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勿惊龙(日薪八千拿命换,记录我当珍珠潜水员的日子)》
第24节

作者: 二郎神犬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8-15 02:50:00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我们还是非常吃惊,也非常之头疼,因为这里的水下能见度实在是太低了,大概只有十厘米左右。这让从小习惯于在海里潜水的我和杜志发而言,特别不习惯,就跟突然间成了瞎子一样。
  人在水下,如果看不见,恐惧感就会自然滋生,特别是对于初学者,那种感觉是致命的,因为它会令你窒息,让你浑身僵硬,就像被死神捏住了脖子。我一点都不夸张,有机会潜水的朋友,可以试试在泥沙含量较高的地方,保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下水一趟试试,你如果最后不是被人拖上来的,我喊你“水神”。
  没过多会儿,我们两人就都出来了,浮在水面跟上头郭文娟说了情况,水下根本啥都看不见,浑浊一片。这种情况下,是不敢贸然一直下潜到底的,因为你没法知道水底的状况,万一遇到特殊事件,碰着些不三不四的东西,或者被什么东西缠住,想上都上不来,方向也没法掌握。可既然下水一趟,如果连底都没碰着,又着实有些不甘心。他们都没了主意,我想了个办法,跟杜志发商量,可以慢慢沿着锚链下潜,只要手不离开锚链,凭我俩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大问题的。

  杜志发同意,于是我们两人游到锚链附近,再次潜了下去,阿发在下面,我在上头,垂直相距大概四米左右。有了锚链做引导,心里确实稳定了许多,就好比人坐过山车,或者蹦极,只要有东西将你固定住,绑住了,就不会太慌,但如果让你徒手站到那么高的地方,你真的会吓得腿抖到无法站立。
  下降到七八米左右时,水比上层江面清晰了不少,杜志发回头给我做了个OK 的手势,然后继续往下。片刻后,我们就到江底了,大概也就十五米左右的深度。
  有些朋友会说这怎么可能?长江才15米深,扯淡。但我告诉你,那个位置确实只有十五米深,而且一般长江主航道水深都是在10~20米左右,某些地方30米,就算是比较深的了。
  另外一个,潜水下沉的速度,虽然如果你是使用水肺潜水(通俗点讲就是要氧气瓶的),得稍微慢一点,但其实还是很快的。十几米的深度,压根什么也算不上,一眨眼就到了。如果像我老家的祖辈采珠人,完全是自由潜水(也即靠憋气潜水),那么速度可以更快。为什么靠憋气潜水反而可以更快呢?因为水肺潜水时氧气瓶里的氧气,是混合了惰性气体的,比如氦气,且压缩了的,你潜水时,随着深度不断加大,压强也会加大,惰性气体会溶解到血液中,这个时候如果你上浮的速度过快,惰性气体还没来得及排出体外,你人就已经到水面了,那么会非常危险,不及时抢救的话,是会死的。我一点没有夸张,这种上浮过快导致惰性气体无法排出的症状,叫做“潜水病”或者“减压病”,每年都有不少潜水者死于此。

  那天本来风平浪静,而且日头很好,按理来说,江底应该更为寂静才对,可是除了能见度比刚才潜到一半时,更为清晰了不少,但水流速度却陡然加速了很多。如果不是有锚链可以抓住,人不动的话,是会被冲走的。
  杜志发还是很有经验的,毕竟这么多年珍珠潜水员没有白干,他趴在底部,先是朝四周观察了一番,确定没什么危险后,解开腰上的绳子,一头的挂钩卡住锚链,然后做了个他要巡潜的手势。因为虽然江底的能见度高了很多,但还是没法看出很远,不会超过十米。十米的范围内,能观察到的东西就实在太有限了,所以他得尽量朝外围再勘探。
  我示意OK,然后用挂钩将自己与锚链固定的同时,还用手抓住了他的绳子。杜志发渐渐游远了,我便朝四周仔细观察。现在想起来,那时也真是傻大胆,我和阿发两人,都是从来都没下过长江,在对水下水文状况根本一无所知的情况,直接就特么潜进去,真是如同找死。不过呢,其实干任何行当都会有这种情况,叫做无知者无畏,他不明白会有什么危险,他自然不会害怕,这也是任何行当内老手总比新手胆子要小的原因。

