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19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28 15:14:42

  告别纸上谈兵,首次实操练军
  袁世凯在仕途终于转入正轨后,做了一件对其自身来说意义非凡的大事——编练韩军。这件事的知名度虽不及他的小站练兵,却是小站练兵的序曲。可以说没有这次的编练韩军,就不会有日后袁世凯的入主新建陆军。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这件事儿的情况,有必要再介绍壬午兵变后的中日朝三方关系。
  此次事变后,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得到明显巩固。但是国内的“清流派”对事件的处理结果,尤其是朝鲜向日本赔款的这样要求,很是不满。这些清流以张佩纶为典型,在他看来清朝对欧美国家妥协退让也就罢了,毕竟自己与他们实力相差太大。但是日本这小小岛国,之前已经趁机侵占我琉球诸岛,现在又来火中取栗。泱泱如再不修理修理它,实在没有颜面了。所以张佩纶借着这个事情提出了有名的《朝鲜善后六策》,其大致意思是:第一、朝廷选派得力大臣赴朝鲜,代他们管理外交事务。之所以他的策略中以此一款为第一位,是因为其认为拿到了朝鲜外交决定权,也就永远将朝鲜至于自己的藩属国地位之上。这将有力地排斥日本势力,日再要想与朝鲜定立条约,都要和中方商量、签订;第二、派知兵大臣替朝鲜购买军械,训练军队,增强朝政权内部统治能力进行“维稳”,减少外国干预的机会;第三、补救朝鲜在壬午兵变时私自与日本签订的条约——有关赔款、允许日本在汉城大使馆驻兵的两项规定。密令吴长庆钳制日本驻汉城的军队;第四、清朝方面大量购置军舰、武器,直接派军队驻守仁川,消除日本对该港口的控制,从而有效阻断日本的渗透。第五、在战略层面筹划远东防务,以待不时之需;第六、力争永兴湾,防止俄国势力。

  与最近的反日游行很相似,激烈的言论、强硬的态度总是很有市场。张佩纶的观点受到上上下下人士的赞同,几近形成谁反对谁就是卖国贼的声势。与他相呼应,作为亲历朝鲜事变的张謇,同样持对日强硬的观点。从部分内容上看,甚至比张的更加强硬:第一,干脆仿照汉朝成例,把朝鲜变为中国下辖的郡县。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第二,如果此招儿不行,那就学周朝的榜样,派大员来监国朝鲜。内政外交全权掌握;第三,在朝鲜国内派重兵驻守各港口,再掀改革浪潮,经略武备;第四,或者让其自己实行改革,消除政治弊端;第五、将朝鲜与中国东三省连成一气,总体规划;第六、多路出兵,收复琉球,给日本来点儿真格的。

  日期:2014-05-29 15:23:29
  李鸿章一方面受到国内这些“少壮派”言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当时最熟悉国际事务的他,敏锐的觉察到对东亚最有影响力的英、俄两国因为在中东出现了矛盾,都愿意避免对方侵占朝鲜,而维持现有的其属于中国的现状。基于国内国外的大好形式,作为根本谈不到卖国贼的北洋大臣李鸿章,顺势在接见朝鲜国王派来的大臣时做了几项重要部署。
  首先,于1882年10月1日与朝鲜签订了近代中国最硬气的《中韩水陆贸易章程》。其中开宗明义,此条约内容是中国优待属国的特殊条款,不在各列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分享范畴。也就是说,中朝都承认这种隶属关系,你们这些强盗就别惦记了。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这个章程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其次,应朝鲜国王的要求,派通商大臣陈树棠负责朝鲜日常政事,派德国人穆麟德督办朝鲜海关事务,以帮助朝鲜解决与西方列强在洽谈通商过程中的种种事务。这里还要顺带一句,穆麟德带了一个助手去——首批留美幼童唐绍仪,他是早期袁世凯能够大范围笼络、选用留美幼童的关键人物。从现代国家政治角度看,李熙真是朝鲜的“卖国贼”。而且还是一个特别笨的卖国贼,要说抱大腿你也找个粗一点儿的啊,清朝这么一个阿斗,自己还一屁股问题无法解决,寄希望于投靠它来实现富国强兵,不是太天真就是脑子被门挤了。

  最后,以审慎、稳重的态度,“只做不出声儿”的姿态,命令吴长庆帮助朝鲜编练军队。
  了解了清朝的态度、举措,再来看看日本方面的对朝情况。在壬午兵变之前,日本在对朝军事援助竞赛中大大领先于清朝。虽然事变后日方势力有所衰减,但是也捞到不少好处。在经济方面,对朝鲜的控制不仅没有因为事变而衰弱,恰恰相反的通过《济物浦条约》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军事方面,不但获得了在汉城驻兵的意外之喜,还保留了帮助朝鲜训练军队的权力——事变后仍有一支亲日的新军前后两营存在。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如很多学者所说的日本势力大大衰减,中国实力大大增强这么简单。日本在这一时期,最多只是没有清朝势力增长的那么快而已。

  日期:2014-05-29 16:03:01
  由于其深受张謇的影响,在袁世凯看来,中国对朝鲜本应更加积极。远在李鸿章决定帮助朝鲜练兵之前,他就同朝鲜官员表示过希望由其来训练朝鲜军队的态度。袁世凯的思路,大致为先由中国训练军队,待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将军队交付朝鲜。在人数上,先训练五百人,等这批部队有所成效后,再扩充规模。在军队粮饷方面,以增产理财为原则,也就是在不增加现有赋税基础上,通过开源节流来解决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以消弭日本势力为目的。

  咱们前面提到过,当时的清朝大环境是军队私有。也就是说,虽然政府决定由哪位大臣来组织、训练军队,但是从国家到士兵层面,都认可这支部队最后由这位训练大臣支配。基于这样的客观环境,在吴长庆方面,他非常乐意放手历练袁世凯这样的亲信。在袁本人,同样明白身处动乱环境,掌握军队的重要性。而且从其家世上看,祖父袁甲三、堂叔袁保恒、嗣父袁保庆都是以掌握军队而步入仕途的。这些都是他最好的活生生榜样。

  日期:2014-06-03 10:33:02
  怀着这样的心态、想法,在仅仅获悉小道消息、尚未得到确切命令之前,他就以中国驻朝鲜练兵大臣的身份先行向日本驻朝公使透露了即将帮助朝鲜练兵这一消息。等拿到吴长庆的命令之后,他与助手金允植——就是当初在来朝鲜的船上被其忽悠晕的那位,立刻展开了工作。
  经过与朝鲜政府协商,决定先行训练亲军左右两营共一千人的部队。由袁世凯亲自制定相应章程,筛选、招募的士兵。当然,所谓的亲自制定,肯定是由手下人草拟之后,由袁世凯斟酌、完善。就像日后他在北京出的那部假手于人的兵书一样。
  首先,作为军人世家出身的袁世凯,深刻明白旧式军队弊病的最大根源在于兵源素质低劣。他接手训练任务后的第一项规定就是亲自筛选兵丁。袁世凯命令朝鲜官员在汉城附近的乡村选取两千人集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去给这些人“相面”。看着顺眼、强壮、老实的就录取,一眼看上去就像是大烟鬼的坚决不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