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37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1 10:18:38
  如果说袁世凯一定有错,那么他的错不在别处,仅在没有识破日本的阴谋。5月31日,作为朝鲜南部战略要地的全罗道首府全州陷落。朝鲜上下备受震动,迅速弥合政见分歧,全体上下一致决定向中国求救,并将计划通报给袁世凯。6月2日,日本驻朝使馆翻译人员受日驻朝代理大使的委托前来摸袁世凯的底。对方说,这东学乱匪祸乱日久,对在朝经商的各国人都产生很大影响,这事儿不好办啊。据我看这次叛乱,朝鲜是不可能自己解决的,清朝为何不派兵代为平定?他为了消除袁世凯的顾虑,进一步讲,日本政府绝无他意。小四虽然其他的没说,但是一句,按照中日《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出兵朝鲜需向日本知会,此照会由总理衙门还是北洋发出?将本意露了出去。

  6月3日,持日本应当对朝、对中以强硬态度的日本驻朝代理大使衫村浚亲自拜访袁世凯。他在交谈中,再次试探袁世凯。而对日缺乏足够重视的小四,坦言中国政府已经在准备出兵。由此日本提前获知了中国的计划,在清朝几乎不知情的情况下,几乎与之同时做着战争准备工作。而且其动员更有效,作战目标更明确。这不能不说是袁世凯的一大败笔。
  日期:2014-07-03 20:40:45
  具体分析起来,造成袁世凯如此重大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从其自身角度出发,时年三十五岁的袁世凯,曾有过两次战败日本军队的经历。而且在甲申政变中,更是创造了中日阵亡比例为1:3.3的佳绩(中国10人阵亡,日本33人阵亡,包括一名大尉)。由此造成他对已经今非昔比的岛国多了一份蔑视,少了一份必要的警惕。另一方面,在其坐镇朝鲜的这些年中,虽然知道日本一直对朝虎视眈眈,但从来都认为更强大的俄罗斯才是清朝的主要敌人,日本稍微提防即可。这种思维惯性,在甲午战争前夕仍然有效地影响着他。

  其次,从现代国际政治角度考察,袁世凯所做的决策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撑。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前,大本营已经掌握了中国内陆详细的地形地貌,其手中的地图甚至比当地政府所掌握的都详细。这就说明了,何为不打无准备的仗。而此时的袁世凯,对日本国内的情况虽不说一无所知,但确实知之甚少。这方面不仅是他,即使负责全国外交的李鸿章也好不了哪里去。袁世凯通过李,李再通过清朝驻日大使获知少的可怜的日本政策、社会消息。在这些消息中,还经常有假消息、对方故意放的烟雾弹。甲午战争前,袁世凯获知的日本国内情况是政府与众议院矛盾严重,社会处于明显的对峙状态。时任清朝驻日本大使的汪凤藻更是直白的表示,日本自顾不暇,似不会出兵朝鲜。

  第三,袁世凯本身就是一位枭雄,他绝不会以善意的出发点去揣度对手的意图,却也很难以自己想不到的方式猜想日后的中日朝三方发展。以中国的外交习惯,属国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老大出面帮其摆平,有着道义上的责任。无论从明朝万历的入朝抗日,还是袁世凯经历的两次朝鲜动乱,中国做的尺度最大的事情也就是派小四同学带着几个小喽啰在那里对朝政府进行一定的制衡。基于这样的情况,尚未经历过全面对外战争的袁世凯,很难料到日本的计划是什么样子,战争会是如此大的规模。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以上只是笔者通过浏览众多学者观点后梳理出来的一些想法。咱们还是接着说说事情的发展。
  日期:2014-07-07 11:24:33
  1895年6月1日,朝政府基本达成向清朝求援的意见后,国王派外署大臣赵秉式先来征询袁世凯的意见。这种事儿肯定不是张张嘴就可以的,毕竟是求别人办事儿,先探探消息总是对的。袁世凯早就知道对方的来意,而且料定了来的就是赵氏,所以也就很痛快的答应其出兵的请求,要其回去后尽快呈上正式政府文书,以便转成北洋大臣、总理衙门。
  小四也知道事关重大,送走对方后立刻给李鸿章发了电报。此时他与李鸿章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双方默契、信任度达到最佳状态。所以这封电报,也成为秋后算账时他的重大罪过之一。袁世凯在电报中谈到:朝鲜军队腐败无能,且人数较少,肯定不能应对此次东学党动乱了。朝政府已经口头向其提出了援请上国军队前来帮忙的意图,这自然是上国的体面——饿死事小,面子事大!如果不答应朝鲜的请求,外国人包括日本,肯定有愿意出兵的,那时中国将无颜面对朝鲜国人,咱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减弱。所以我建议,朝正式呈文一到,上国立刻出兵。咱出兵可以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的,通知日本。当初条约中本就没有中国出兵,日本必须出兵的条款。而且日本如果多事,也不外乎借保护使馆之名,派百余人来汉城驻扎——不外乎给咱添点儿乱。然而乱匪离汉城还很远,一旦日本士兵到来,必然引起秩序的骚乱,这是在朝西方列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也会向其施加压力的。

