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勿惊龙(日薪八千拿命换,记录我当珍珠潜水员的日子)》
第22节

作者: 二郎神犬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8-12 02:15:00
  第16章 老鬼
  我心里原本对郭文娟是有那么点想法的,此刻也基本消失地没影了,因为觉得跟她的距离太大。首先她是个实打实的美籍华人,ABC;其次她三岁时就来过中国,后来他父亲每次因为生意上的事要来中国,都带着她,中国就没有她没去过的省份,这么一个“洋”妞,在中国,竟然比我还玩得转,而家里的产业更是我无法想象的。估计她的父母不但很重视对她中国文化的教养,毕竟她全家三代都是地道正宗的华人,且在中国、印度这边还有生意;更是从小就让她接受生意场上的熏陶,所以才造就了这么一个,我不知该如何形容的尤物。

  大家不要嘲笑我当时的这种怯懦,换做任何人,我想比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人但凡说话做事,得先有底气,你一无阅历、二没钱,想装老油条、老江湖、老混子都没法装,又从哪里来底气?没有底气,你又怎么可能说话响亮呢?这是每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但这一切却也让我当时在心底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游蜂这行做到最精,做到最大,我得闯出自己的天空!这才是属于我的世界!

  那天上午,因为船员们都不在船上,全上岸了,所以赵金生约第二天碰头,我们几个合计,既然已经有了眉目,那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便同意了。回宾馆的路上,我问郭文娟:“你真打算买船,还是只是跟他说着玩的?”
  郭文娟说:“当然是真的,我可没心情跟他儿戏。”
  杜志发一本正经地说:“你这样可不行,看上什么就要买什么,那还得了?万一哪天看上我,要把我也买下来,我不得哭死啊?”
  郭文娟乐了,说:“我要买也买杨宣,不会买你的,放心好了。”我很严肃地讲:“我是有底线的,我只卖身、不卖艺。”
  这话一说,三人笑得前仰后翻。过了一小会儿,郭文娟说:“我可不是一时脑袋热。虽说几百万出得起,但也不能随便打水漂不是?其实我在来泰兴的路上,心里就一直在盘算,你们两个如果真想吃游蜂这碗饭,内河淡水的珍珠,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有些水域要么烟波浩渺,要么惊涛骇浪,要么浩浩汤汤,全靠你们从岸边下水然后再潜到目标区域肯定行不通,得直接到达目的地,然后下水,那么就一定要有船。船是吃采珠这行饭的进阶工具,没有船就永远只能是小打小闹,有了船方能龙腾四海。与其每次到了各个新地方再去重新找船,不如咱们自己搞条船,哪里都能去,这可是一劳永逸的事儿。”

  我笑了笑,说:“我们采珠,却由你出钱买船,这有点有点……说不过去吧?”
  郭文娟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人不管做哪行,能用上的资源就得用,别管是靠别人,还是靠父母,有现成的资源不用,那是傻子。况且,你们也不是靠我,我只是看好你们先期投资而已。”
  杜志发回头,推了推墨镜,说:“娟姐,你这脑袋不做生意真是太可惜了。”
  “我这不就是在做生意吗?只不过我不想接手家里的木材香料生意罢了。”

  杜志发不解,问:“为什么?”
  “我对自然界感兴趣,但木材生意是什么?木材行当是砍木头,也就是在破坏自然。虽然现在都有规划,每年必须增加多少林场面积,然后砍伐多少,但看到树木被砍,心里就是不舒服。以前我去过巴西亚马逊雨林,那里伐木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平均每分钟消失6个足球场面积的雨林,你能想象吗?所以不是我不想做生意,不想赚钱,而是我不想做对自然界有害的生意。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么?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做人要有底线,尤其商人更要如此,破底线的钱不能赚,否则你会迷失,到最后发现你所赚的钱,根本不能给你带来一丝快乐,一切都将失去意义。我的底线就是不能破坏自然,只要还能活,即便只是咸菜、稀饭,我都不会去做破我底线的事。做人如果没有底线,跟狗有什么分别?”

