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8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大是当然的接班人。
  在这项制度下,只要老大还活着,又没犯什么大错,其他兄弟们不论多么优秀,功劳有多大,对于接班的事情就想也别想,没门!
  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在这种近似于硬性的规定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选择皇位或家族的继承人时,一项最主要的考量标准不是优秀与否,而居然是年龄!
  是的,就是年龄。

  对此,本人经思考后认为,这是由古人,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经验型思维方式决定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老话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等。古人,或者我们中国人认为,就能力提升而言,多吃或早吃两年干饭还是很有作用的。大哥与小弟们相比,优势就在于年龄,而在多数情况下,年长的人通常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处理各种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相对较强,把国家或家族的未来交给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再一个,在“家天下”时代,如果不确立这样一个具有唯一性的标准,而以优秀或贤能与否作为标准的话,一群小弟们就会很有想法了,就会想很多办法抢大哥的饭碗,这就容易导致政局不稳,国家动乱,使整个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所谓“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历史上此类教训数不胜数。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优秀或贤能这些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它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一旦放到实际操作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以此为标准,真是麻烦得很。

  但这项制度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老大实在不行呢?如果他是个低能儿,甚至是白痴呢?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岂不是更危险吗?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啊。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古人应该也是考虑过这种情况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概率的问题了。
  理论上,由大哥作继承人合适与否应该是各占一半几率的。如果不搞“嫡长制”,而是让兄弟们竞争上岗,那么政局动荡的几率差不多是百分之百的。但如果实行“嫡长制”,其风险有可能就会下降一半,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这个意思。

  实事上,制定这个标准的出发点就是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
  总之是把宝押在老大身上了,好也罢,坏也罢,合不合适,行不行的,就你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家天下”时代,这个以经验型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嫡长制”不但智慧、理性、简单易行、甚至还很科学。所以,从西周开始,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权力传递的标准模式贯彻奉行,而无数优秀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也极少对它提出过什么非议,这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封建宗法制度里面堪称无与伦比。
  需要说明的是,在皇帝有很多女人的情况下,“嫡长制”里的这个老大还有嫡子与庶子之分,本来按照规定,只有在缺少嫡子的时候,才能轮到庶子,但是由于后宫争宠,由此而起的嫡庶之争也曾经困扰过很多帝王们。
  好了,名词解释完毕,下面就据此来分析下李渊的作法吧。
  日期:2013-02-26 08:30:13
  连载7
  三、老李的平衡术

  平心而论,李渊还是相当尊重前人的这种创造与智慧的,如果说,在册立唐王世子之前,他对于挑选接班人还有某些犹豫,不晓得建成、世民两人哪个更合适,那么在武德元年正式册立李建成为皇太子以后,他的态度就坚定多了,种种迹象都充分显示了他贯彻落实“嫡长制”的决心。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李渊的这种决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李建成东宫集团的苦心扶持,二是对李世民秦府集团的有意抑制。
  先说李建成这方面。据史书记载,自大唐开国后,为了锻炼建成日后的当国理政能力,李渊曾多次专门下诏,把军国大事以外的朝政细务交给建成去处理。有时他外出巡视、打猎,多日不归,也常会把监国重任交给建成。正所谓望子成龙,这对建成而言,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期望。
  与此同时,李渊对东宫人选,或者说加强东宫班底也是煞费苦心。武德二年,他派出李纲等朝廷重臣兼职东宫,教导辅佐建成,后来又陆续把王珪、魏征等名士派往东宫,目的就是让东宫的声望更大些,实力更强些。在当时的东宫下属中,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也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李建成的重要心腹,韦挺。
  韦挺也是关陇世家子,说来算是李建成的至交,他很早就进入了东宫班底,可谓是建成真正的心腹,史书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他与建成显然有过很多次密谋。当初李纲上书建成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很可能就是暗指韦挺等人。

  再来说李世民。由于李世民比较强势,从史书中看来,李渊对李世民多有抑制。比如武德二年正月,李世民刚刚平定西秦,立下大功不久,李渊即派他出镇长春宫,此举固然也是委以重任,但同时也是让世民离开政治中心长安,以免他结交朝中重臣,威胁到建成。
  这之后,刘武周挑起战火,山西局势不断恶化,李渊硬是咬着牙,把李世民雪藏了将近一年,才重新起用,将收复山西的重任交给他。
  为了防止世民做大,老李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啊。
  到了武德四年,李渊在后妃们的挑唆下,对李世民的几次横加指责不必提了,要特别强调的是另外一件事,前面说过,李世民是在当年七月末班师回到长安的,而李渊授他天策上将却拖到了十月份,期间相隔了两个多月,这么长的时间段里不给李世民升职意味着什么?须知这次李世民立下的可是旷世奇功,理应立即升职重赏的。

  想来没别的,就是要压一压他的骄气,打一打他的威风,让儿子摆正位置,莫要居功自傲,处处出风头,抢风头,强压建成一头。
  然而拖到十月份,李渊还是给世民授以天策上将了,这又为什么呢?
  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功高不赏,道理上说不过去。另一方面,当时天下还很不太平,大鱼儿江陵萧铣尚未平定,小鱼儿山东徐圆朗正努力做大,河北刘黑闼势力强势崛起,突厥边患又无休无止,说不定哪天还得派李世民挂帅出征,要为以后留下余地。
  大约也就在武德五年间,在李渊的操办下,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有了各自的新王府。虽说有了新家,但元吉似乎是个恋旧的人,大多数时间仍然赖在太极宫的武德殿后院里住着,李渊也不管,尽由着他。
  至于李世民,则从太极宫的承乾殿搬了出来,住到了新建的弘义宫中。
  弘义宫在长安宫城以外东北方向的皇家禁苑中,与太极宫北门之一玄武门,以及李建成居住的东宫都相距不远。
  因位于皇家禁苑中,所以弘义宫一带的风景很不错,史书中谓之“山林形胜”。
  据说李渊给世民修建弘义宫的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儿子,你一仗灭二国,为大唐立下大功,老爹我认为给你授以天策上将,食封三万户,赐三炉开元通宝啥的,都不足以嘉奖你,回报你,所以要再给你盖一所新宅子,大宅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