  日期:2015-08-16 01:11:00
  第18章 对流
  这里的水底很烂,都是类似腐泥淤泥一样的东西,水草极少,也不像海底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这儿除了碎石,其他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蚬子、螺蛳等都没有看到。我当时就很纳闷,要知道蚬子、螺蛳、虾蟹、水草等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底栖生物,那么以它们为食的鱼类,比如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就没有食物,必然灭绝,整个水域的生物链就断了,真正成了流动的死水。后来我知道了一个专业术语形容这个的,叫做“水底荒漠化”,想想真是贴切,当时我第一眼目力所及范围内的情况,真跟荒漠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荒漠沉在水底。当然你要说完全一点没有也不可能,否则那些人也不会整天在江边钓鱼了。

  大家都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是朝东流的。而这段长江,由于是西北东南向,所以自然是朝东南方向流。刚才我说过,江底的能见度虽然高了不少,但水流速度却诡异地加快了,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我右前方不远处的一簇水草,它的叶子竟是往西北方向漂。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江底水流的方向,居然跟江面水流的方向,完全相反!
  过了许久,杜志发巡潜回来了,右手做了个对着脖子横着一刀的手势,意思是什么都没发现。我又朝四周回顾了一圈,想了想没什么遗漏的项目后,便翘起拇指,朝上举动几下,示意可以上去了。于是两人解开卡扣,顺着锚链向水面浮升。
  首次潜水虽然很成功,但同时也很没劲,因为江底什么都没有,别的都不说,光是十几米的深度,以及那种水文状况,就几乎不会有珠母贝生存。
  我和杜志发上船卸下装备后,一人倒了一杯朗姆酒,跟郭文娟大致把情况说了一下。听我讲完,周围几人都默不作声,赵金生嘛是压根不知道我们想干啥,自然没什么可以说的,郭文娟一时半会也没想出什么头绪。
  这时原本蹲在一旁抽烟的老鬼桂清晖,插了一句:“相公,你刚才说什么?江底的水流方向和江面相反?”我那是头一次听人喊出“相公”这个叫法,以前只在电视里的古装戏中听过,而且戏里的相公都是指公子或者丈夫等意思,所以老鬼这么一喊,把我喊糊涂了。
  我愣了片刻,然后说:“你喊谁?谁是相公?”

  赵金生这时笑了起来,说:“咳,相公是老鬼老家那边的说法,就是指年轻后生、小伙子的意思。”
  我这才明白了,答到:“哦。是啊,江底水流是朝西北走的,水草的叶子全是往那边漂的,总不可能出错吧?”
  老鬼皱眉又抽了两口烟,说:“听你刚才的说法,这下面的水不但对流,而且还有些分层。跑船的有句老话——含沙不同、泾渭分明;含盐不同、下不犯上。”
  杜志发问:“嘛意思?”
  老鬼说:“泾渭分明,就是两道含沙量不同的水,并列而流,互不相融;下不犯上,就是两道含盐量不同的水,垂直分层,互不相融。不过后者通常只有静态的水域才会出现这种垂直分层的情况,像长江流动这么厉害的,倒是不太容易出现。”
  郭文娟恍然大悟,说:“你的意思是,这处水域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有可能是因为江面与江底的含盐量不同?”

  老鬼说:“如果是像西湖那种非流动水,出现分层现象的话,就几乎能肯定是含盐量不同。但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出现,就未必了。”说到这里稍微犹豫了一下,随即又说:“不过也不尽然,因为这位相公刚才还提到了对流。本来若是同一流向,那么只要流动不是特别慢,不同含盐量的水最终还是会混合到一起的;但加上这个对流因素,或许就能发生改变,比如盐分高的水往北,而淡水往南,那么,尽管也是流动的,却也可能仍然保持上下垂直分层的情况。”

  赵金生听了,咂嘴说:“不对啊。虽然分层是分层,但杨宣说上面的水浑,下面的水稍清,这就是含沙量不同的体现,但如果真是含沙量不同的话,那么应该是并列而流,而非上下分层啊。奶奶的,弄得我都糊涂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