  此时正式北洋海陆军三年一阅操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所以认可袁世凯如上观点的李鸿章安排人手方面较以往顺畅许多。其在6月3日正式收到朝鲜政府的请求,立刻命令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驶往仁川保护华侨,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狂奔五百公里的那位将官,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带淮军一千五百人,乘招商局轮船,赶赴朝鲜。
  从李的安排上,也可看出清朝完全没有做与日开战的准备。因为济远扬威在北洋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原本就属于防守舰型,而且在防守舰中的战斗力也是第二梯队的水平;在最初预计的陆军人数上,也基本认为首批出发的这票人足以应对朝鲜动乱,不准备再增派军队的。不过另一方的日本却并不这么打算的。
  日期:2014-07-07 14:12:29
  早在5月19日,也就是还处于闵泳骏私下与袁世凯商量朝鲜政府一旦向清朝求援该如何布置的时候,日本驻朝代理大使衫村浚就准确预测到清朝介入的必然性。他给国内的报告中直言不讳的指出:清兵一旦入韩,则日后韩局或将大变。我方为了保护官民,并维持日清两国均势起见,是否籍保护使馆之名,依约出兵……或暂不派兵,另谋他途,亟于预先筹划,早定大计。

  6月3日,也就是咱们提到的衫村浚拜访袁世凯获知清朝已有出兵朝鲜意向的当天,为了能够实时掌握中国的动向。他夜里第二次造访袁宅,抛出引诱性的话题,目前中国还没有朝鲜请求出兵的公文,而乱民对汉城的威胁近在咫尺,你们打算咋办?袁世凯再次犯错,向其坦言,朝鲜政府已向我求援。不仅如此,还将拟派的一千五百人的军队规模也向对方和盘托出。
  6月4日,衫村向东京外务省发去急电,汇报了他在袁世凯处探听到的情报,并建议日政府也出兵朝鲜。此时的日本国内确如汪凤藻见到的,众议院与政府有很深的矛盾,但是他们的矛盾核心是何时对中国宣战!当衫村的消息传到外相陆奥宗光手上时,他立刻认识到这是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有效动员全国,转移矛盾,还以解散议会,加强政府的地位。所以陆奥将刚刚到手的电报,直接拿到了内阁大臣会议上——一般来讲,不事先与内阁大臣商量而直接公之于众,是不符合政治游戏规范的。

  6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在参谋本部内设立,下达向朝鲜增派混成旅团的动员令。日本由此进入战争状态,政府不再有权决定战争的进程。外相陆奥宗光于同日命令在国内休假的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准备动身返朝,并向其表示,“若时局紧促,无请本国训令之余暇时,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也就是授予了危急时刻与清朝开战的权力。在日方看来,事态如此紧急,肯定不仅仅令大鸟光杆司令一个人回去,随其而起航的,还有70名海军陆战队,加上早已停泊在仁川的5艘日舰上的士兵,先遣队达到了488人。

  6月6日,清朝驻日大使汪凤藻在接到李鸿章的指令后,还傻呵呵的向日政府通知了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拿到此照会后,陆奥做了如下三件事:首先,军事先行。命令大鸟立刻动身,火速赶往朝鲜;其次,命令日本驻清朝使馆将日本也准备出兵的消息通知总理衙门;第三,回复汪公使的照会。在其中只强调了日本不承认朝鲜是中国属国这一点,早已派兵出去的现状只字未提。
  6月7日,日本驻朝代理大使衫村受外相之命,向朝鲜、袁世凯转达了已派出军队的消息,但是对于所谓的军队仅仅以“护卫兵”这一模糊含义加以表达,刻意掩盖了实际上派出的是战斗力更强的海军陆战队这一事实。得到消息后的袁世凯起先并未惊慌——这也是早就意料到的一种情况,所以其也就按照事先设想的,令朝鲜相关部门向日本提出抗议,并直接给大鸟发电报进行劝阻。因为料到大鸟圭介不会理睬朝鲜的劝阻,他自己也没闲着,通过日驻朝使馆向大鸟表达了希望尽快与其会面协商相关事宜的愿望。

  将以上日本政府的计划、安排与清朝的相比较,朋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行政、决策上的云泥之别。在前期信息收集、政府内部动员、收到对手照会后的几种应对措施、对外信息的公布等等情况,将能够占到的便宜都占到,终于后发先至,掌握了实际主动权,在外交上还保留了扯皮的借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