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2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28 09:47:40
  连载48
  四、撤州与裁员
  对有唐一代而言,贞观时代是个奠定制度的时代,而贞观初期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期。贞观元年,就在出台《贞观律》不久之后,李世民又把目光瞄准了唐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推出了一个大动作,这便是撤并州县。
  每个新王朝建立之初都会有这个动作的,比如隋朝开国之初,杨坚就曾搞过。至隋末豪杰并起,群雄割据,中国四分五裂,武德皇帝李渊为了尽快完成统一,以政治招降手段收编了很多旧隋势力和反隋武装,但大伙肯接受收编也是有条件的,是奔着好处来的,于是为了安置这些人,李渊便把很多州县一分为二,或甚至一分为三,各委以刺史等职。如此一来,大伙是服气了,消停了,有好的前程了,但是国家吃不消了,李世民即位后一盘点,唐朝的州县数量居然比隋朝开皇时代翻了整整一番!既不便于统治管理,而且大乱之后,人丁调零,官多民少,国家的负担也很重。怎么办呢?领导很快拿出了可行性办法:

  大力撤并州县!
  动作是很大,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个大动作之后唐朝的州县数量,估计是基本恢复到了隋开皇时代的格局吧。在此同时,为了便于统治管理,他又根据山川形势、地理便利,把天下分为十道,也就是十个大的辖区。分别是:
  一为关内道。二为河南道。三为河东道。四为河北道。五为山南道。六为陇右道。七为淮南道。八为江南道。九为剑南道。十为岭南道。
  简单介绍下这十大辖区各自包含的范围。

  关内道:包括今天的陕西、宁夏一带;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河东道:范围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西;河北道:包括今天的河北和东北一带;山南道(殽山以南):包括今天的湖北和四川部分地区;陇右道(陇山以西):指今天甘肃一带;淮南道(淮河以南):包括今天长江以北安徽、江苏、湖北部分地区;江南道:包括今天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一带;剑南道(剑阁以南):包括今天四川、云南等地;岭南道(五岭以南):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等地。

  这十大辖区的划分基本奠定了有唐一代的地方管理体系,后世的增减和变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贞观初年的唐朝疆域图,以及当时所确定的天下十道划分(由日本绘制,可将其中的日文改为汉字,吐蕃以下那一行与铁勒右上那一行可直接去掉,蕃改为吐蕃)。
  撤并州县之后,李世民又于贞观元年末推出了另一项改革:裁员。其时唐政府中央在职官员两千余人,相对于唐初人丁调零的情况,这个官僚体系就显得过于臃肿庞大,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那么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势所必行。
  有鉴于此,李世民便把房玄龄找来谈话,他告诉老房,官在得人,不在人多。老房一听,领导这意思没别的,就是不愿养活闲人,并想借此提高办事效率。不过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使,光老房一个人操办还不行,于是李世民又指派长孙无忌协助老房去完成。老房负责牵头,长孙无忌负责具体操作。
  两人受命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员,几斧子砍下来,京官们只剩下六百多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此一来,领导和百姓皆大欢喜。
  通过降封宗室、撤并州县、裁汰冗官几个新举措、大动作,领导和他领导的政府都轻松了不少,加上三省驳议制的完善,法制建设的加强等等,一个精干、高效、廉洁,一个运转流畅、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政府,将把国家迅速带入正轨!

  日期:2013-03-28 09:50:29
  连载49
  五、科举制
  几乎与“恩荫制”选官的同时,李世民又在国家人才选拔体制上推出了另一项制度——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即开科取士,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自魏晋以降,历代选拔人才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以士族门荫取官,士族大户祖祖辈辈为官,高门望族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大权,而寒门小户的庶族地主限于门阀,只能喝人家一点残汤剩水,做个“小吏”之流,难以进入高层,参与国家政治。这种情况持续数百年,对庶族地主而言,犹如漫漫长夜,直到隋朝,才终于透出了一丝曙光,隋文帝杨坚采用萌芽于北魏的科举制,开秀才科以取士选官,至隋炀帝杨广,又首创进士科,那些身处下层的庶族地主才终于有了通往高层的独木桥。但随后天下大乱,隋帝国土崩瓦解,独木桥一折两半,大伙又只能望洋兴叹了。

  科举制的又一次转机始于唐朝。就在唐朝完成大一统的武德年间,科举制又悄然恢复,而在唐朝完成新老交替的贞观元年,科举制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这一年的冬天,唐帝国的统治者李世民大开科举,天下士子闻风而动,纷纷赶赴长安应考,一时竟汇聚了七千余人。由于关中米贵,并为了照顾殽山以东的读书人,还在洛阳设立了另一处考场。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介绍下唐代尤其是贞观时期的科举制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