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3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工商业者和州县小吏,唐代的科举考试原则上面向所有人开放。贞观年间的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后三科是指通晓法律、书法、算学的专科考试,不但录取人数有限,而且考中了也只能算是帝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进入政界,在仕途上获得发展。
  也因此,如果读书人想从政,只能考秀才、明经、进士三科。

  先说秀才科。此科要考五道方略策,何谓方略策呢?就是论述古今治国之道和国家时务之要。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博古通今,思维清晰、能言善辨,文采斐然。而李世民设立此科的目的,就是要从中选取像薛收、魏征一类的治国大才,考生一出手,便能切中治国之要,为国家决策提供服务。然而除了天才人物或通达古今、久历官场的资深人士以外,一般读书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由此可见,隋唐时代的秀才科与后世明清的秀才是完全不同的,不但是隋唐科举制中的规格最高的科目,也是最难考的科目。能通过一道方略策就很不容易,何况要考五道?对那些没有经过官场历练的读书人而言,岂非难于上青天?也因此,天下学子对秀才科皆望而却步,于是自贞观朝以后,秀才科便基本停废了。
  隋唐时代最难考的居然是秀才!这可真是没想到。
  但秀才科门槛如此之高,就没有比较低的门槛么?咱十年寒窗苦读,又千里迢迢赴京,难道就这么两手空空打道回府么?
  且慢,还有明经科供你选择,这个门槛比较低。
  明经是明习经学或通晓熟悉经学的意思。何谓经学呢?主要是指儒家经典一类。只要考生擅长死记硬背,把儒家经典一类的经学背得滚瓜烂熟,不怕年龄小,都可报名应考明经科。考试内容分帖经、经义、答策三项。
  帖经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遮住经学教科书的部分词句,要考生填出来,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度。
  经义属于口试部分,考察考生的诵读经典能力。
  答策又叫答时务策,何谓时务策呢?就是论述时政要务的对策,属于应用能力的考试范畴,考察考生在熟悉儒家经典等的基础上能否将其运用实际事务当中去,类似于现在的论述题或作文之类。
  总的来说,明经科比较好考,录取率一般为十分之一、二,不过也正是因为门槛低,所以起点也低,考生尽管通过了明经科考试,但要想真正从政,在仕途上飞黄腾达,那可就难而又难,少之又少了。
  有鉴于此,所以只要考生们感觉自己不含糊,希望在从政的道路上有一个高起点,那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参加进士科了。
  (科举制在隋唐两代发展示意图)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初,而在唐贞观时代开始发扬光大。在中国科举制历史上大名鼎鼎一枝独秀,几乎成为科举制的代名词,下面简单介绍下唐代进士科的相关情况。
  考生生源:主要分“生徒”和“乡贡”两类。
  所谓“生徒”是指官办学校的学生,如在京师国子监(即太学)、弘文馆等处就学的贵族子弟,以及各地方州县学馆求学的读书人,类似于今天的科班出身,他们修业期满,可以直接应举参加考试。
  而“乡贡”指的是各地方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习的读书人,类似于今天的自学成才者,他们向所属县、州报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朝廷的应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冬天的十一月至来年春天,不过在贞观时代,李世民为了方便考生应考,采纳吏部官员的建议,规定考生一年四季都可应考,直到贞观后期才恢复冬春开考的隋朝旧制。
  考试内容: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
  何谓大经呢?按《新唐书?选举志》,大经就是《礼记》或《春秋左氏传》,除了大经,还有中经和小经之分。也就是说,进士科考试要写五篇作文,再加试一道比较难的填空题。只有策、经两项全部通过,方能评为甲等,除了甲等,还设有乙等。
  主考部门:礼部。礼部有多种职能,主考时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教育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进士科相较于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一方面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帖经部分,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活学活用的时务策部分,少了一些填空题而多了好几道论述题或者说作文,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门槛高出明经科很多,所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这已经够难了吧?
  不然不然,这还只是皮毛,大家千万别以为能通过礼部的进士科考试,被评为甲等或乙等,一切就OK了,就可以从政当官做国家公务员了。要知道在唐代,进士及第者仅仅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而已,接下来,还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才能被正式授官,进入体制内,成为大唐官员一分子。而主考的吏部么,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家人事部了。
  基于此,除过就读于京师国子监等处的贵族子弟外,我们不妨对地方上各州县学子们的进士科之路做一首打油诗:

  县考头道关,州考二道关,礼部三道关,吏部四道关,头关不算难,二关比较难,三关真正难,四关难上难,过了前三关,心里先莫甜,还有第四关,够忙很多年,到底有多难,继续往下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