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37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9 14:25:22
  【更新】 第十七章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中)
  接到任务的赵匡胤十分激动和兴奋,从皇帝的诏书内容中,他体会到了皇帝的决心和这副担子的分量,以及皇帝对自己的期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握来自不易的机会,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良好成绩来回报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不过赵匡胤同志,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摆在你面前的虽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一个十分烫手的山芋,因为你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很多人想解决却又难以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骄兵惰、贪生怕死也好,纪律涣散、兵匪不分也好,种种问题,都是当时各国军队的“通病”和“顽疾”,这些“顽疾”历史十分悠久,从唐朝晚期就开始在军队中蔓延,早已成了历代皇帝和统帅司空见惯的“职业病”,大家对此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就好像是病患者身上的瘤子,随身携带多年,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想要动刀切除需要很大勇气和魄力,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而今,赵匡胤就是要做执刀的大夫,操起手术刀切除这些附体已久的瘤子。他心中十分清楚,正如所有手术都会有风险,自己这个操刀者一样也有压力,且不说难不能对症下刀,刀到病除,就是那些瘤子本身也不会心甘情愿的被一刀切除的,但是倘若心慈手软,不忍心下手,这些瘤子和顽疾将会不断吞噬大周军队的战斗力,直至把整支军队吞没。
  所以,不能再拖延了,必须痛下决心,痛下杀手,拯救这支顽疾附体的军队,这也是柴荣和赵匡胤共同一致的认识。
  显德元年三月,经过柴荣院长的授意,赵匡胤大夫正式执刀开始了这场手术,具体来说,赵大夫对付这些顽疾一共动了三刀。
  第一刀是裁员,即淘汰老弱。
  五代十国时期的禁军采用的是募兵制,也就是花钱招募士兵。对大部分士兵来讲,参加禁军主要是为了拿工资养活自己和家人,不是为了实现保家卫国之类伟大理想的,拼命之类的傻事,大家是没有热情的,如果混日子也能拿工资,何必要拼死送命呢?所以,遇到不得不打的仗时,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一般都是能躲则躲,能跑则跑,实在不行就举手投降,反正法不责众,大家都逃跑,主帅也没办法,总不能把逃跑或者作战不利的士兵全部杀了,再重新招募吧?

  可这样下去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由于大家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士兵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很多老兵油子在部队里混了十几甚至几十年,只要人不死,就不用退役或者复员转业,是名符其实的铁饭碗。
  为了切实把这个铁饭碗端牢靠,这些老兵油子发扬把当兵当到底的精神,只要还能站着点卯报数,就坚持一直混在军队里头,拿工资混日子,平时的训练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至于能不能打仗,基本上没人管,长此以往,军队中的老兵、弱兵、不能打仗的兵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就是传说中的的“冗兵”。
  对于这一长期顽固性疾病,赵匡胤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一刀切——裁员,整个禁军系统,数十万士兵,全部都在裁员之列。裁员的标准也很简单,“凡老弱羸小,一概去之”,不管你什么背景,什么关系,也不论你工作多少年,吃过多少苦,只要身体素质不过关,不能扛枪打仗,统统滚蛋。
  这期间,虽然有人托关系、走后门、送红包,也不乏托朝廷中的重量级人物出面说情,希望赵匡胤大夫刀下留情,保住自己的铁饭碗,但都被赵匡胤一一回绝了,他认准了禁军不是养老院,福利所,更不是老弱病残的天堂,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即便得罪人也要坚持下去。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不知变通的死硬派,拒绝那些请托的人,固然会得罪一些高官权贵,留下不好的名声,但对赵匡胤而言却未必是件坏事。
  赵匡胤十分清楚,在禁军裁员这件事情上,自己是秉公办事,完全不怕得罪人,得罪谁都不用怕,因为整顿禁军,裁减冗员是皇帝的意思,自己只是奉旨行事,执行皇帝的旨意,即便得罪人,别人也说不出什么闲话,即便是那些重量级人物,也不敢公开指责他,因为指责赵匡胤就等于指责皇帝,那岂不是连自己的饭碗也不想要了吗?
  反过来说,如果赵匡胤徇私办事,就会得罪另外一个人——皇帝柴荣。权衡之下,孰轻孰重,赵匡胤心里还是有一杆秤的。

