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7节作者:
木唐子 争储与夺嫡还有什么不同么?
有,当然有。争储带有竞争的味道,手段更光明正大一些,而夺嫡,则带有暴力和血腥的味道,手段更残酷更阴狠一些。
先来说武德七年以前的事,说起来,事情与李渊也不无关系。
一、争储之路
据史书记载,早在大业十三年十一月间,李渊攻克长安后,由唐国公升格为唐王,按惯例,他应该立继承人,即世子。当时他手下一批将佐要求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只要做了世子,以后自然会升格为太子,李渊就此征询李世民的想法,而李世民态度则很明确。按史书中的说法就是:固辞而止。意思是,坚决不干,于是此事作罢。
如果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伪,这里就试着给出一种解释。当时向李渊请命的将佐们很可能是一些太原首义功臣,他们与李世民在太原多次聚赌,策划兵变,关系密切,而与李建成则交情平平,从内心里更希望李世民能够成为李唐的建班人,而大伙推举李世民,无疑也是为了自身的前途。李渊就此征询李世民的想法,是相信世民一定不好意思跟建成争抢。而李世民表面上虽然坚决不干,实则心里是很愿意干的。
很愿意干,但又实在不能干。当时的李建成颇有长兄风范,入关路上与李世民相处也十分和谐,兄弟之间情意犹在,李世民实在不好意思跟大哥争。
但不争,又不是李世民的性格,争接班,争储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平生抱负,济世安民之志,不争能行吗?他自信自己比大哥更有担当,更有能力!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李世民确立了自己的争储之路:为大唐立大功,创大业,以光明正大的手段,将大唐储位争到手!
于是我们才能看到随后这样一系列画面: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经过高墌城里两个月的坚守后,李世民于折墌一举平灭西秦,生俘薛仁杲,胜利返回长安,那时候的他锋芒初露,英姿飒爽,英气逼人,连一代枭雄李密见到他时,也都暗自艳羡不已。
武德三年(620年)五月,经过柏壁五个月的相持之后,李世民于雀鼠谷沿线追及宋金刚,以疲打疲,力克强敌,又乘胜收复太原,一举平灭了刘武周集团,为大唐再立新功。
就在这次班师途中,唐军依照北齐古曲《兰陵王破阵曲》的基本音调,重新填词创作了《秦王破阵乐》,唐军将士高唱凯歌的铿锵雄壮,永远回荡在那年夏天的五月!
武德四年(621年)五、六月间,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驻军洛阳期间,李世民曾带着房玄龄微服私行,来到洛阳玉清观中,秘密拜会了隋唐之际一位著名的道士王远知,据说这位王道士有一项常人难及的本领,预测未来。
这是王远知和李世民第一次面对面,初见之下,神秘道士王远知立即准确地测出了来访者的身份,他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
难道王远知人如其名,真的是神乎其神?
此举无疑令李世民大为叹服,看来在这种人面前什么都不需要隐瞒了,他当即向王远知和盘托出来意,也就是让王道长帮自己预测一下前途。
对李世民来说,所谓前途,也就是他个人的政治命运。
王远知接下来的回答如同一道闪电,划过了李世民内心最隐秘的那个角落,他说:“秦王日后当为太平天子,请善自珍重!”
这件事记载于《旧唐书?隐逸传》中,多年以后,李世民曾专门下诏表彰王远知,并为他兴建了一所道观。
关于王道长神乎其神的预测术,这里就不作深究了,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
最迟在武德四年,李世民就已经明确树立了争储的目标!
而在此之前,他的屡立大功早已让建成感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之后,他以一战灭二国之不世奇功,披黄金甲,率唐军铁骑,高调班师长安,在建立空前功业的同时,也遭到了兄弟们空前的嫉恨,由于和李渊后妃们冲突不断,他又饱受了父亲的指责。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父亲赐给他三炉开元通宝,食封三万户,又升职天策上将,使他得以开天策府,开文学馆,招纳贤才,为日后增添了一笔新的储备。
总而言之,武德四年的李世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功劳大了,收获多了,心气儿高了,麻烦也来了!
在苦读这一段历史以后,我给李世民的争储之路提炼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竭尽所能,建立大功,为争储累积资本。
二是不遗余力,招揽英才,壮大秦王府势力。
三是以高调而张扬的姿态向父亲、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赫赫战功。
从表面上看来,李世民的争储之路和杨广夺宗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并无不同,不过我认为,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杨广平陈的功劳主要是靠取巧得来,而李世民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才和艰辛,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没有一丝水分。
其次是,杨广擅长演戏,多用阴谋,而李世民在争储期间还是走正道,行正事,主要靠光明正大的方式去争取。
杨李二人,人格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方式的不同。尽管他们在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最终也都走向了血腥,但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还是要分清。
因为正是这些,决定了他们对历史的不同贡献,和历史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其心主邪,为独夫民贼,其心主正,为万世明君!
值得玩味的,还有李世民争储的第三个特点,他那种得胜归来时高调、张扬的姿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个字:出风头。李世民喜欢出风头有他自身的原因,如性格外向,少年气盛,渴望扬名等等,也有争储的原因,他就是要以此来告诉父亲:虽然他身为次子,但唯有他才是最合适的储君,他比大哥建成更有能力挑起大唐的重任!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李世民这种张扬的性格,高调的争储方式也有很大一个问题:他越出风头,被反秦联盟,或者说被他的大哥、四弟拍砖的机会也就越大。
论功劳,俺们比不了你,论拍砖,俺们还是不怵你的!
也许正是吸取了武德四年被多次拍砖的教训吧,武德五年(622年),以重创刘黑闼而再立新功的李世民没有再大出风头,而低调返回了长安。
适可而止吧!见好就收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致上回顾了一遍李世民的争储之路,但是这并不算完,要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这个过程,还必须把李渊也扯进来说说,事实上,在李世民争储之路上最关键,最有影响的一个人物,正是他的父亲李渊。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首先来介绍下一项很古老的制度吧,解释完这项制度,我们才能对李渊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日期:2013-02-26 08:28:38
连载6
二、名词解释:嫡长制
所谓“嫡长制”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嫡长子继承制”。它是古人在一夫一妻多妾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也是封建宗法制度里的核心制度之一。要完整地把它解释清楚实在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就不这么干了。我们只要知道,根据该制度的规定,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尤其是在确定皇位(或王位)的继承人时,其原则可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