  日期:2015-08-13 00:42:00
  我点点头,若有所思,问到:“可是既然你那么喜欢收藏贝壳,干嘛不去做个贝商呢?为什么会想到要投资我们的采珠?而且,采珠似乎不是产业,或者叫做生意吧?总不可能成立个采珠公司,最后还进入世界五百强吧?”
  郭文娟笑了,说:“你自己也说了,我喜欢的是收藏贝壳,而不是喜欢通过贝壳赚钱,收藏跟生意是两码事。但是这次来中国找简师公,无意中竟然接触到采珠,而珍珠与贝壳是天生一对,二者本就浑然天成,互为一体,所以我很自然地爱屋及乌,忽然间觉得与你们游蜂合作,说不定能在已经定型的珠宝行业里,另辟蹊径走出条路出来呢。最后成为另一家Tiffany,也是说不准的事儿。”
  (注:Tiffany为一家世界著名的珠宝公司)

  杜志发说:“姐,你心也太大了吧?现在这八字还没一撇呢,你都想到成为Tiffany了!”
  郭文娟很淡定地说:“如果连梦都不敢做,还指望什么梦想成真?”杜志发摇摇头,说:“我只想干一票大的,然后退休,周游世界。”
  我说:“只怕到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然后稍微顿了顿,“你们说上午那个去江边钓鱼的男人,他活的快活吗?”
  杜志发说:“快活啊,今天又不是周末,而他上午就能去钓鱼,并且照他的说法还是每天都去钓鱼。一根鱼竿、一支烟,这日子逍遥赛神仙。就算每天只能喝鱼汤,我也觉得挺快活。”
  “那你干嘛还想采珠干一票?”我问。

  “这不是还年轻嘛!再说,采珠可比钓鱼有意思,不但有意思,还能来钱。如果你让我去上班,我就不干了,再多钱也不干。娟姐刚不是说了,做人要有底线,我阿发的底线就是——绝不上班、绝不让人管。别以为我这人只想钱,其实我是最不想钱的,否则我也不会只想干一票。知道我最看重什么吗?——自由!上班?打工?看老板脸色?我他么宁可上午挖泥鳅,下午掏野鸡蛋,然后每天吃泥鳅蒸鸡蛋,活活补死算了,哈哈!”

  杜志发一路狂飙他的杜氏笑话,开着那辆兰德酷路泽载着我们三人,朝宾馆一路疾驰而去。我看着窗外,心里有些淡淡的落寞,同时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担心,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儿,只是那个钓鱼男人的身影,总是不时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
  第二天上午,龙牙号(当然那时还叫大发号)第一次带着我们三人启航。江船的船员没有海船分得那么细——船长一个,自然是赵金生,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与其让他在调度室跟人下棋(你没看错,就是下棋,赵金生戒赌后就改成下棋了,那么大的块头跟悍匪似的,却往棋盘前一坐,也是一景),还不如跟我们上船,毕竟是老江湖,跑了十几年的船,十足经验;大副一个;二副兼水手一个;水手一个、机工一个;二管轮兼机工一个;大管轮一个;最后还有一个轮机长。相当于八名船员,再加上我们三个珍珠潜水员,全船一共十一人——内河江湖采珠船标准配置!

  赵金生跑船十几年,应该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了,但在这船上只能排第二,最老资格的是轮机长“桂清晖”。解放前,船上的轮机长其实不叫轮机长,那时候叫老轨,当然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依然称轮机长为老轨,老轨喊着喊着就成了老鬼,而桂清晖本身就姓桂,所以龙牙号上的船员们自然更是喊他“老鬼”。
  若论资历,无人能比。桂清晖当时五十多岁,跑船也有五十多年,有人会问这怎么可能?别着急,听我说。1949年时,有艘很牛逼的船——“民俗号”,这本是一条江船,可却被国军强征为运兵船,开到了台湾。一条江船,能渡过台湾海峡,最后开到基隆,这有多牛逼,你们可以感受下。后来1950年时,“民俗号”被营救,辗转香港,回到广州,再一次江船过海。而就是在这次回大陆的航行中,桂清晖他母亲,把桂清晖生在了“民俗号”上。

  所以,桂清晖出生,就出生在江船上!而他的父亲,正是民俗号上的老轨,回到大陆后,一直也是干的这行,后来子承父业,桂清晖顶替他老子,仍然干轮机,直到后来被赵金生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这么一号神人,想尽办法,终于把他给挖了过来。
  江心洲很近,没过多会儿就到了,本来按理说,这么近的距离,用不着这么多船员,更犯不上请老鬼出马。我心里寻思,大概是赵金生想让自己的公司能卖个好价钱,所以精兵强将齐出动,为的是彰显一番实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