  日期:2014-06-19 18:50:59
  【更新】 第十七章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下)
  赵匡胤大夫祭出的第二刀是招聘,即招募补充禁军兵员。
  裁员这第一刀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军队中的老弱病残被一扫而空,同时空出了大量的兵额需要补充。
  为了严格招募标准,确保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朝廷面向全国发布了海选广告,并在海选广告中表示朝廷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诚意,不论出身成分如何,哪怕是土匪路霸,绿林好汉出身,只要身强体壮,能打能杀,又不贪生怕死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海选。

  事实证明,这份招聘广告十分见效,一经发布,各地报名应征者就纷至沓来,应募人数远远超过了需求人数。赵匡胤大夫摇身一变,又成了人事部经理,开始组织各用人部门经理(主要是禁军所辖马军、步军的指挥官)进行人员甄选、体检和考试面试工作。
  经过严格的挑选考察,录用了其中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人员,分别充实到龙捷、虎捷等禁军主力部队中去,“由是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主力部队的士兵素质和战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赵匡胤大夫祭出的第三刀是重组殿前司。
  在这里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后周禁军领导机构的构成。禁军是隶属后周朝廷的中央正规军(与隶属地方藩镇的军队相对应),名义上受朝廷(皇帝)指挥,也就是所谓的“皇帝指挥枪”。当然,皇帝大人日理万机,精力有限,不可能直接管理禁军的全部事务,所以设置了两个领导机构来具体负责对禁军的管理,他们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这个司下面又设立了马军司和步军司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就是整个禁军系统的领导机构。

  按照职责划分,殿前司主要是负责统领皇帝的近卫部队,其下又设××班、××直这类次一级的机构,比如内殿直、外殿直、东西班、金枪班等等,合称“诸班直”,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安全警戒、护卫和礼仪服务,一般很少直接参加战斗,大体相当于现在部队中的警卫团。
  除了诸班直以外,殿前司还管辖指挥一部分不属于诸班直的武装部队,这部分武装部队除了提供与诸班直职能类似但规模更大的任务外,也可以像侍卫亲军司管辖的部队一样参加外出征战,可以说兼具了诸班直和侍卫亲军马军、步军部队的职能任务和性质特点。
  当年的赵匡胤曾经担任过殿前司东西班行首这个职务,而现在他所担任的殿前司都虞候,主要职权就是统领殿前诸班直,所以让赵匡胤来负责组建诸班直可谓天经地义,职责所在,分内之事。
  当然,由于诸班直的地位实在过于特殊,作用十分重要,招募入选条件又十分严格,如此重要的一刀绝对是在柴荣老板的授意批准下进行的,而且由于柴荣老板精力旺盛,喜欢事事躬亲,有时也亲自过问甚至直接面试考校应募人员,以确保选拔到素质最为优秀的人才。
  在老板柴荣的亲自过问和大力指导支持下,在人力资源部经理赵匡胤的不懈努力下,新组建的殿前诸班直集中了大周王朝最英勇和武艺最高明的将士,成了精锐中的精锐,绝对是一支政治可靠、军事过硬、作风顽强、保障有力的精英部队。由此,整个后周禁军也都旧貌换新颜,风气为之一新,正如史书记载所言:“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且减冗食之费用。”
  整顿禁军是柴荣一系列重要改革活动的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篇章,通过这次大整顿,原来不堪大用的禁军旧貌换新颜,成了一支能征善战,举世无双的军队,在不久的将来,这支全新的军队将承载着柴荣统一天下的梦想,扫荡四方,无人可挡。
  军中新贵赵匡胤在这次改革中的表现更是无懈可击,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充分展现了自己过人的才华和能力,圆满完成了皇帝交给自己的重任,这一切柴荣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赵匡胤,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继续努力吧!只要你始终保持对我和大周王朝的忠诚,始终保持这份勤奋和努力,朕绝对不会亏待你!

  【第十七章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完  下次更新【第十八章 千古一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