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49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书记载,虽然这个高保勖身体瘦弱,说话还口吃,但其长得眉清目秀,深得其父高从诲的喜爱。不管高从诲生多大的气,哪怕是雷霆之怒,只要看见了这个儿子,立刻就多云转晴,破怒而笑了。
  后来,因为拥有这么一手特殊的绝活,再加上自己的“英明领导”,荆南人们就送给他一个新的外号——万事休郎君。
  事实证明,获得了这么一个外号,这个皇帝的“所作所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宋史.高保勖传》记载,这位“万事休郎君”留在历史上的值得记录的事情就三件:
  荒淫无度、大兴土木、民不聊生!
  摊上了这么一个主儿,荆南这个国家,也差不多“万事休”了。然而,上天居然有好生之德,就在荆南百姓们准备揭竿而起,内部解决问题时,这位年仅39岁的英年天子,就“淫年早逝”(宋史原文)了。
  高保勖一死,他的侄子高继冲登基称帝。此人拨乱反正,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终于让荆南这辆脱轨的列车,重新回到了正道上。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

  这个荆南,就是现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的荆州。这里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么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高家居然在这里折腾了五十多年,难道就没有人来争夺吗?
  关于这个问题,两点足矣。
  第一,高家人拥有超级高超的生存哲学。
  这个生存哲学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大孙子!
  要知道,从高家第一代建国者高季兴开始,高家就采取毕恭毕敬的称臣政策,对周边各国一律称臣上供,即使那遥远的塞外民族契丹,高家也毫不例外。
  除此之外,高家人也非常会来事,但凡有外国使者前来,高家掌门都要亲自作陪,沏茶倒水、洗脚搓背,那真是礼数周到、体贴入微。完事后,高家掌门还要准备丰富的土特产,那都是一车一车地拉。为了完全显示自己的诚意,人家根本不计较钱。
  伸手不打笑脸人,天天面对这么一个卑躬屈膝的主儿,你还真不好意思下手。
  当然了,当孙子当久了,高家人也会叛逆一次,当一回爷!

  由于荆南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江上东、西、南、北所有的船只,行旅转运,物资运输,都必须经过这里,因此,当诸国的奇珍异宝,或者是钱马银粮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高家人就会当一次“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强盗。甭管是谁的东西,先抢劫了再说。
  问题是,你平白无故地把人家打劫了,对方肯定不干。碰见某个极其生猛的主儿,甚至会出兵讨伐。一到这个时候,高家立马主动认怂,不仅物品全数归还,还痛哭流涕地悔改。
  当然了,对于高家人而言,哭归哭,抢归抢,这完全是两回事。只要你暂时不计较了,我们就继续干!
  到了最后,对于这种人,诸侯列国们无可奈何,送给了高家人一个全新的称号——高无赖。
  殊不知,诸侯们之所以容忍这个“无赖”这么多年,不是因为这家人多么好,而是因为这家人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重要到不仅是“七省通衢”,也重要到没有人敢轻易下手。
  第二条,荆南的地理位置。
  原来,由于荆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谁夺取了这片土地,就等于把自己的地盘推到了最前沿,跟诸侯们公开叫板了。
  在这些人中,湖南的周行逢不敢取,他需要荆南这块地盘,作为自己抵御北方强国的一道重要防线。蜀地的孟昶也不敢要,因为这样就等于跟赵匡胤叫板,自己要顺江南下,问鼎中原了。而南唐的李家,还是忘了他们吧,这些热衷文艺、喜好和平的家伙们,连战略重地淮南都不要了,还会要荆南?
  因此,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人敢夺取荆南,而这个人,就是意欲统一天下的赵匡胤。
  当然了,不管赵匡胤多么想取荆南,他也必须要面对上述的第一道难题,他真的没有借口开打呀!
  作为一个华夏正朔的中原大国,赵匡胤必须要讲信誉、重礼节,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荆南的高家都装孙子成那样了,对于这么一个国家,您真忍心一个巴掌扇下去,把这个国家消灭吗?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商榷一下。
  殊不知,此时湖南的那封求救信,正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初七,应湖南周保权的正式邀请,赵匡胤派遣了10万大军出征,去帮助周保权解决那场内部矛盾。
  与此同时,赵匡胤回信荆南的高继冲,让他给自己的大军让路,并且派遣3000部队支援宋军。

  当然了,赵匡胤给出的理由,那也是非常合情合理。你高家不是我的臣子吗?我就是跟你借个道,这过分吗?我就是让你出点人帮助我“维和”,再出点钱管管我的饭,这更加过分吗?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高继冲而言,这可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因为傻子都知道,赵匡胤此举意欲何为。
  这,根本就是赵匡胤的阴谋诡计,是著名的“假途灭虢”的重演呀!
  所谓“假途灭虢”,是一个堪称骨灰级的计谋。

  话说在春秋时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晋国就要讨伐虢国。但是问题来了,晋国与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晋国无法直接通过。于是,为了去讨伐虢国,晋国就向虞国借路。
  当这个消息传到虞国后,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就进言道:“坚决不能答应晋国的要求,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就好比牙齿和嘴唇,虢国要是完了,咱们虞国还能存活吗?”这番话,就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虞国的国君居然不听。他自信地以为,晋王给了自己无数的财宝和名马,这是真把我当朋友。我们两国的关系这么铁,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事情呢。于是,虞国的国君就痛骂了宫之奇一顿,还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的事情,当然被宫之奇全猜中了。晋国灭掉了虢国后,在班师回国时,就顺手灭了虞国。可怜的虞国国君,还没有捂热那些财宝呢,就都被晋国拿了回去,人家还顺手拿走了自己的国家。
  以上,就是成语“假途灭虢”或者“灭虢取虞”的由来。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堪称骨灰级的计谋,却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诈骗式阴谋。第一次使用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天才;第二次还想使用的人,那就是没事成心找抽,主动上门让人取笑的白痴、笨蛋了。
  君不见那三国时期的“美周郎”吗?虽然他智谋无双,但在使用了这条计谋后,还不是被人取笑得够呛,最后吐血而亡。
  当然了,这个矛盾也就在于此。不管赵匡胤多笨,高继冲都不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这个人没有能力、更没有实力把这个“周瑜”挡在家门外,然后狠狠地骂上一句:“滚吧,你个傻子,换一个新鲜的招数再来!”
  可见,出现了这种情况,荆南高家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可咋办呀?

  好日子到头了,认了吧……
  建隆四年(963年)二月十五日,在宋军统帅慕容延钊的大营内,高继冲呈上了降书顺表,他率众投降了。
  至此,赵匡胤以借道为名,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荆南三个州、十七个县、十四万二千三百户的人口,全部并入了大宋之版图。
  当然了,这种兵不血刃的轻松,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没有让赵匡胤有一丝一毫的快感,因为这个男人清楚地知道:区区荆南,不过是一盘开胃菜,唯有那湖南,才是自己真正的主菜。
  出兵,越快越好。兵发潭州,彻底享受这顿盛宴!
  那么,我为什么要用“越快越好”这个词汇呢?因为就在不久前,湖南传来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不仅比当时求救时更加十万火急,并且让赵匡胤瞠目结舌,更是久久不能释怀!
  原来,就在不久前,湖南的那场内部矛盾战争,已经尘埃落定,彻底分出了胜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