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9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汤克宽和俞大猷是至交好友。自嘉靖三十一年至隆庆二年,十五年间出生入死,肝胆相照。
  汤克宽死于“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的万历四年,实在是耐人寻味。
  日期:2014-07-04 02:15:24

  2.3 《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
  一、《纪效新书》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嘉靖三十九年正月,戚继光“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其书“凡十有四卷”。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是书初印于嘉靖四十一年。(《万历十五年》注释)现流行的十八卷本,15、16、17卷,系原书附卷,18卷当在嘉靖四十一年之前补入。“岛夷时出没为患,戚将军盖常一再大创之,所谓‘纪效’是也”(明﹒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序》)。
  如前文所述,嘉靖三十八年以前,戚继光并不是很熟悉军情。此时所著之《纪效新书》,当非纪自己之效,明矣。
  周世选之序,对《纪效新书》的夸赞,其实是中国文人一贯的陋习,凡是为他人作序的,鲜有言其不足者。另一方面,请人作序,大约也不会请“对鸡眼”。君不见貌似忠厚的***教授,为《两宋风云》序,也是一派肉麻语言?想来也是,序嘛,实际上就是一商业代言,怎么能说代言产品的坏话呢?所以周世选说:“治南兵御南寇,计无出此矣”,也就不必见怪。
  《纪效新书》的目录:

  总序  束伍篇第一  操令篇第二  陈令篇第三
  谕兵篇第四  法禁篇第五  比较篇第六  行营篇第七
  操练篇第八  出征篇第九  长兵篇第十  牌筅篇第十一
  短兵篇第十二  射法篇第十三  拳经篇第十四  诸器篇第十五

  旌旗篇第十六  守哨篇第十七  水兵篇第十八
  《纪效新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9卷为纪律、操典,10-14卷为兵器使用。戚继光说15-17卷,“此三卷皆卫所之行移,非教战士之技…故为附卷”。
  “如果部队手册、战斗纲要、编制表、后勤补给图解和军法条文等为军中必需的文字材料曾经存在,那么,它们不是没有付诸实施,就是早已不合现状,所以戚继光才会在他的书里不厌其详地作出规定和阐述。”(《万历十五年》)可知黄仁宇先生对于古代军事和古典军事著作的陌生。中国的千年战争,不乏百万人级别的大战,难倒都是街头群氓式的混斗?对比《武经总要》,《纪效新书》1-9卷显然是根据平倭战争的实际情况的记录,加入了戚家军的特色。加入部分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比如前文提及的“行军小解”、“战场割耳”条,就是不合理的。当然,优秀的传统在军备废弛的明末,没有得到继承的现象必然存在,我们自不必因此而否认传统,戚继光为此而做的努力不能否认,但也不能盲目地吹嘘为前无古人的创举。虽然戚继光主观上非常希望能够有所创造。

  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纪效新书》包括《练兵实纪》均为操典式的军事类书籍,但不是“兵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的观点,“兵法”是指研究用兵规律的理论性书籍。凡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军事类记述,都不能视为"兵法"。好比现在军事学院的理论研究论文,是不会写“怎么走好正步”这样的论题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兵书很少有此类记述的原因。但这也不代表传统军队就没有这类文件。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步兵条例》闻名天下,其学院的论文有多少是探讨条例的?

  有意思的是《纪效新书》中关于“营阵操演”的内容。文字、图解均与《正气堂集》相似。要知道,俞大猷的内容较戚继光的早。而且,俞大猷对传统的军事理论的研究,有明一代,无出其右。况且,“校场演武”大约历朝历代都是沿袭不衰的。这也可以证明,《纪效新书》的内容主要是汇编性质。
  第一部分共计148页。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

  “长兵篇第十”,十八卷本作“长兵短用说第十”,计16页。以传统的“八母枪”为主,加“总说”及“制枪法”。“八母枪”历史悠久,传为项羽枪法,到东汉时姚期广传将门,含上古用矛之法的“提、掳、拦、拿、缠、翻、圈、环”这八式,是枪法之祖,故名“八母枪”,程宗猷《耕余剩技》、洪转《梦录堂枪法》等等均有记述。
  “牌筅篇第十一”,十八卷本作“藤牌总说篇第十一”,计8页。记藤牌及狼筅的使用法。
  “短兵篇第十二”,十八卷本作“短兵长用说第十二”,计37页。全文乃是抄录俞大猷之《剑经》。(《百家讲坛——豆腐渣工程》之“抗倭英雄戚继光”剖析亦有述) 
  “射法篇第十三”,计7页。

  “拳经篇第十四”,十八卷本作“拳经捷要篇第十四”,计11页。乃集太祖长拳等诸家拳法,经俞大猷、刘显指点后汇编。
  再看看第三部分:
  “旌旗篇第十六”,十八卷本作“旗鼓金皷图说篇第十六”,计33页。如黄仁宇先生所言,其内容乃是设计“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
  “守哨篇第十七”,计20页。乃是讲城守、宿营时巡守等法及相应的器具以及相应的纪律等。如:“墩堠报警号令”:“一、每墩不拘日夜,分三人带起火三枝,碗口铳一个,手铳两个,在于极外海边巡逻守哨……”等等。
  “水兵篇第十八”,十八卷本作“治水兵篇第十八”,计47页。
  我们知道,嘉靖平倭诸将中,水战以俞大猷为第一,汤克宽次之。自嘉靖三十一年始,大猷、克宽即与倭寇常常战于海。大猷更是王直唯一忌惮的将领。期间,大猷与克宽改进了各色船只,包括适用于海战的福船、冬船(冬仔船)和适用于河汊的双塔船、鹰船等船只。大猷更是提出了出色的海战理论,被后人誉为“近代海军之父”。

  而戚继光却认为应以陆战为主,“水陆兼司,陆战尤切”(《纪效新书﹒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水战实战也乏善可陈。规模较大的一次海战就是剿吴平,由其部下傅应嘉率船300只,还是由俞大猷指挥的。《纪效新书》所列船式,均为成式,如草撇船(海沧船)、开浪船等,至于苍船,乃浙船船式,大猷多不用。
  至于兵士的排列、号令、纪律,当为当时的实际记录。唯火器的配置,似乎明朝不同的将领皆有所不同。
  全书共361页。
  日期:2014-07-05 22:05:15

  二、《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分正集9 卷,杂集6 卷。
  正集卷1《练伍法》,计43 条,主要讲步、骑、车、炮、辎各兵种的队列训练;卷2《练胆气》,计43 条,分别对将、卒进行爱兵、报国、遵纪、苦练、听令和勇敢等方面的教育;卷3《练耳目》,计16 条,主要讲如何训练士卒辨别并掌握金鼓旗帜等各种指挥信号;卷4《练手足》,计20 条,主要论述士卒的单兵攻防训练,使之适应实战的要求。卷5 至卷8 均为《练营阵》合计95 条,讲营阵操练中有关场操、行营、野营、战约4 个部分的内容。卷9《练将》计26 条,杂集卷1、卷2《储将通论上、下》、卷3《将官到任宝鉴》、卷4《登坛口授》主要讲军官的训练和储备;卷5《军器制解》重点讲火器的使用和维护;卷6《车步骑营阵解》主要讲车、步、骑、炮、辎各兵种的协同战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