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18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抓住机会狠狠的踩了黄仕林一脚——就是告他黑状的那个人。初步平定叛乱的庆军中军大营移驻汉城东门外,袁世凯仍然陪在吴长庆左右。话说有这么一天晚上,突然驻守在汉江边上的黄仕林派人紧急来报,他在江边发现大量身穿白衣的不明人员。据他观察,这些人行踪可疑,很有可能是日本不甘心朝鲜的事情就这么被清朝摆平,从而派过来的军队。他们从汉江渡河,肯定是要袭击自己的军营!吴长庆听后也很是担心,他一方面担心这些人的战斗力具体如何,一方面担心如果与日本人发生冲突,刚刚平缓的朝鲜局势又会再起波澜。于是他再次想到袁世凯,给这个精明能干的子侄下命令,命他率两百人前去支援。

  两百人!要真是日本人派了军队过来,还不够他们整理心情的。不知道吴长庆是不是忙糊涂了,这种兵家大忌的填油式布防都给用上了。还好袁世凯不糊涂。他说,朝鲜刚刚与日本签订了条约,答应了赔款、道歉等条件,日本没有理由再偷袭我们。而且,果真是日本人偷袭,我率领的这两百人也保不了黄将军的安危。
  说到这儿,如果换成因循守旧的幕僚,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了。但袁世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进一步提出,我愿意率几名骑兵前去查探究竟。吴长庆听到这话,肯定非常感动。这动乱的年代,不仅有脑子,还有胆略的人可不多。不多的这一小撮中还有肯如此为自己卖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他左思右想,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答应了小四同学的请求。
  袁世凯领命来到据称发现敌情的地方,溜达一圈儿也没看到有行军的痕迹。再找当地的土著问,也都没看到有日本人经过。然后他就再问那些人,看没看到昨晚有大量身着白衣的人经过。这次他被告知,看到了!我想袁世凯听到这句验证自己猜想的话,肯定也很开心。于是接着问,知道是什么人吗?土著们说,那是当地的一家富贾大户出殡!
  也不知道朝鲜那边是什么风俗,大晚上的扮鬼发丧。具体的民俗笔者就不知道了,但是笔者知道听到这个消息的吴长庆对黄仕林非常的鄙夷。日后被迫调三营回国时,也把这个不省心的属下带在身边以防他再出幺蛾子。
  日期:2014-05-27 20:35:44

  其次,由袁世凯出面迎接落难的闵妃回宫。闵妃自壬午兵乱躲出皇宫之后,一直躲在民间不敢出来。她的心态十分复杂。一方面期盼着大院君派早日被清理掉,一方面又担心吴长庆找她麻烦。毕竟这一切都是她一手造成的。在精通宫廷政治的闵妃看来,如果清朝想要借某个人的项上人头以安抚国内的守旧势力,减少不必要的军事冲突,那非她莫属。从简单的态势分析上看,也对自己不利。因为清朝既然平定了叛乱,肯定会顺手打压朝鲜的亲日势力,维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自己作为亲日势力的核心,在目前看来除了日本派军队来攻打、战胜清朝,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出于这样的心态,在大院君派连连被打压的消息不断传入耳中时,闵妃仍在掂量自己的处境。虽然疑虑重重,好就好在她有一个痴情的老公——国王李熙。李熙这人在政治方面昏聩懦弱,但在感情方面还蛮认真的——这比很多发了财就盼望着死老婆的男人强。当然,他只能做到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国王在刚刚恢复自由之身后,就派人四处打探闵妃的消息。
  日期:2014-05-27 21:24:03
  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找不到清朝接到李熙要接闵妃回宫后的决策过程。历史就是历史,找不到可靠的信史,就不能顺嘴胡说。那么咱们也就跳过这段儿来讲重点的——袁世凯被派为清朝重要代表去护卫闵妃回宫。
  朋友你想想,闵妃的顾虑咱们说了,刚刚回到王宫的她肯定心中小兔子怦怦直蹦,就害怕自己一双脚迈进的不是王宫而是阎罗殿。这个时候袁世凯出现了,先是给足了自己面子,列队迎接。见了面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满口的好言好语。这能不令她感动吗,能不令她感激清朝的洪恩浩荡嘛——就像八国联军打入京城之后,慈禧以全国之力与结友邦欢心的心情那是一样一样的。

  中国人的感恩情感都是具象的,与中国人一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闵妃同样如此。在感激清朝的同时,对这位迎接、慰问自己的中国小青年儿,同样满心感激。作为一心向上的袁世凯,一个从小耳濡目染官场文化的官油子,他同样没有放过这一次征服闵妃的机会——把各种好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揽,竭尽所能的化身为拯救朝鲜,至少是拯救闵妃的救世主——不这样做,他就没必要争着担任“慰问大使”了。举例说明,日后袁世凯觉得自己身处异乡孤单寂寞,每每在日落黄昏后感到形单影只,想娶个小妾聊解孤苦之感,把这事儿说给了好友朝鲜大臣金允植。金允植把这事儿报告给了闵妃,于是袁世凯就一次性有了三个朝鲜小妾。这里面就有民国四大公子之一袁克文的母亲金氏。当然,袁克文为了美化自己的出身,说金氏是朝鲜望门之后,他老爸袁世凯不懂规矩才硬是把原本应立为正房的金氏改成侧房。其实笔者猜想,这纯属胡诌,和他老子把自己出身贴到袁崇焕身上一样不靠谱。作为驻扎朝鲜的清朝官员如果要娶朝鲜望门,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属于政治层面的事情,一定要上报朝廷,被批准了才行的。而且批准也肯定是明媒正娶的老婆,袁世凯再敢胡来,也绝不可能因为这个影响自己刚刚起步的仕途。

  日期:2014-05-28 14:16:19
  最后,广泛散布自己对朝鲜局势的看法。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葛大爷说了,是人才!十九世纪什么最重要?笔者说了,同样是人才!在重文轻武的时代,武功再高也得低人一等。这就像官居一品的提督经常被从二品的巡抚管制是一个道理。袁世凯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还得回归其文人本色。文人什么最“本色”?除了好色,那就是理论多了。
  作为入朝不多的文人,袁世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各种八卦来的信息,以及揣摩老师张謇的一些想法,他逮到机会就要找各式人等表达自己对朝鲜局势的看法:朝鲜撮尔小国,对于西方那些追求利润的列强来说,就是鸡肋而已。只要战胜日本人,除了俄国,就不会再有领土危险。而日本人陆军很差,凭我手上现有的兵力,日本人来多少杀多少,根本不足畏惧。
  总结这一时期的袁世凯特色,可以给其定性为:一个很会吹牛的人,一个有资本吹牛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耀眼的特征,他在吴长庆领命入朝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迅速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官三代崛起为政治新星。吴长庆在长长的一串上报有功之人名单中,给袁世凯的评语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已经回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通过各种途径也多次听闻了这个子侄辈的名字——李鸿章的老爹曾在袁甲三手下当过幕僚,而袁世凯堂叔袁保龄目前就在自己手下当官。他也乐得笼络这样一位少年人才,顺势向朝廷奏报的评语也很不错,“治军严肃,剿抚应机”。有了顶头上司,上司的上司赏识,袁世凯终于被朝廷授予五品同知一衔。这是他正儿八经获得的第一个官位,虽然之前也有中书科中书的名头,但那是捐来的虚衔——忽悠外行还行,内行根本不认的。有了同知这个官位,自己终于告别了老百姓的身份,真正跻身仕途之中,被朝廷所接纳。后面要做的就是怎么将官位越做越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