到了京师,吕后见到刘邦,却说把彭越这样的人放了简直是放虎归山,不如把他杀了放心。彭越也是活该倒霉碰上这样的事情,本以为可以就此脱罪,谁料想落得个夷其宗族的下场。

  其实从韩信被杀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可以反证韩信谋反的虚假。在韩信之诛后,先后有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韩王韩信、燕王卢绾相继被人告谋反,这其中只有黥布是真的反了(被逼),剩下的都是“被谋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线索,因为当时韩信与彭越、黥布三人是三位一体的,是汉朝开国最大的三个功臣,功劳可以说不分上下,所以开国后也是三个最大的异姓王。而随着韩信的被杀,异姓王与刘家共分天下的局面打破了,由此才会引出后来一连串的反应,因为刘家江山当然不希望由他姓来染指,当初是没有办法,现在世道清了,你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到地府去相见了。

  日期:2014-02-28 16:57:33
  012 李广难封——性格决定命运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