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33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24 19:57:26
  王頍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建议杨谅说:“大王部下的将吏家属都在关西,如果要重用他们,应长驱直入,直取京师长安,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果只想割据北齐的旧地,就该重用关东之人。”
  然而,不知取舍的杨谅却犹豫不决,既想赶紧拿下河北之地、稳定后方,又想直取长安,遂兼用这两种策略,声言杨素谋反,起兵讨伐。总管府兵曹裴文安建议道:“井陉以西,全在大王的掌握之中,太行山以东的军队,也为我所有,应全部调来。抽调老弱之兵驻守险要之地,但仍命令他们视情况扩充地盘;大王则率领精锐部队,直插蒲津(今山西省永济市)。我愿意充任先锋,渡过黄河,大王紧随其后,风驰电掣,直抵灞上,那么,咸阳以东可一举平定。这样一来,京师长安将陷入一片混乱,军队无暇集结,上下猜疑,人心惊骇,我们则严阵以待,发布号令,谁敢不从!不出十天半月,则大事可定了!”裴文安的建议与王頍的异曲同工,都是采取迅速动作直扑长安。

  杨谅听后大喜,但在实际部署上却走了样,他命令自己任命的大将军余公理率军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直扑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大将军綦(qi)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东下,朝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古黄河渡口)杀来;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西)东下,略去燕赵之地;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进攻代州总管李景;而以裴文安为柱国,与柱国纥单贵、王耼(dan)等人率领主力直扑长安。

  显然,杨谅的这一安排,从表面上看是要让裴文安直取长安,但实际上却还是犯了平均使用兵力的老毛病:余公理之军南下,是想夺取河内,进而威胁洛阳地区;綦良之军进攻黎阳,是为了夺取黄河渡口,其目的与余公理一样,就是要占领黄河沿岸,圈住黄河以北之地;刘建之军东下燕赵,是想略取河北腹地,这三支军队的用意只是想为割据北齐旧地服务。乔钟葵之军进攻李景则是为了消除晋阳北面的威胁。如此一来,承担直取长安的裴文安等人兵力就分散了,这一计划体现了杨谅既要夺取长安,又想稳住后方、鱼和熊掌想要兼得的思想——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于是,战火在山西东、北、南、东南、西南五个方向同时燃起。

  杨谅这边出现失误,隋炀帝那边也不见得好到哪去。
  隋炀帝任命右武卫将军丘和为蒲州刺史,扼守蒲津(今山西省永济市)。丘和,其父丘寿为北魏镇东将军。丘和年少时非常豪侠,年长以后,性格大变,很少与人发生争执。北周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担任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历任资、梁、蒲三州刺史,以宽惠著名。
  蒲州位于运城盆地,西临黄河,蒲津关就在蒲州西门外黄河的东岸,扼黄河蒲津渡口,既是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又是关中挺进山西的桥头堡,杨谅要兵出关中,占领蒲津是第一步。
  杨谅挑选数百精锐骑兵假扮成妇女,身披羃(mi)离(一种流行于隋朝时期妇女的装束,蒙住头部、长可及地的外套,类似如今阿拉伯国家妇女的外衣),谎称是杨谅的宫女返回长安。蒲津卫兵没有察觉,这数百骑兵遂蜂拥闯入城内,城内的奸细也从中响应,很快就夺占了蒲津。丘和觉察后,仓皇翻墙逃出城池,逃回了长安。蒲州长史高义明、司马荣毗全部被俘。初战告捷,杨谅顺利拿下了蒲津,等于是打通了通往长安的要道,为大军快速进入关中创造了条件。

  日期:2014-06-24 19:57:57
  然而,当杨谅的前锋部队裴文安等人还距离蒲津一百多里时,杨谅却毫无缘由地改变了原来的主意,竟然下令纥单贵切断了黄河渡桥,并停止进军,由其驻守蒲津,而将裴文安等人召回了晋阳(《隋书·杨素传》称杨谅驻守蒲津的守将为茹茹天保、王耼子二人)。等到裴文安回到晋阳后,他对杨谅说:“兵贵神速。原本我们计划是要出其不意,如今,不仅大王不亲自出马,而且还将我召回,对方可以从容采取行动,大事去矣!”杨谅沉默不语,不予作答,而是任命王耼为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刺史、裴文安为晋州(今山西省汾阳县)刺史、薛粹为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刺史、梁菩萨为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刺史、韦道正为韩州(今山西省襄垣县)刺史、张伯英为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刺史。

  很显然,杨谅改变的是整个战略:即变过去的突袭关中与兼顾后方并举,改为不再突袭关中、单纯固守并州、企图割据一方。实际上,杨谅作为叛军,要与中央对抗,如果一味想割据一方,最终势必要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这在前代不乏教训,宋武帝刘裕灭刘毅、宋文帝灭谢晦、杨坚灭尉迟迥等等都是如此,相反,虽然孤注一掷未必能够取胜,但却往往会死里求生,赢得意外的胜利,宋武帝刘裕起兵、梁武帝萧衍造反、侯景叛乱、高欢击败北魏孝武帝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叛军,名不正言不顺,必须速战速决,在京师这一局部地区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大兵压境,打对手个措手不及,引发对手内乱,只有这样,才能取胜;叛军一方假如迁延时日,试图求稳,妄想割据,一旦采取了这种消极战法,等到中央一方逐渐稳定了局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以后,消灭叛军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能杨谅感到北方的代州总管李景对自己后方的威胁太大了,不先消灭李景,让他不敢倾巢出动,进兵关中,因此,他的打算是:在西线采取守势,先集中兵力解除北方的威胁再说。杨谅的担心不是说没有丝毫道理。隋朝为了抵御突厥,在代州、朔州等地驻扎了大量边防军,如今,李景和杨义臣拒不服从命令,一旦率领大军南下,晋阳将十分危险。李景和杨义臣的威胁固然存在,杨谅以偏师进攻不足,但要守住代州南下的通道还是绰绰有余的,在并州这一局部地区,杨谅是主,李景、杨义臣是客,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区的并州杨谅则是客,以隋炀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则是主,杨谅要想夺取全国政权,势必要倾尽全力,奋起一搏才行。这一积极进攻代州、消极防御西线的做法,从大的方面上看,其实是一种消极防御。

  杨谅先派部将刘暠偷袭李景,双方在代州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弯弓搭箭,射杀了很多敌人,而后,他又挑选城内壮士发起反击,将叛军斩杀殆尽。杨谅又派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领三万精锐部队发起进攻,李景城内守军不过数千人,加之城墙并不坚固,在乔钟葵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多处坍塌,情况非常危急。李景率领守军边打边修,士兵们都抱定了必死之心,屡屡击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二人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深通谋略,擅长防守。李景将守城任务全部交给这三人,不再过问战事,每日只端坐在府衙内,以稳定军心,时而出外巡视,安抚将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